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住在浒山铺
王冬良
冒着毛毛细雨,我们“乡村记忆工程”采访组如约来到了邹平市青阳镇浒山村。据《滨州地名研究》《邹平县志》等资料记载:浒山村,位于青阳镇最东端,是青阳镇的“东大门”。浒山村是一个较大的行政村,由浒山铺、小山坡两个自然村组成。相传浒山铺为西周时期建村,是通济之官道上的驿站。因村中多铺店,西濒浒山泺,故名浒山铺。小山坡村,因处青龙山中段西山坡故名。
站在村委会北门口抬头环望四周,不远处青山环绕,院中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空气中弥漫着久违的乡土气息。在村委会办公室前有一处醒目的宣传栏,上面的村情介绍顿时吸引了我们:“浒山铺村,全村人口2489人共有党员63名。浒山铺是青阳镇东北角的一个村庄,紧依九节青龙山,原名四庄。因古时有几家在此开小吃店,为来往济南客商吃饭住宿,又因浒山泺之名而取名浒山铺。距镇府驻地九华里,东隔青龙山与黄山办事处毗邻。村庄沿山脚而建,南北狭长,伸展四华里。村北头有烽火台遗址,西周时候有人在此定居。这里自古就是东西交通的的必经之路,与西面的马埠店、青阳店,还有章丘市的山头店处在同一条交通线上。从前,这里是驻兵的地方。道光《邹平县志·兵驿》:城西墩铺二,曰浒山铺,去城二十里,又西曰青阳店铺,去城三十里,各铺马步兵分汎防。曾有碑石记载,1962年时在张家大峪内,现不知去向。”
有热心的老者告诉我,浒山铺村民以回收、加工废旧橡胶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山东省乃至长江以北最大的废旧橡胶能源基地,家家都很富裕。村委会门口西侧有座名为《修路募捐功德榜》的石碑,虽然上面有些字已经模糊不清,但并不妨碍我们阅读。 “要致富,先修路”,浒山铺村常年做生意的人很多,更明白这个道理,这也是这个村子比较富裕的根本性原因之一。碑上清晰地记载着每家每户地捐款金额,1000元、600元、500元不等,落款日期是2009年7月29日。
我们采风的第一站,是2014年8月村里集资修建的望浒亭。一路上大家拍照的拍照,记录的记录,摄影的摄影。一棵棵粗大的香椿树,路旁一棵棵刚吐绿的花椒树,都进入到了我们的视野。去望浒亭的路,是一条上坡路,有土也有石块。路南侧有一片枣树林,都是一些老枣树。路北侧有一条宽宽的“排水沟”,应该是雨季泄洪时,长期冲刷出来的。村里负责陪同的耿玉宝大叔介绍说:“这条沟叫‘大峪沟’,夏季下大雨的时候,山上留下来的大水就顺着这条沟,排到村子北面去了。”我脑补了一下夏季雨后的美丽画面,大峪沟内河水清清、阵阵蛙鸣,村庄、山脉在绿色的掩映下更加秀丽、清新,几个村姑打着花雨伞走上街头,真有古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所述的几分意境。
走走停停,终于爬到山顶,看到了传说中的望浒亭。在汉语发音中,“亭”与“停”谐音,“亭”是为游人在旅途中累了时,停下脚步暂时休息的一处场所。在浙江兰溪,有一座清代著名戏曲家、大文人李渔牵头修建的亭子,名为“且停亭”。这个亭子有一副对联很有意思:“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站在望浒亭眺望,脚下的小山坡、浒山铺村一览无余,可以清晰地看到每家每户房子的白墙红瓦。村子里有许多高高的梧桐树,漂亮的桐花长得密密麻麻,开得正艳。我们忍不住在亭子前合影留念。耿玉宝大叔手指前方,热心为我们介绍:山脚下哪个是浒山铺,哪个是小山坡村,哪座是大虎山、二虎山,哪座是青龙山。
大叔说,浒山铺因浒山泺而名。听村里的老人们讲,许多年以前浒山泺是有水的,在邹平旧县城西十五里,南接黉堂岭,西濒芽庄,北邻杏花河。清顺治间为潴水,遇旱则涸,可以种麦。后漯水流经其中,汪洋千顷。后经多次疏浚,今已退缩至芽庄湖一带。
我看到亭子东北处有一块石碑,于是赶紧快走两步,上前端详。石碑的正面是《望浒亭记》;青龙山下,镇环山公路起点,有一方圣土,风景怡人,视野开阔。浒山村广大村民为了提高生活质量,美化生活环境,在镇府村委大力支持下,自发捐款捐物三万五千余元,出人工五百多个,修建了集休闲、娱乐、运动、纳凉于一体,占地二百平方米公共场所,主建六角景观亭。由原县统战部长张思越同志起名,县书协主席赵承宏书写“望浒亭”。登高眺望,美景尽收眼底。青龙山蜿蜒欲动,济青高速路与省道交织于山下,浒山村全貌一览无余,倍感心旷神怡。有诗赞曰;青龙山下望浒亭,乡众捐建应时生;安居乐业福泽多,物阜民丰保太平。石碑的背面是《捐款善名》,记载了捐款捐物的村民姓名。
从望浒亭下来,我们在一条有着许多老房子的胡同转悠着,与乡亲们交谈着。村民们对乔迁新居有着许多期待,内心的欢喜溢于言表。我们用手中的笔和手机、摄像机记录着每一个点,记录着村庄的今天(未来的日子里回头看今天,现在的都是历史)。一棵棵有着几十年树龄的老香椿树,一堵即将消失的土坯墙,一盘石碾,一条保存了许多年的老标语,一垛垛做大锅饭的硬木柴,都深深地震撼着我……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二十年前写在土坯墙上的那条标语:“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同行的记者朋友告诉我,《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篇经典文献,来源于1934年1月27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发表的讲话,结论部分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时光如流水,转瞬即逝。85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如近几年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两不愁三保障”等政策方针,都很接地气,都十分深得民心,得到了人们的热烈拥护。有道是: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他记在心中。
后来,我们又跟着向导去村里参观了老官道旁边的老戏台、老官井、老村委、运粮桥。村里人说,村委大门南门口这条东西路原先就是官道。古时候,村里就有店铺,做买做卖的有很多,官方也设有驿站,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是一块风水宝地。村委向东二十米左右的路上,原来有个运粮桥,据说和敌后抗日部队有关。但是后来多次村里改建、改造,原貌已经看不出来了。
晚上翻看手机博客,无意中看到了一篇《寻找墨王亭》的文章。文中有一首清初顺治、康熙年间杰出诗人、文学家王渔洋所做的《浒山铺》诗,其文曰:“山市依湖岸,烟光画杳冥。竹栏看鸭斗,茅屋带龙腥。一水兼天白,群峰挟雨青。渔舟与沙鸟,来去墨王亭。”说实话,今日的浒山铺依旧很美,总感觉去一趟有一些不过瘾,我真得想在村里住一宿,找几位老者聊聊天,搜集更多的民俗故事,才会不虚此行。
浒山铺,若你我有缘,日后定会相见。
作者简介:王冬良,供职于山东西王糖业有限公司,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
(本文转载自滨州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