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邹平大集历时900多年,至今算是寿终正寝了。我们惋惜、留恋、不理解,可这就是现实!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 新旧交替,产生和淘汰,每天都在上演着这种无休止的正常变化。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形势日新月异,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你认可也好,不认可也好, 社会仍以它飞快的速度在前进。幼小时常盼望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富足生活,早已习以为常。出国旅游,出门飞机、高铁,汽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也是司空见惯。电视、手机、微信、视频,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我们接受了这些新生的东西之后,不可避免的那些过去的遗存谁还保留、留恋呢?就连建国后最先进的摇把子电话机、电子管和矿石收音机也只能到博物馆才能见到了。这就叫社会发展。所以,在社会物资极大丰富、获得渠道日益规范有序的情况下,作为在城市中的大集市,确实已经和城市建设、交通和卫生管理产生了实际矛盾,取消只是一个早晚的时间问题。就像黄山庙会、物资交流大会之类,当它失去了功能的必要,消失也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
然而,邹平大集确实是与一般的别的事物不能相提并论。它是与邹平八九十万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取消确确实实牵动了邹平所有人的神经。如何让人民群众理解、赞同政府的做法,事先做些群众调查,征求一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掌握群众情绪、群众意见,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文告就轻易解决了的。而且,邹平大集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两个市内的天天小市,只能满足了人们对蔬菜、瓜果和简单生活的日常必需,却不能承担起其他的社会功能。如何在城市周边的乡村集市,对这些社会功能有所弥补,这是下一步应该为群众考虑到的。
作为一个见证了七十多年邹平大集兴盛衰亡过程的邹平人,我或许和其他四五十岁以上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心声,对邹平大集确实有着深深的情感,深深的眷恋。我希望能通过这篇文章,保存下这段历史,留下这份情感,也算是一个邹平人应尽的义务。
(作者:曲延庆,邹平人,地方历史文化学者。)
- << 上一页
-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