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邹平是我的第二故乡”


       在邹平期间,迈克和我谈及了当初选择邹平作为美国学者蹲点的过程。选择邹平,这也是迈克颇为得意和自豪的一项事情。毕竟,正是经过他的努力,邹平成为外部世界特别是美国学者了解中国的一扇窗户,而这对于增进中美相互的了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期间,中美就“互派留学生和学者”达成谅解备忘录,其中一项内容就是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开展追踪式、连续性的调查项目。美方认为,中国80%的人居住在农村,不了解中国的农村就不会真正了解中国,因此提议选择一个农村地区进行考察。1984年,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来华进修委员会主席迈克•奥克森伯格致函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希望在中国农村选一个长期调查点,接待美国学者进行长期连续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当时,中国的开放还是有限度的,外国学者短期访问和考察是允许的,但外国学者长期蹲点考察方面还是受到严格限制的。
       小平同志亲自作了批示,同意了美方的请求,决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来具体承办此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向全国部分省份征询了选点事宜。最后在山东半岛选择了三个县供美方选择。1984年10月,作为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来华进修委员会的主席,最后选定邹平县作为国家第一个对美开放调查点。迈克告诉我,他当时之所以没有选择更靠近沿海,比如烟台、青岛附近的地区,就是觉得邹平相对处于内地,既不过于发达,也不十分落后,更能反映中国的实际情况。不过,他还明确表示,如果放在今天,他可能不会选择邹平,而是更倾向于选择中国的内陆地区,因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邹平的发展非常迅猛,已难以代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真实风貌。
       自1987年中美双方正式确定邹平县为中国唯一的对美开放考察点以来,不少研究中国问题的美国学者纷纷前往邹平调研,而利用暑假到邹平短期访问的美国学生更是数量众多。1996年夏天,我陪同迈克在邹平考察期间,就曾经邂逅来自美国大学的研究生们。这些学生大多是研究中国问题或东亚问题的学生,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来到邹平,考察中国农村的变革情况。美国学者艾恺回顾说,“1978年以前的中国,对美国人来说像个黑黝黝的大洞,神秘而遥远。谁也不知道中国农村是什么样,只知道很多人崇拜毛泽东。可以说,邹平的开放让中国农村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在当时,美国学界所了解的中国,有一部分来源于邹平。”
        从选择邹平作为美国学者蹲点考察的地点起,迈克注定就和邹平结下了不解之缘。而他自己也先后6次访问邹平,亲眼目睹了邹平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在邹平考察期间,包括外办韩主任在内的当事人回想起来最初美国学者来邹平的情景,就提及很多有趣的事情。他们回忆道,在美国学者来到邹平之前,认为邹平可能像非洲大陆那样贫穷落后,老百姓衣不遮体,吃了上顿没下顿,医疗条件极差。因此,当1985年第一批美国学者来到邹平时,都是大包小包,带来了大量日用品,诸如卫生纸、肥皂、蚊香、食品以及各种药品。等来到邹平,才发现老百姓普遍衣食无忧,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医院,购买日用品也非常方便,由此看法才发生了转变。谈及这些往事,奥克森伯格、韩主任和我都是哈哈大笑。
       随着交流的深入,沟通的顺畅,美国学者和当地官员之间相互信任也在日益增强。我从迈克和外办韩主任的交谈中能够充分体会到这一点。最初美国学者刚刚到邹平考察时,主要出于人身安全的考虑,邹平外办总是派人跟随左右,生怕出现什么意外,毕竟当时的开放还有限,当地老百姓也很少见到外国人,人们的意识相对滞后。而美国学者则一度认为外办这样做是试图限制他们与普通百姓之间的沟通。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学者和当地外办之间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大多和外办的同志成了好朋友,几乎无话不谈。等到我陪同迈克去山东考察时,早已没有了最初的那种隔阂。迈克和包括韩主任在内的很多当地官员都已经成为老朋友了。
       不难理解,迈克对于邹平抱有特殊的感情,因为是他亲手选定了邹平,而那里也有他很多的故交新友。因此,在走访中,迈克多次表示,“邹平是我的第二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