第 10 页 共 10 页
十、結論:對梁漱溟東西比較哲學的評價
以下將從三個角度討論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與哲學的比較觀點,以作為本文之總結。
- 從新儒家哲學體系創作而言,梁漱溟先生是一策略選擇性質下的高舉儒學而為當代新儒家,並不是系統性哲學建構之高下之別義之高舉儒家,換言之,儒學並不比佛教優良,只是歷史的需求之故,中國的當前應選擇走儒家復興之路。但是當人類走儒家的路走成功了以後,最後還是要走佛家的路,所以從被解決的問題的高下之別而言,佛家甚至是高於儒家的。此外,梁漱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方法卻又都是依據佛教唯識學的知識系統以為之,可以說,在研究方法及人類的終極哲學型態認定方面而言,梁漱溟都是以佛學為第一的。不過,梁漱溟卻又是當代新儒家學者中最能身體力行而實際投身鄉村建設運動的實踐家,他不僅作學術發言,更是做社會運動,這倒是其他新儒家難以望其項背的特點。
- 從文化哲學角度的反省,梁漱溟對於三大文化方向從人類心理狀態的分析進路確實有其獨到之處,三種問題有三種態度也有三種成功與否的差別,此說極有輔助認識之功,但說到為何各家初始時即如此選擇,梁漱溟先生並未有答案,只能訴諸各民族的天才之偶然性結果。筆者也不認為有必要在此處需強要一個解答。
- 從歷史哲學角度的反省,如果以梁漱溟先生對人類問題三分架構來說,則三大文明其實都是同時面對三大問題,只其在哪一個問題上拓展得遠之差別。在二十世紀初之三大文明的實況就是那樣,只是地球太小了,讓大家走到一塊,因而有了那樣的衝突與激盪。所以去分析批評誰走得好走得對是難以下定論的,至於去說人類的共同下一步為何,這確實是梁漱溟先生的豪語,我們也只能以意見聽之欣賞之而亦無須再為申辯,「春秋經世,先王之志,聖人議而不辯。」。
[1] 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2003年5月,初版二刷。
[3]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八版自序,頁5。
[4]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第八版自序,頁7。
[5] 頁11。
[6] 梁漱溟,《人心與人生》臺北,谷風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頁286。
[7]頁31。
[8] 頁89。
[9] 頁61。
[10] 頁62。
[11]頁65。
[12] 頁66。
[13] 頁69。
[14] 頁87_88。
[15] 頁41。
[16] 頁42。
[18]頁32。
[19] 頁95。
[20] 頁13。
[21] 頁82。
[22] 頁83_84。
[23] 頁97_99。
[24] 頁102。
[25] 頁128。
[26] 頁129。
[27] 頁141_142。
[28]頁200。
[29] 頁103。
[30] 頁104。
[31] 頁139。
[32] 頁109。
[33] 頁111_112。
[34] 頁113。
[35]頁185。
[36] 頁189。
[37] 頁192_193。
[38] 頁193。
[39]頁246。
[40]頁152_153。
[41]頁154。
[42] 頁145_147。
[43]頁54。
[44]頁150。
[45]頁165。
[46]頁160。
[47]頁247。
[48]頁222_223
[49]頁249。
[50]頁249。
[51]頁251。
[52] 頁253。
-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