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四、陶文的性质与初步释读。首先,专家们一致认为陶片上刻的是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符号。但对这种文字的性质则看法不一。李学勤先生及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严文明先生等都认为丁公陶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进步的早期文字。其中有象形字,但有的字则有更复杂的构造。对此,严文明先生指出:这些字“好像是专为语言中某些难以用形象表达的词而造的字。即使象形字也是以最简练的笔法写出,显得很有章法,这显然比那种像连环画似的图画文字要进步些。”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公柔先生也认为丁公陶文“字形趋向于省简而颇具概念的意义,经是脱离了契权舆于图象”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张学海先生认为这些字似已定型化,有固定的书款,结构合理。他进一步指出∶“字从正书到草书的出现,从草书的出现到草书的定形化以及草书的全面运用,并能在陶器上进行娴熟的刻写,必定经历了一个长过程,也反映出文字使用的频繁和人们记录传送信息的急需。”

        中文系教授裘锡圭先生和高明先生看法大体一致。裘锡圭先生认为从遗物的时代和符号的形成来看,于公陶文不可能是成熟的文字,而可能是一种原始文字,且“不是一种处于向成熟的文字发展的正常过程中的原始文字,而是一种走入歧途的原始文字”,他认为∶“汉字这一类意音文字的范围内,如果想使一种原始文字逐渐发展成为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成熟的文字体系,决不能让字形变得如此草率难辨。”而丁公类型的文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原始文字出现之后,由于社会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不能正常地向成熟的文字体系发展,只为极少数人所使用,并且只使用在一些较特殊的场合,威了一种行业'文字'或秘密'文字'。在这种情况下,'文字'符号完全有可能变得为一般人所难以辨识。”高明先生认为丁公陶文是已被人们淘汰了的古文字。他指出∶“汉字的起源绝不是只经一次试验即走向成功的,而是经过无数人的探索,若干次的试验,经过反复创造、使用、淘汰;再创造、再使用、再淘汰.不知经过了多少年,失败过多少次,最后才找到能适应汉语特点和要求的象形字体。”而在历史上类似丁公陶文这种被淘汰和废弃的文字,恐不仅已被发现的几种,今后还会有发现。

        多数专家认为丁公陶文联系紧密,章法有致,显然在表达着一定文句的意义,而超出了简单的标识功能,应是一件完整的文书,或可称为“陶书”。有的学者进而认为它是“成文历史时期”的产物与标志。

        在对丁公陶文的释读上,专家们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指出几个象形字可能分别像人形(或猿形)、鸟形、蛇形、兽形及陶两等;有些可能为会意字,分别与甲骨文中的"见"、"复"、"父"、"戊"等字较为相近。但由于笔画简省,形声多不具备,书体与已知商周文字有较大差异,尚无法做进一步的释读,内容则更无从考见。深入分析有待于进一步的发现。

        五、陶文与甲骨文及其它上古文字的关系、陶文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的地位。在这一问题上,专家们的意见分歧较大。

        一种意见认为,丁公陶文与甲骨文等早期古汉字不是一个系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俞伟超研究员指出∶丁公陶文“和商代甲骨文之间既然有那么远的距离,难以识读似乎是很自然的。但对于同一种文字来说,八、九百年的变化,似乎又不至于那么缺乏形体上的联系。因此,有理由认为龙山文字和商代的甲骨文,即使有某些相似处,却不见得是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龙山文字和商代甲骨文,很可能是两种文字。”裘锡圭和高明先生认为丁公陶文是一种走入歧途、被人们淘汰的古文字,与甲骨文及其它地点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文符号也无共同之处,现在还无法断定它跟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早期古汉字有关。

        另一种意见认为,丁公陶文与大汶口文化陶器文字、甲骨文都可能同属汉字方块字体系,代表了古汉字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如张学海先生所言∶“丁公'辞章'式陶文的发现,为探索大汶口文化晚期文字,提拱了重要的比较、考证资料;而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陶器文字,则为丁公'辞章'式文字的渊源,提供了重要线索。”陈公柔先生也认为,丁公陶文“实际上是上承大汶口文化中所谓的'日月山'陶文,而下接二里头、二里冈、桑城陶文的一系列属于殷商文字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邵望平先生指出,“在以象形、表意为主的方块字系统发展中,丁公陶文恰处于大汶口文化单体意符与甲骨文的中介位置上。正与其赖以产生的龙山文化社会具有相当的中介性质。”

        我们认为,多连笔的丁公陶文与作为宫廷占卜文字、书写较为正规的甲骨文的确差别较大。这应与甲骨和陶器质地有异、书体不同有关。从一些字的结构看,丁公陶文与甲骨文的某些字较为相近。前者有可能是甲骨文的前身之一。当然,也不排除丁公陶文有属于单独一个系统(东夷系统)的可能。

        李学勤先生指出,后世文字有正体、俗体之别,也许在上古已有其萌芽。丁公陶文或许就是当时的俗体。这是很有道理的。

        六、龙山文字产生的背景及陶文发现的意义。龙山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已有的考古学材料表明,生产力水平的空前提高,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明细,政治、经济、文化的发达进步,导致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贫富分化加剧,阶级产生,早期城市出现,国家诞生。尤其是龙山时期,可以认为已进入文明时代。丁公龙山文化陶文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的发现,更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的推论。诚如邵望平先生所言,“不论社会的大分裂还是城邦间的联盟或对立,都已产生了用成文来表达意志、沟通思想的社会需要。丁公发现的成行成串的陶文在文明形成中的作用正在于此。”

        谈及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及陶文的发现,专家们都认为它对于深入研究龙山文化与龙山时代、探索中国古代城市的产生与发展、中国文字起源乃至中国文明起源等课题,无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①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邹平丁公发现龙山文化城址》《中国文物报》992年1月12日,

② 山东大学考古实习队∶《邹平丁公发现龙山文化文字》,《中国文物报》993年1月3日。

③ 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山东邹平丁公遗址第四、五次发掘简报》、(专家笔谈丁公遗址出土陶文》,《考古》1993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