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灵晖,北齐武强(原长山,今邹平)人。生卒年不详。曾任北齐南阳王 高绰的老师,征为国子博士,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

《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说:“孙灵晖,长乐武强人也,魏大儒秘书监 惠蔚,灵晖之族曾王父也。”据《魏书•儒林传•孙惠蔚》,孙惠蔚(452— 518),字叔炳,北魏时大儒。小字陀罗。自六世祖孙道恭至惠蔚,累代以儒 学传家。13岁时,他便能粗通《诗》《书》《孝经》和《论语》。年18岁,从师董 道季学《易经》,19岁,拜师程玄读《礼》及《春秋三传》。他结交儒士,“有名 于冀方”。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郡举孝廉,对策于中书省。中书 监高闾早知其名,称赞他英才善谈,荐为中书博士,又转为皇宗博士。高闾 奉命整理雅乐,惠蔚便参与其事。乐成后,高闾上书朝廷集中知名之士,共同探讨是非取舍。惠蔚认为,《六经》、百子,图书秘籍,是“承天之正术,治人 之贞范”。《诗》教,可以使人温柔敦厚;《书》教,可以疏通知远;《乐》教,可 以广博易良;《易》教,可以洁静精微;《礼》教,可以恭俭庄敬;《春秋》之教, 可以属辞比事。所有这些,关系到“安上靖民,敦风美俗”,国家根基的巩固, 帝王盛世的永存,所以建议整理国家图书,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施行,从而为 典籍的整理和保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后历官中散大夫、正黄门侍郎,代崔 光为著作郎。但无所著述,“唯自披其传注数行而已”。宣武帝元恪延昌二 年(513年),因其有侍讲之劳,封为枣强县开国男,食邑二百户,官至光禄大 夫。他原名孙蔚,因在宫内侍讲,夜间议论佛经,很得元恪的赏识,特别下诏加“惠”字,号称“惠蔚法师”。自魏初以来,儒生寒宦,惠蔚最为显达。死于 任上,时年67岁。赠大将军、瀛州刺史,谥曰“戴”。

孙灵晖“少明敏,有器度”。孙惠蔚有一子,早卒,但其家中的大量藏书 却都在。灵晖7岁便好学,日诵数千言,特别喜欢搜集孙惠蔚手录章疏,所以 不求师友,三礼、三传,皆通宗旨。鲍季详、熊安生是当时的大儒,为了进一 步提高,他不时地向其“质问疑滞”,因此学问大进。“举冀州刺史秀才,射策 高第,授员外将军。后以儒术甄明,擢授太学博士。迁北徐州治中,转潼郡 太守。”(《北齐书•儒林传•孙灵晖》)

天统(北齐后主高纬年号,565—569)中,皇帝让朝臣推举可以给南阳王 高绰做老师的人。吏部尚书尉瑾表荐之,征为国子博士。到任后,孙灵晖尽 心竭力,给南阳王传授各种经书。高绰虽不好文学,但很尊重自己的这个老师,上表请求让他担任谘议参军。高绰任定州刺史,孙灵晖仍然跟随他。高 绰为人处世很猖狂,孙灵晖只有默默忧悴,但无法谏止。高绰欲以管记马子 结为咨议参军,乃表请转孙灵晖为王师,朝廷以王师三品,启奏不合。但后 主还是在启奏下手答云:“但用之。”仍手报南阳书并依所奏,儒者甚以为荣。 高绰拜大将军,灵晖以王师领大将军司马。

后来高绰任司徒、冀州刺史,性情残虐,没有节制,引起了公愤。武平五 年(574年),韩长鸾离间其兄弟的关系,高纬于是任命高绰为齐州刺史。将 要出发,韩长鸾命令高绰的亲信诬告他谋反,上奏说:“这是触犯国法,不能 赦免。”高纬不忍心当众处决他,派受宠的胡人何猥萨在后园和高绰相扑,趁 机将他掐死。

高绰被诛之后,孙灵晖王师之职停废。北齐亡,孙灵晖于数年后卒。

旧时的长山县志,没有收录孙灵晖事迹。嘉庆县志据王渔洋《池北偶 谈》补入。嘉庆《长山县志》:“渔洋《池北偶谈》云:‘新城在南北朝,则长乐、 武强二县地也。长乐今青州之高苑,武强今济南之长山。偶读《北齐书•孙 灵晖传》,乃予乡前哲,而志不载,因录于此。’按:《通志•南宋》,刘氏于故高苑城西二里置长乐县,北魏因之,隋改长乐为高苑。又按:高苑县城,隋大业 初,省临济入高苑,徙治于此,旧城在长山北二十里,今苑城店。孙公为长乐 武强人,而长乐故城即在长山界内,的确为长山人无疑,旧志失载,今补。”

孙灵晖子孙万寿,文学优秀。嘉庆《长山县志•文学•北齐》:“孙万寿, 灵晖子,聪识机警,博涉群书,有辞藻,尤善诗咏。齐末,阳休之辟为开府行 参军,随奉朝请、滕王文学、豫章长史,卒于大理司直。”

嘉庆《长山县志》把孙灵晖父子引为骄傲,在《续修凡例》中说:“旧志 《人物传》中,如文学之张临为邹平人,武功之雍齿为沛豪,皆未免借材异地, 今并删去。而补张侍问于名宦,收孙灵晖父子于仕绩。文学则援引有据,不 同滥登。”在孙万寿传后说:“旧志《文学》以张临冠首。按:明张华东(延登) 先生作《长白先生祠记》,考核甚明。今邹平东七里铺有书院,长白山麓有祠,皆邹平地,自以入邹为的。且长邑有孙司直在,无须借材异地。司直,灵 晖之子,详《仕绩》。”

孙灵晖父子的确可以引为我们的骄傲。可惜因年代久远,我们无法见 到他们留下的任何作品。

(王忠修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