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尚书》是本什么书呢?相传《尚书》是孔子编定的。孔子晚年集中精力 整理古代典籍,将自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 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一部分,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相传孔子编成《尚书》后,曾把它用作教育学生的教材。在儒家思想中, 《尚书》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尚书》原来就称“书”,后代才称“尚书”。《尚书》的“尚”义同“上”, “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其基本内容是君王的文诰和君臣的谈话记录,是中国 最早的公文汇编。按其体例,大致可以分成四类。

1.典    主要记载古代典章制度。《尧典》《舜典》《禹贡》《洪范》《吕刑》《周官》等都属于这一类。

2.训诰     主要是训诫诰令,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以及祈神的 祷告。这一类篇目较多,是《尚书》的主体部分。《虞书》的《皋陶谟》,《商 书》的《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周书》的《金縢》《大诰》《多士》《召诰》《君奭》《顾命》等篇都是“训诰”体。

3.誓    主要是君王诸侯的誓众词。《甘誓》《汤誓》《泰誓》《牧誓》《费 誓》《秦誓》诸篇都属这一类。

4.命   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者赏赐诸侯的册命。《君陈》《毕命》《君牙》《冏命》《文侯之命》等篇都是这一类。

《尚书》记录了距今四千年至二千六百多年间虞、夏、商、周的典、训、诰、 誓、命,涉及政治、思想、宗教、哲学、法律、地理、历法、军事等领域,范围很 广。它为《左传》《史记》等史书的写作提供了珍贵的原始资料,同时也是研 究我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不可缺少的历史文献。

伏生传《尚书》的意义在于,他为我们留下了中国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 一。如果《尚书》失传,则上古史将失去很重要的文字佐证,我们今天所知道 的虞、夏、商、周将几乎全成了“传说”,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辉煌灿烂的 历史的真实性就会受到严重的挑战。所以后人评伏生传《尚书》之功曰:“汉 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因而伏生又被人称作“尚 书再造”。

唐代颜师古《汉书注》曰:“经非伏生作,似与邹平无涉。然当汉文之世 传尚书者,惟伏生一人耳。且古文尚书出自孔壁,孔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 起其家,倘无伏生书,则孔壁古文虽出,安国将不能读,此经亦永绝矣。”清代 诗人张实居有一组诗叫《山中述事》,其中的第一首就是咏伏生的,歌颂伏生 传《尚书》的历史功绩:“能使唐虞三代存,重从舌上辟乾坤。泮宫俎豆今千 古,翻幸秦火虐焰燔。”

伏生对《尚书》的讲解辑录成书,称《尚书大传》。如果没有伏生的解释, 即使看懂了《尚书》的文字,也不大清楚它的真实含义。如《尚书•商书•高 宗肜日》:“高宗祭成汤,有飞雉升鼎耳而雊,祖己训诸王,作《高宗肜日》《高 宗之训》。”“高宗肜日,越有雊雉。袓己曰:‘惟先格王,正厥事。’乃训于王。 曰:‘惟天监下民,典厥义。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绝命。民有不 若德,不听罪。天既孚命正厥德,乃曰:‘其如台?’呜呼!王司敬民,罔非天 胤,典祀无丰于昵。”这样的文字,即使我们对照注释,读通了文字,也往往会 一头雾水。

《尚书大传》对《高宗肜日》就补充了这样的材料:“武丁祭成汤,有飞雉 升鼎耳而雊。武丁问诸祖己。祖己曰:‘雉者,野鸟也,不当升鼎;今升鼎者, 欲为用也,远方将有来朝者乎? ’故武丁内反诸己,以思先王之道。三年,编 发重译来朝者六国。” “孔子曰:‘吾于《高宗肜日》,见德之有报之疾也。’ ” “武丁之时,王道亏,刑罚犯,桑谷倶生于朝,七日而大拱。武丁召其相而问 焉。其相曰:‘吾虽知之,吾不能言也。’问诸祖己,曰:‘桑谷,野草也。野草 生于朝,亡乎?’武丁惧,侧身修行,思昔先王之政,兴灭国,继绝世,举遗民,明养老之礼,重译来朝者六国。”这样我们就明白祖己是怎样劝说武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