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邹平大集作为县城的中心集市,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它比农村或乡镇集市要大得多,远近商贾,三教九流,五行八作,纷至沓来,轮番登场,异彩纷呈。集市的影响面最远可以覆盖周围的章丘、周村、长山、桓台、高青等县镇。甚至有的还有博山、莱芜或黄河以北的。集市的人员也大都在一两万人,乃至几万人。除了商品交流、物品交换之外,还有一个最大的社会功能就是文化功能,从而也形成了邹平大集的又一个特色。长期封闭在农村没有一点文化娱乐生活的人们,可以借赶邹平大集,根据个人的爱好选取项目来满足自己的文化需求。
过去邹平大集在外围空闲场地上,都有外来的文化项目摆摊扎棚表演。大型的有马戏团,当地人都叫“玩大型棚”。特别惹小孩子们兴趣,非缠着大人看一次才行。小型的有说书的、玩洋片的、玩戏法的、练武卖艺的、看小人书的,应有尽有。特别一些上年纪的人,趁赶集的时间总要听上一两回书。《三国演义》、《水浒传》、《杨家将》、《包公传》、《三侠五义》、《说 岳全传》等等,成为当时最主要的说书内容,鼓板敲得叮当作响,人们听得如醉如痴。当说书的把鼓板往架子上“叭”的一放,说声“且听下回分解”了,许多人还翘首以待,依依不舍。下一个集日还要想尽千方百计地赶来,接着上一回再听。邹平大集上练武卖艺的最惹小孩子喜欢,耍把式小锣一敲,立即就围满了人。小孩子来晚了看不见,就从大人裤裆底下钻过去,挤在前面蹲在地下看。那卖艺师傅有玩大刀、玩长枪、七节鞭、三节棍,很是卖力,惹得观众阵阵掌声。当然最后还是要收钱,这时小孩子们便一哄而散,大人们这个丢一个钱,那个丢两个钱,都没有多的,那收钱的师傅频频点头道谢。—些小姑娘们不喜欢看这个,除了买头绳衣服,就是去看“玩洋片”。现在说就是幻灯片,可那时在那个大木箱子里,谁也不知道里面的稀奇。这些节目虽然看起来很粗糙,但是在那缺少文化娱乐的年代,这些小节目也能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调的农民生活增添些许调味品,得到一些劳累后心理上的满足和快乐。
邹平大集还汇集了一些五行八作的人,有为人试脉看病的、卖跌打损伤膏药的,有兜售中药秘方的,虽然人们并不十分相信他们,但是有时他们的花言巧语也能吸引一些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买下来。对一些小病小灾确实也能起到一定疗效。还有为人看风水、看手相、抽帖算卦的,为人择吉日良辰的,这些人一般都在集市的外围僻静处,人们也因为家庭有事或有病人,借大集时间专门去找他们解惑。还有些服务人员,如理发剃头匠、鋦碗鋦盆的小咕噜子、焊锡壶的等, 都借大集这个机会招揽生意,赚点手艺钱。特别是那些剃头的生意很好,农村一些上年纪的人,还专门至找上找他们剃头,带剃须,锋利的剃刀刮得头皮白里带青,他们的脸上反而洋溢着舒服满意的笑容……
集市上人来人往,人们的交往也随之扩大。在相对封闭的农村,一些外面的信息大都从集市上得来。无论是哪个方面来的,大家聚在一起,自然为大家提供了一个信息交流的中心。谈天说地,海阔天空,有的是国家的大事,有的是县内的事情,当然也包括着与自己生产生活隔近的话题。各种思想与信息都在这里集中,又添油加醋地向着四面八方散去。特别是民国以后,社会动荡,盗匪横行,苛捐杂税猛涨,集市上更是信息加谣言四起的场所,人们渴求弄明白社会真相,但是越打听信息越乱,让人难以定夺。
随着社会的进步,新思想的传播和宣传,也借大集这个人员最集中的场所和时机进行宣传。“五四”运动时,邹平在济南上学的一些学生,就回乡组成宣传团,在邹平大集上游行示威,宣传抵制卖国的《二十一条》。乡村建设实验县时期,“九一八事变”爆发,山东乡建师范的学生走上街头,到邹平大集上撒传单,宣传抗日,抵制日货。“七七事变”爆发,山东乡村建设师范的师生到大集上宣传抗日,募集钱物,支持抗战。因此,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邹平大集也承载了许多社会变革中的非常规的促进功能。一直到现在,为了某种宣传方面的需要,如农村新政策的宣传、防疫宣传、健康卫生宣传、各种为民服务宣传等,仍然利用大集这个便利的条件利时机进行,尽可能地将党的政策或行政法规传播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