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每当读到范仲淹这些千古不朽的诗文,多少仁人志士、莘莘学子无不慷慨激昂、拍案而起;无不为报国拯民而悲歌前往。你知道吗?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是在我们山东邹平成长起来的伟人,邹平的泉水和米粥养育了一代名将贤相。
随母漂泊 徙居长山
北宋端拱二年(989)八月二日,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徐州军事长官的秘书)范墉侧室家一男儿呱呱坠地,给范家带来一片欢喜,范母谢氏更是喜之不尽。范墉说:“这孩子给咱家带来不少喜悦,乳名就叫说(同悦)儿,官名入学时再斟酌”。谁知天有不测风云,当说儿刚满两岁,范墉即在任上中了瘟疫,一至不起。弥留之时,谢氏及小说儿偎依在旁,悲痛难忍。范墉喃喃地说:“娘子与我恩爱数载,谁知我却无福,看来凶多吉少,只是娘子与孩子让我牵挂不下。我是从军文官,未有家产、积蓄。我去后,说儿还在襁褓哺乳,你就带在身边改适他人吧!”谢氏大悲:“官人怎说这话,我生是范家人,死是范家鬼,官人若有不测,俺娘俩个就随您而去!”范墉连忙摇头:“夫人差矣!上苍赐给咱家这个儿男,他前程远大,夫人育儿、教儿重任在肩,怎能推脱?我寿短已愧为人父,您若再不承当责任,不仅我不应允,上天也不答应。”说罢气绝而两眼不闭。全家大嚎。谢氏泣曰:“官人瞑目吧,我谨遵遗命,誓将小儿养育成人。”范墉这才闭目升天。谢氏扶柩回苏州吴县葬夫,七七四十九天多次哭昏在墓地,过路人无不垂泣含泪。范墉正室陈氏在故里抚养范仲温、范兹,老三说儿就随母亲漂泊,靠给人缝洗度日。
转年清明节,谢氏抱着说儿给范父上坟,不用说又是一番断肠痛哭。忽然两个踏青泼皮来到谢氏身边,尖声尖气地叫道:“娘子,休要弹泪,随我去梅开二度吧!”另一个说:“小心肝,可怜煞人,和我正是天生一对。”说着就动手动脚。谢氏怒目相视,与之撕打,无奈身轻力微,被两个歹徒扭住双臂,动弹不得。说儿见状,吓得大哭。“住手!”几个官样人士恰巧路过此地,高声断喝。泼皮闻言,见来的人多势众,慌忙撒手逃窜。谢氏急抱起孩子又大哭起来。来人走上前去向谢氏深施一礼:“敢问夫人可是范家弟妹”?谢氏抬头一望,见是夫君的好友朱文翰,连忙还礼。文翰说:“贤弟年轻有为,想不到如此匆匆驾鹤西去。这几月我外出办案,近几天才得知贤弟葬在此地,特来祭奠”。谢氏知道朱文翰淄州长山人,端拱二年进士,时任平江府推官,范墉回乡探亲时常与之谈文吟诗,是个忠厚清廉之仕,连忙回话:“夫君生时也常提到兄长。今日多亏兄长到此搭救,否则不堪设想。”文翰说:“弟妹眼下必须节哀顺便,横下心来抚养孩子成人才是出路,不知弟妹如何打算?”谢氏道:“我这几月全靠给人缝洗糊口,那里有生活门路。”文翰说:“家族中、娘家里可有可靠亲戚?”谢氏道:“家中难容侧室,娘家已空无一人。”文翰叹道:“真是个苦命人啊!这样吧,您带上孩儿先到我家,我虽不富足,也不至于饿着孩子”。就这样谢氏带着说儿来到朱家当了保姆。朱文翰为官清正,全靠工薪持家。孩子多,老婆常年有病,文翰一出去办案,老婆孩子就饥一顿、饱一顿的就和。谢氏到了朱家,勤苦耐劳,不几天就拾掇得井井有条。朱夫人以大妹相待,朱家孩子以姨娘相称。
又过了半年,朱夫人陈病加重,一至弥留。夫人临死之时,一手拉着朱文翰,一手拉着谢氏,哽咽着说:“官人,我死之后,孩子们就交给大妹子吧,给孩子找别的后娘我不放心”。又回过头来对谢氏说:“妹子,我就求您了,从今天开始,您就是他兄妹的亲娘。”谢氏含泪点头。朱夫人又把孩子们叫到身边:“孩子们,快给你娘磕头!从今天开始,谢姨就是你们的亲娘!说儿就是你们的亲弟弟。”随着一片叫娘声,朱夫人归天。从此,朱文翰带着谢夫人和几个孩子,先后宦游安乡、池州等地,不久文翰奉调淄州任长史。朱文翰与谢氏商量:“我已奉调到淄州任职,淄州与故邑长山不远,家里有众多族亲乡邻,还有几亩薄田,您就带孩子们到家耕读,也省得长年在外奔波,无人照应。”谢氏答应了,就这样,范仲淹(此时名叫朱说)于四岁之时随母迁徙到长山县河南村(今邹平县长山镇河南村。一九五六年长山县并入邹平,长山县城改长山镇至今)。正是: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裤少伟男。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