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盛世与五子登科(下)
我们已经知道辉里村的李氏家族不仅出过“一门五子登科”,而且还是一个连续五代中出十名进士的名门望族。今天让我们重新走近李氏家族,详细了解一下“登科五子”的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在历史上的突出表现。这个问题也分五部分:
1.“五子”的祖辈
2“.五子”的父辈
3.生身之父李廷桂
4.历史条件及家庭背景
5.白发考生李宏道
一、“五子”的祖辈
“登科五子”的祖辈有亲兄弟三人,按长幼顺序依次为李晖、李曛、李晟。三人中李晖、李晟均考中举人,李曛因英年早逝未取得中举机会。
李晖:生于康熙46年(1707年),乾隆元年(1736年)考中顺天府举人。历任云南剑川知州、白盐井提举司提举、普洱府、威远府同知、沅江府知府。据族中老人讲,晖老太爷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平时待人和善,但穿上朝服后不苟言笑、十分威严。
幼年随族人拜年,曾在他的后人李恩吉家中见过他的一幅画像。头戴红顶官帽,身穿绿袍官服,脖绕一串朝珠,仪表威严有加。据说这幅画像是宫廷画师郎士宁所绘,可惜已在文革中化为灰烬。
李晖,29岁中举,为官四十载,至七十岁才退休还乡。
据《邹平旧志》记载,李晖在云南任剑川知州时政绩十分突出。他经常着便服到民间私访。某年春天大旱,他亲自到田间地头查看,发现大片庄稼枯萎发黄,便亲自带人翻山越岭寻找水源。当发现当地老君山以东有泉水后,便立即上书请求凿山引水。上司批准后亲率老百姓凿山开洞,终于引来泉水,使受旱农田恢复生机。此举得到朝野上下一致称赞。
李晖不仅为官勤勉清廉而且为人守信。李晖下聘妻子张氏后,未等结婚女方一只眼睛突然得病失明。张家派人来家辞婚。李晖对来人说:女方眼瞎退婚,如果我眼瞎了怎么样办?这事我决不答应。婚期到后还是坚持把张家姑娘娶回了家。
由于李晖任职时间长,政绩卓著影响大,乾隆五十年,卸任回乡已是79岁高龄的李晖仍接到了乾隆皇帝出席千叟宴的圣旨。宴席之上,面对皇帝赐酒,李晖当场念了四句打油诗:
人生七十古来稀,轻易不见八十的。
河里无鱼市上看,死不净的老东西。
乾隆皇帝听后哈哈大笑,当即又把自己写的一幅诗帐赐于李晖。
宴会结束后,乾隆还赐给每位老人《九龙御匾》一块。这块御匾长2.2米,宽1.1米,匾框有15公分厚,至1978年仍保存在他的后人家里。1978年后他的后人因盖房,无钱买料做门窗,就请来木工砍掉所嵌龙头锯开匾框做了上房门框。一块镶嵌着乾隆真迹的无价之宝就这样毁于一旦。
李晟:康熙52年(1713年)—乾隆44年(1779年)〕享年66岁。
乾隆三年(1738年)考中顺天府第5名举人,又称乡试经魁,时年25岁,可谓少年得志。历任湖北咸宁、直隶广昌、雄县知县。又任磁州、直隶州知州、河间府知府。
因卓有政绩,一生三次被皇帝晋封,并赐进士出身、进士及第、现存《墓志铭》碑,上有明确记载:
(1)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篡修官兼《四库全书》篡修官加三级。
(2) 赐进士及第、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内阁中书,又充《四库全书》分校官复校;已亥年(1755年)钦命广东副典试,现任提督陕甘全省学政加四级。
(3) 赐进士出身,礼部主客司郎中令,已亥科湖南副典试,前工部给事中巡视北城、福建道监察御史翰林院庶吉士。
李晟一生的功绩主要有以下四点:
①
上任前咸宁已六十年无科第之人,到任后李晟见县学环境不好,便带头捐资新建学宫。并时常抽出时间督导教学,结果全县教育形势大变,咸宁很快变成了科第连绵、人才兴旺之地。
②
任直隶省广昌县时,县内一兵马都司因上司苛扣军粮而带兵上山为寇。上官几次派人劝降不成,便制定了派兵围剿的计划。李晟知道后先劝上官停止进剿,接着便带家丁独自进山劝降。李晟设身处地,晓之利害,终于使匪寇折服,凭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了一场生死对决。
③平反冤狱,深受百姓爱戴。
任职深州知州时,当地因红阳邪教作乱逮捕了大批群众。李晟到任后深入民间调查案情,结果未杀一人即审结了案情。
④主持《四库全书》编校工作,为振兴华夏文化做出贡献。
李晟的《墓志铭》最后有四句诗很能说明问题:
凤力局干冠一时,小试龚黄堪肩随;
嗟乎功业止于斯,留待后人竞其施。
现我把诗试解如下:
先生的能力、才干名冠一时,少年金榜题名,堪与父辈比肩;一生的功绩现已结束,未竞的事业留给后人来完成吧。
二、“五子”的父辈
其父辈共有堂兄弟9人,9人中共出2名进士,李廷屏、李廷佑,2名举人,李廷叙、李端甫。其中李廷叙、李廷佑兄弟2人为乾隆三十五年同榜举人。
这四人中数李端甫政绩突出。李端甫是李晟的儿子。
李端甫生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乾隆25年(1760年)25岁考中顺天府举人。历任山西苛岚州知州,直隶顺德府知府,当年他的爷爷李复显曾任过山西苛岚州知州。他到任后,以爷爷为榜样,遇讼案必亲自审查裁处。并且还办了一件和他的父亲一样单骑上山劝降的事。在苛岚知州任上,某次省总督府调其所属千总入省驻防。千总因事误期,害怕获罪竟率部逃入深山,端甫知道后一面派人往省里送信,一面单骑进山相劝。终于使千总等人悔悟,带罪下山。李端甫在任33年,进京赴任途中,忽然患病,死于旅所。
三、 “五子”的父亲李廷桂
李廷桂生于乾隆元年(1736年),卒于嘉庆16年(1811年),享年75岁。
父李曛死时,他仅有6岁,虽然聪颖好学,但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县学毕业后即回家代母亲主持家政。看到伯父、叔父和几个堂兄弟相继中举为官,家门荣耀,李廷桂心中的滋味可想而知。于是李廷桂暗下决心,一定要让下一代人实现自己光宗耀祖的梦想。
真是老天有眼,从乾隆24年到40年,李廷桂的两位妻子先后给他生下了六个儿子。虽然长子李景严幼年夭折,但其余五个儿子都生得体格健壮,聪明伶俐。
人是有了,但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才。他除了聘请私塾先生教育孩子外,另外还给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家规。白天在书房学习,晚上则按长幼顺序轮流用家中方桌自习。所以经年累月脚踏的方砖上都磨出了深深的脚印。另外他还提倡兄弟中能者为师,互教互学,有偷懒磨滑者,则实行一级管一级。结果兄弟之间既互相学习又相互监督,从此学业成绩大为长进。
皇天不负有心人,李廷桂的辛勤努力终于结出了丰硕成果。从乾隆51年(1786年)李鹏考中举人,到嘉庆16年(1811年),老四李鹄考中进士。李廷桂的五个儿子在二十五年的时间里终于实现了自己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梦想。
四、“五子登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家庭背景
为什么在清朝的康乾盛世辉里村能够出现“一门五子登科”?辉里村真象传说的那样是龙卧宝地吗?绝对不是。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下面让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来分析一下“辉里村五子登科”产生的历史条件和其家庭背景。
⑴清明的康雍乾盛世保障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广大农民子弟提供了读书学习的经济基础。
据史料记载,自顺治元年至康熙五十年,单朝廷颁布的“招谕流亡,鼓励垦荒”的诏谕就有25道之多。至雍正乾隆两朝也多次下令赦免地丁银两。这些措施的实施为农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说,清朝前中期一个中等收入的自耕农家庭都能保证自己的子女得到上学读书的机会。
⑵严格的教育考试制度为平民和官宦子弟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
清朝,邹平有县学一处,书院三处(伏生、醴泉、长白三书院),另有村学、私塾、义塾若干处。县学一般有学生50—100人,师生生活全由国家供给。朝廷选科取仕都经过学校和科举考试选拔。不过当时的教育确是宝塔式的精英教育。要想获得进县学读书的机会,不管出身如何,全凭考试成绩。这一点是最受平民百姓欢迎的。
⑶登科做官的荣耀和严谨的家教使李氏子弟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动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一朝把官做,便是富贵身”。1300多年的科考制度在老百姓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没有背景的平民百姓只能通过科举考试才能取得入仕做官的机会。李家的第一个朝廷命官实际上是李桓,后来他的儿子李复显又做到直隶深州知州。随着李晖、李晟的中举为官,这个家庭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家省亲不是坐轿就是骑马,这在老百姓的眼中那是何等的荣耀和风光。
这种荣耀深深激励了李廷桂。父亲和自己都没有中举,他只好把两代人的梦想寄托到儿子们身上。李廷桂一直到死都没有放松对儿子的严格教育。史书记载,李鹏等3个孩子服官后,他经常骑着毛驴到儿子的住所听取政声,劝勉他们“以忠事上,以勤奉职,以惠抚民。”嘉庆16年(1811年),也就是他的四子李鹄考中进士的那一年,他则死在了由溧阳赶往平乡的路上。
五、白发考生——李宏道
人世间没要一成不变的事物,历史上没有永远先进的东西。由于自身的演变,特别是封建专制统治走向腐朽没落的影响,科举考试的内容到明代以后逐渐演变成以“八股取仕”为主的僵化模式。特别是到晚清时期,更是变成了严重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在“西学”和各种外来新思潮的冲击下,1905年,清政府不得不颁布了停止科举取仕的命令。
辉里村李氏第十一世传人李宏道就是一个在科举考试中出现的特殊人物。李宏道生于康熙39年,死于乾隆54年,活到虚龄90岁。他从二十几岁取得县学痒生(秀才)学历,就参加科举考试,屡考屡败,屡败屡考,从青春少年一直考到满头白发。乾隆51年,李宏道已经86岁了,但仍抱着满腹希望和自己的曾孙辈一起走进乡试考场。时逢乾隆皇帝到顺天府巡视乡试,发现李宏道的特殊情况后,当即发出口谕,钦赐其为乡试举人。李被录取为举人后,并没有中止自己的奋斗目标。第二年又以举人的身份到礼部参加进士考试。乾隆皇帝看到这位87岁的老考生,再次受到感到,于是朱笔一挥又钦点其为翰林院编修。李宏道终于实现了自己奋斗了一生的梦想。但他穷尽一生精力换来的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你想哪个部门会录用这个87岁的白发老翁呢?
最后我把自己写的一首打油诗献给大家:
李氏迁邹六百载,
耕读传家世不息;
五子登科传天下,
进士十名冠齐鲁。
帝制结束诞中华,
英才百名龙门出;
凭空怀古非志士,
光前裕后展新姿。
(转载自新浪微博邹平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