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集团是秦汉间所称的上古时代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分布在今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和河南东部地区,包括太昊、少昊、颛顼和蚩尤等诸族系,他们在诸多方面创造了领先于其他集团的灿烂的文化成就,主要包括伏羲作八卦、颛顼“绝地天通”的宗教改革、以韶乐为代表的东夷乐舞、史前最发达的制陶技术和以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陶文等;在中国上古三大集团中,东夷集团早于黄河中游地区的五帝时代,而于三皇之首的太昊伏羲时代率先脱离史前社会进入国家社会;东夷集团在五帝时代和夏初的夷夏联盟中占据重要地位,虞舜、皋陶、伯益和后羿等东夷首领在夷夏联盟中与华夏集团平分政权。但在战国以后所形成的“黄河中游地区(中原)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等观念的影响下,东夷集团在中国上古史中的重要地位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东夷文化落后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传统的东夷文化落后论的观点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东夷集团在中国上古史中的重要地位应予重新认识。
东夷集团是秦汉时期所称的上古时代中国人的三个主要来源之一。但在战国以后所形成的“中国自古以来即是大一统国家”和“黄河中游地区(中原)是中华民族古文明的摇篮”等观念的影响下,东夷集团在中国上古史中的重要地位长期未得到足够重视,东夷文化落后论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根深蒂固。近年来,随着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和中华文明形成的“多元论”的提出,东夷集团及其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落后”形象开始得到改变。但是东夷文化所应享有的崇高地位还远未为人们所充分认识。本文略陈管见,以求学界同仁的共识,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东夷集团的分布范围与主要分支
上古时代把居住在黄河中游地区的民族称为“华夏”,而把华夏以外的其他民族称之为蛮、夷、戎、狄,并根据他们与周王畿距离的远近而归为不同的“服”。《国语·周语上》:“夫先王之制,邦内
甸服, 邦外侯服, 侯卫宾服, 蛮夷要服, 戎狄荒服。”《尚书·禹贡》:“五百里甸服 五百里侯服 五百里绥服 五百里要服 五百里荒
服。”其实,这些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后来儒家在他们的斗室里面所想像出来的办法,同事实无法相符”[ 1 ] P44 ,它们反映的不过是所享受待遇的不同,并不是由于距离的远近。夷大致分布在华夏族的东部,便被称为东夷。
东夷的具体分布,据傅斯年研究,在“今山东全省境中,及河南省之东部,江苏之北部,安徽之东北角,或兼及河北省之渤海岸”[ 2 ] P165。上述认识得到了考古学上的支持,学界普遍认为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岳石文化是东夷集团的文化,而夏文化与岳石文化的分界线在“黄河南岸的杞县至淮河北岸的安徽临泉一线”[ 3 ] ,这一线以东皆东夷集团的分布区。《后汉书·东夷传》具体记载了上古时代东夷集团的众多部落情况:“东方曰夷,夷有九种,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并认为“东夷率皆土著”,并非从外地迁徙而来。
居住在这一较大范围内的东夷集团,又可分为不同的亚集团,见于文献的,主要有:
1. 太昊集团。太昊又称太皞、大皞,古文献多谓太皞即是伏羲氏,或称包牺氏。关于太昊的记载见于早期典籍者主要有:
《左传》昭公十七年:“太皞氏以龙纪官,故为龙师而龙名。”
《左传》昭公十七年:“陈,太皞之墟也。”
《左传》僖公二十一年:“任,宿,须句,颛臾,风姓也,实司大皞与有济之祀,以服事诸夏。”杜注:“四国,伏羲之后。任,今任城县,宿,东平无盐县,颛臾在泰山南武阳县东北,须句在东平须昌县西北。”
这反映出太昊的遗墟在陈,即现在的河南淮阳境内,其后人的封地有任、宿、须句、颛臾等,在今山东泰山附近。
2. 少昊集团。少昊又称少皞。相关的早期文献记载主要有:
《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
《左传》定公四年:“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墟。”
以上材料反映,少昊之族居住在空桑之野的曲阜。少昊之后可考者,有嬴、偃、己等姓,其中嬴姓国可考者有商末的奄,淮夷的徐,西方的秦、赵,东南的江、黄等;偃姓为皋陶之后,英、六、群舒为其后嗣所建的国家,在今安徽淮河南边;而春秋时期莒国为己姓之国。
3. 颛顼集团。古文献中对颛顼的族属问题有不同的认识。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太史公把颛顼作为华夏集团的一员,为黄帝之孙,是五帝中的第二帝。其实五帝以来皆黄帝子孙的观点产生于战国以后,是“经过战国的史家们根据当时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从他们生活在私有制社会形成的父子世及观念出发而整齐划一的”[ 4 ] P16 ,早在三国时代人们就认识到“五帝非一族”(《三国志·秦佖传》) 。中国早期文献更多地显示颛顼生活在东方,应属东夷集团:
《吕氏春秋·古乐篇》:“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解释“孺帝颛顼”之“孺”为“孺养”,而谓“少昊即颛顼之世父,颛顼是其犹子。”袁轲认为“大致可信矣。”[ 5 ] P391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卫迁帝丘”。杜注:“帝丘, 今东郡濮阳县, 故帝颛顼之墟, 故曰帝丘。”
从上述所载颛顼所居空桑、帝丘及与少昊的父子关系看,颛顼应属东夷集团而非华夏集团,傅斯年认为“颛顼正是东北方部落之宗神”[ 2 ] P150的观点是得其实的。
虞舜作为颛顼的后裔也自然属东夷集团。《史记·五帝本纪》:“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司马迁以颛顼为黄帝之孙而认为舜是“冀州之人也”,为华夏集团。其实虞舜应属东夷集团,早于司马迁的孟子即如此认识,《孟子·离娄》:“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汉代赵岐注:“诸冯,负夏,鸣条,皆地名,负海也,在东方夷服之地。”至于《五帝本纪》所提到的“舜耕历山,渔雷泽,淘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其活动区域或在东夷,或在中原,可能是与其多次迁徙有关,他是东夷集团的人,后来迁徙于中原地区。
4. 蚩尤集团。有学者认为蚩尤属南方苗蛮,为九黎之后[ 6 ] ,也有认为是华夏集团,炎帝之后裔的[ 7 ] ,但文献中较多地显示出蚩尤应属东夷集团。如:
《逸周书·尝麦篇》:“昔天之初, □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览》:“蚩尤冢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 传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黄帝杀之。”从蚩尤居于少昊之地、蚩尤冢在今山东东平看,其族属显然应是东夷族[ 1 ] P61。除上述集团已为多数学者认定为东夷民族外,殷商民族当和东夷也有一定关系。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