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邹平的邮政历史
导视:
邮局,曾经是人们传递信息,与外界联络的主要机构,那么,在邮局尚未诞生的时候,人们之间是怎样联络的呢?
中国最早的邮政局是如何诞生的?邹平第一个邮局又建立在何处?一枚小小的邮票,一个个破旧的信封,又承载着怎样的历史信息?
邹平一中物理教师,全国集邮展览镀金奖获得者刘源,为您讲述《清代邹平的邮政历史》,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今天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来探讨清代邹平的邮政历史。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一名集邮爱好者,在紧张的工作之余,非常钟爱收集和研究清代的邮票。几年来陆续在全国性报刊上发表了文章近百篇,在今年的全国性一框类邮票展览中荣获镀金奖。
说到清代的邮政历史,有的朋友可能会问:“那时候,老百姓怎么寄信呢?在清代中国就有邮票吗?”确实,在当时要寄一封信可不像现在咱们这么简单。咱们现在要寄一封信,只要在信封上写上地址,贴上邮票,投到邮局信箱里就可以了。为了说明那时候人们是怎么寄信的,我们先来看一看清代有哪一些通信的机构?
一、清代的通信机构
清代的通信机构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官办官用的驿站和递铺;另一种是私人经营的民信局。
驿站和递铺都是由朝廷建立起来的,专门负责传递官方的命令和官方文件。在一些军事要地,设立的规模比较大的就叫做驿站。而在驿站覆盖不到的地方就设立递铺。这种传递方式统称为邮驿,最早可以追溯到商代。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就建立了以咸阳为中心的全国性的驿站,使当时的驿站就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以后的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驿站的建设,孔子就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说的就是当时的邮驿。
清代中后期,咱们邹平县没有驿站,只有递铺,历朝历代在邹平均设有递铺。在1681年,也就是康熙二十年咱们邹平县共有八座递铺,分别是城里、七里铺、十里铺、浒山、青阳店、白家桥、孙家镇、程河,共有铺司铺兵是24人。相临的递铺之间间隔大约是5到20里。到了1911年也就是宣统三年,长山县共有递铺8处,齐东县共有递铺9处。咱们现在邹平县大致包括了当时这三个县。1912年,辛亥革命发生以后,中华民国成立,驿站就逐步全部裁撤了。
驿站和递铺传递的是官方文件,即使是官员的私人信件也不允许经过驿站来传递。对于朝廷的重要命令或者是皇帝的谕旨都是由专差来负责传递。专差每到一个地方,驿站要立即备好换乘的马匹。专差稍事休息以后立即起程,换马不换人,所以说传递的速度很快。对于重要的文件都有传递时限,铺司的铺兵当时要求一昼夜要行走三百里,重要文件骑马传递,马上飞递限令日行600里,传递速度比较快。电视剧《汉武大帝》中卫青所率领军队在取得大捷以后向汉武帝报捷的捷报就是通过当时的驿站来传递的。我们再来看这幅图片,这是甘肃省嘉峪关市出土的魏晋时期的壁画,它描绘的是驿站的驿使策马飞递朝廷信件的情形,我们国家还为此专门发行了一套邮票。这些镜头都真实地记录了驿站传递信件的情景。驿站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到了清朝末年,驿站每年的开支非常庞大,并且效率低下。每年的开支要达到三百万两白银,清王朝国力虚弱,已经难以维持这么庞大的驿站开销。
当时有一段日记就真实地记录了驿站由盛转衰的情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是光绪年间顺天府的河西驿驿站主管沈侨如的日记,称为河西驿日记。
河西驿在当时是一个大型驿站,在鼎盛时期,有役夫152人,驿马33匹,每年经费3454两白银。
到了沈侨如担任主管的时候,只剩下役夫30人,驿马24匹,经费也是一减再减。
沈侨如笔下的河西驿是这样来描绘的:官吏横行,骚扰驿递;假公营私,文报迟误,通信梗阻。当时他的驿站是破烂不堪的房屋,行将倒塌的马棚,疲惫瘦弱的老马,冬无寒衣的驿夫,一幅没落景象。和鼎盛时的景象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时的河西驿衰落了,河西驿的衰落反映了施行了几千年的邮驿制度的衰落,也反映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衰落。这是当时的邮驿。我们再来看一看当时另一种通信机构,就是民信局。
民信局都是私人经营。民信局的东家雇上几名脚夫,在大街上负责揽信,收到信以后,一般不立即收费,而是将信件送到以后才向收信人收费,收的钱一般叫“力资”或“酒资”,意思就是力气钱。民信局除了可以传送信件以外,也可以捎带一些小的生活物品或者散碎的银两。当时送一封信,大约是收费一百文,也就是一百个制钱。
可惜的是,咱们邹平连民信局也没有,因为咱们邹平当时落后。那时候的老百姓可不像现在。我们现在经常出发、旅游与外面的联系很密切。那时候的老百姓基本上是整辈子不离开家门口的,所以说基本上也不需要寄什么信。谁才需要寄信呢?有在外作官的、有亲戚在外面的或者是经商的,才需要寄信。所以在清朝的时候民信局一般都设立在经济活动比较多的大一些的城镇。在当时,济南、烟台和周村都有民信局。邹平连民信局也没有,邹平的老百姓要寄信,就只能是靠顺路的熟人来稍信。
可见当时不管是为官还是为民,要寄封信都很困难。
到了1878年的时候,情况发生了变化,有一个人开始在海关内部试办邮政。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当时海关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这就是赫德的照片和名片。 “总税务司”是个什么样的职务呢?打个比方,就相当于现在海关总署的署长。那么中国的海关为什么要请一个外国人来担任署长呢?这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说起。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被迫和各国列强签定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在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都要赔偿巨额白银。但清政府没有那么多的财政收入用来赔偿,怎么办呢?就只好拿中国的海关收入来作为抵押。所以一直到清朝灭亡,中国的海关一直控制在外国人手中。赫德从1878年开始在海关内部试办邮政,并且当年发行了中国的第一套邮票---大龙邮票。随后又陆续发行了小龙邮票和给慈禧皇太后祝寿的万寿邮票。当时海关的邮局揽收到的信件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海关内部人员所寄的信件,另一种是各国列强在北京各使馆的信件再就是从当地揽收到的百姓的信件。
事情发展到1895年,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1895年,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以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要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这引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救亡图存思潮。在当时,变法、变革的呼声很高,维新人士提出的种种富国政策中几乎都包含了一条内容,就是开办新式邮政。当年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当时进京赶考的举人们发起的公车上书,向光绪皇帝提出了六条富国之法,其中一条就是开办新式邮政。而变法、变革的理念也影响到了当时的光绪皇帝。1896年,光绪皇帝御批成立国家的邮局,这件是总理衙门1896年3月20日呈给光绪皇帝的《议办邮政奏折》,光绪皇帝朱批“览”。在当时皇帝批阅奏折都是用红色来批阅,览就是看过了的意思。当天,光绪皇帝正式批准了这份奏折,成立国家的邮局,叫做大清邮政官局。大清邮政官局在1897年正式开始营业。成立后的大清邮政官局,还是委托当时的海关来具体负责办理。海关的税务司还是理所当然的邮政局局长。前边我们提到的赫德兼任海关的总税务司和大清邮政官局的总邮政司。这个时候成立的大清邮政官局毕竟已经是国家的邮局了,它开始逐渐从设立海关的地方向内地扩张。咱们邹平什么时间成立的邮政局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二个问题:
二、清代邹平邮政局的成立时间
根据《邹平县志》记载,咱们邹平邮政局是1900年成立的,就位于邹平城里。但是根据现有的资料和文献,实物来分析,我认为邹平邮政局在更早的时间就已成立了。请看下面的一段资料:
这是《山东省志》第42卷《邮电志》记载的一段文字资料。
1899年7月1日(光绪二十五年五月二十四日),清政府在胶州设胶海关,内设胶州邮界,界内设胶州邮政总局,辖同年建立的邹平、青州、潍县、周村等邮局。
可见咱们邹平邮政局应该是在1899年就已经成立了。
再看下面的实物:
这是一枚邹平邮政局1899年10月20日的邮戳,上边是邹平的英文拼写,下面是邹平邮政局的字样,中间是按照当时外国人的习惯来设置的日期。外国人习惯于把月放在前面,年份放在后面,中间是日子。OCT就是外国人十月的称呼的简写。这个日期就读作1899年10月20日。这枚邮戳真实地记录了咱们邹平邮政局在1899年就已经成立了,非常罕见。
另外在其它文献资料《清代邮戳志》和《中国邮戳史》中也都记载了咱们邹平1899年的邮戳,所以根据这些文献和实物来分析我们可以知道邹平邮政局应该是在1899就已经成立了,等级是内地支(分)局。明年就是咱们邹平县邮政局成立第110周年了,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成立以后的邹平邮政局,就位于当时邹平县衙的西侧,也就是今天交警大队和刑警大队的西侧,从邹平教堂往西的路北。
长山县是1900年设立的邮政局,齐东县是1902年设立的邮政局。
邹平邮政局和长山邮政局成立后是划归胶州邮政总局来管辖,齐东县邮政局是划归济南邮政总局来管辖。1910年以后,胶州邮政总局撤消,这时候我们这三个县的邮政局就都划归济南邮政总局管辖。
解说1:
邹平,在风雨飘摇的清末民初,有了自己的邮政局,虽然带有浓厚的殖民色彩,但毕竟接受了邮局这种西方的近代文明。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邹平人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也经历了一个洋为中用的消化吸收过程,那么,从哪里再去寻找这些历史演变的蛛丝马迹呢?
邹平一中物理教师,全国集邮展览镀金奖获得者刘源,为您讲述《清代邹平的邮政历史》,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三、清代邹平邮政局的邮件运输
在清代,没有什么先进的交通工具,邮件主要是靠邮差步行来传递。我们可以先看看邹平在成立邮局之前烟台海关邮局运输邮件的情况。1878年海关设立邮局的时候,烟台就有海关邮局。烟台海关邮局揽收到的信件一般是由轮船运送到北边的天津和南边的上海,再从这两个地方转运到全国各地。但是到了冬天,天津港要结冰,轮船就开不进去了,这时候邮局开辟了一条陆地旱班邮路。按照当时的记载,从烟台出发的长途骑差携带邮件从烟台出发以后,经过黄县-朱桥-沙河-辛河-潍县-昌乐-谭家坊-淄河-长山-邹平-经过章丘-济南,到达齐河的槐树店。在齐河与从天津同时赶来的邮差办理完交接手续以后,返回烟台,这条路线全长是565公里。长途骑差骑的是驴。路况好的路段骑行,路况不好的路段步行。这条路线当时是称为东西大道。从明代开始,咱们山东就逐渐形成了一条东西大道,就是从西往东,由济南,经过章丘、邹平、潍县(就是现在的潍坊),一直到烟台。1878年烟台海关的邮局,在冬季,信件就是沿着这一条东西大道来传递的,这时候的邮件是必经过邹平的。
邹平邮政局成立最初的几年,邮件也是由邮差步行沿着这条东西大道来传递的。
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个当时寄出的信封:
这个信封是从济南寄往美国的信件,右上角盖济南的邮戳,从济南经过邹平、青州、烟台,再发往上海,再从上海寄往美国。在山东境内就是沿着这条东西大道来传递的。这封信是1899年10月18日从济南寄出的,到达咱们邹平的时间是1899年的10月20日,用了两天的时间。这个信封上盖销的邹平邮戳,就是我们在前面所引用的那枚邮戳。这是邹平邮政局在成立之初运送邮件的路线。另外我们可以注意到,除了信封右上角贴了一枚当时大清邮政局所发行的蟠龙邮票以外,在左下角还加贴了一枚当时日本的邮票。从中国寄出的信封上为什么还要加贴上外国的邮票呢?这是因为当时中国还没有加入万国邮政联盟,寄往外国的邮件上的中国邮票不被承认,所以说寄往哪个国家的信件,就要再贴上那个国家的邮票。这封信是寄往美国的,而当时,寄往美国的邮件大都是交给日本在中国设立的邮局来转寄的,所以就加贴了日本的邮票。
这枚信封就是沿着刚才我们所叙述的这一条东西大道来传递的,咱们邹平县邮政局成立以后最初几年邮件也是沿着这条道路来传递。当时的历史资料也记录下了邮差运送邮件的照片,这就是清代运送邮件的步班邮差。我们可以看到条件还是非常艰苦的。
这是邹平邮政局成立最初几年邮件是如何运输的。到了1904年,邮件的运输路线发生了变化。在这一年,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了。这在当时可是一件大事,能够坐上火车可不是一般人能够享受的待遇,在当时能坐上火车可以说比现在坐上飞机还要荣耀。这条铁路经过电气化改造以后,直到100多年以后的今天,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是咱们山东的经济大动脉。胶济铁路全线通车以后,大清邮政局与胶济铁路签订了协议,沿线邮局的信件可以通过火车来运送。通过火车来运送邮件,可以说是既迅速又经济。这时候邹平的信件就是先运送到周村,再从周村转运到全国各地。我们来看一枚当时从咱们邹平寄出的明信片。
这枚明信片是农历的丙午年寄出的,农历丙午年也就是公元1906年,从咱们邹平寄出以后,先运送到周村,再从周村由火车运送到青州。邹平邮戳的时间是农历丙午年九月二十三日,当天就到了周村,到达青州的时间是九月二十四日,从寄出到收到这枚明信片,一共是用了两天的时间。现在如果我们要寄一封到青州的信件,也要经过3-4天才能收到。可见当时的传递效率还是很高的。
这是咱们邹平邮政局成立之后,邮件是如何运输的,那么当时邹平邮政局开办了那些业务,使用了哪些邮戳呢?这是我们要讨论的第四个问题。
四、清代邹平邮政局的业务和邮戳
1899年邹平邮局开办的时候,开办了这些业务:信函、明信片、印刷品、新闻纸、挂号信件,可以收寄这一些。到了1902年,开办了汇兑业务可以汇款了。到1904年开办了包裹业务,可以寄包裹了。
那么当时咱们邹平邮政局每天能够接收到多少信件呢?这个在历史资料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文献资料来大体推断一下,资料记载了当时管辖邹平的胶州邮政总局每年的业务量。根据光绪三十年《邮政事务总论的记载》,1904年胶州邮政总局共揽收到信件38.6万件,当时的胶州邮政总局共管辖总局分局18处,平均到每个局能够揽收到21000件左右。当时的胶州邮政总局,里面有胶州总局、周村、青州、潍县等大局,所以说咱们邹平邮政局每年的信件应该远低于这个数,乐观的估计,每年能够接收到1万件左右的信件,平均到每天大约就是三、四十件,可以说业务量是少的可怜。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邹平邮政局所使用的各种邮戳。在最上面这一行,左上面这一枚,我们称之为中英文椭圆邮戳。中间这一枚像一块石碑,所以我们称为碑形戳。右边这一枚,在邮戳里面,左侧有一个像太阳一样的图形,右侧有一个像月亮一样的图形,所以我们称之为日月戳。下面这一行的三枚时间都是用农历来表示,年份用农历中的干支来纪年,我们称为干支戳。下面我们可以逐个来分析一下邹平的邮戳。
邹平邮政局所使用的中英文椭圆形邮戳,上面是邹平的英文拼写,下面是邹平邮政局字样,中间是公元纪年的日期。我们注意到邹平在当时的英语拼写和现在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当时邮政局的管理人员都是由外国人来担任的,他们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和理解来拼写的,和咱们现在的称呼不太一样。我们可以来看一看其他的清末洋人对各地的称呼。周村拼为“CHOWTSUN”、烟台拼为“CHEFOO”、济南拼为“CHINAN”,青岛拼为“TSINTAO”。这些地方的英文拼写和现在的英文拼写都不相同。
中英文椭圆邮戳自咱们邹平邮政局成立的时候就开始使用,一直用到大约1904年。1904年,邮局统一配发了另一种邮戳,中英文椭圆邮戳就停止使用了,下面我们可以来看几个盖销中英文椭圆邮戳的例子。
这枚信封是1902年7月3日,从邹平寄出寄往青岛的信件。我们注意到这枚信件是外文信件,当时咱们邹平大约有二三十位传教士,所以才有外文信件。
这一件是从咱们邹平寄往青岛的明信片,寄出时间也是1902年。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邹平邮政局所使用的第二种邮戳——碑形戳。在这张明信片的左下方所盖销的这枚黑色的邮戳,就是邹平的碑形戳。这枚信件也是从济南寄出,经过邹平、周村、潍县寄到青岛去的。
邹平的碑形戳,主要是使用于1901年。到了1902年,咱们邹平使用了一种很有特色的邮戳,这就是日月戳。日月戳邮戳里面,上面是邹平的地名,下面是邮政局的字样,中间是农历表示的日期,这个日期应该读作光绪二十七年腊月二十六日。
日月戳是清末山东所使用的一种非常有特色的邮戳,也只有山东的少数邮局才使用这种邮戳。那么为什么要在邮戳中设置日月的图形?这些图形又有什么样的含义呢?现在大家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其中有一种比较流行的说法是这样认为的,他们认为这种邮戳主要是在1902年开始使用,这时候八国联军已经攻入北京,各地的义和团运动也影响到了山东。在义和团运动活动比较频繁的地方,邮局里面就设置了日月的图形,左边的日和右边的月合起来就是“明”字,它的意思就是“反清复明”。针对这一种说法,我在《中国集邮报》发表文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这种说法不妥。因为当时的邮政局是一个国家机关,万万不可能在邮戳中行此大逆之举。这在当时是要被砍头的!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人叫徐骏,就因为在他的诗集中发现了一句诗,叫“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被清政府认为是讥笑朝廷而抄斩!所以说这是当时的大忌,邮政局不可能在邮戳中设置上这样的反清复明的图形。我认为,左侧的日,太阳,代表的是白天;右边的月亮图形代表的是晚上,它合起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邮政局白天和晚上都运送邮件,传递速度比较快,当时称之为昼夜兼程。我的依据是这样的:当时的大清邮政官局与各地的民信局以及各国列强在中国设立的形形色色的邮局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到1902年,大清邮政官局展开攻势,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有两种,一种是实行低资费的政策,当时寄一封信是从2分减到1分;另一种措施就是主要的邮路开始准备实行昼夜兼程。根据资料记载,1903年的时候济南局就开辟了5条昼夜兼程邮路。就是出于这样的宣传目的,邮政局在邮戳中设置上了日月图形,含义就是邮政局白天和晚上都运送邮件,比其他的传递方式要快捷这样的宣传目的。日月戳主要是使用于1902年、1903年,到了1904年,全国统一配发了一种邮戳,统一配发邮戳以后,日月戳、椭圆戳和碑形戳就停用了。
统一配发的这种邮戳它很有特色,它是使用咱们中国人所习惯使用的农历来表示时间,年份用农历的干支来纪年,这种邮戳我们称为干支戳。咱们邹平县是全国第一批使用这种邮戳的少数邮局之一。在甲辰年的二月就有使用。农历的甲辰年,也就是公元的1904年,下面我们可以来看一看这种邮戳。
干支戳细分也可以分为三种。上边是全中文的三格式干支戳,它分为上中下三格,左边这枚农历甲辰年,就是公元1904年,右边这一枚,农历丙午年,就是公元1906年。咱们邹平邮政局还使用了另一种样式的干支戳,我们称为全中文的腰框式干支戳,在邮戳内部有一个腰框。左边这一枚,是农历丙午年。
右边这枚咱们邹平邮政局使用的中英文干支戳,上边列邹平的英文拼写,下面列汉字邹平字样,农历己酉年就是公元1909年。这三种干支戳咱们邹平县都有使用。
清代邮局最初使用的是全英文的邮戳,到后来使用中英文混排的邮戳,到最后使用全中文的并且是农历表示时间的邮戳。这时候,邮戳这一新生事物已经完全的中国化了。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创新。
从前面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末年,西方列强的尖船利炮轰开了清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而被历朝历代一直视为“国家命脉”的通信和交通所受到的影响更是首当其冲,实行了几千年的邮驿制度逐渐衰落了。而社会对物资、信息快速沟通的要求促进了邮政局的兴起,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处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中国,邮政局自诞生的那一刻起,也就深深的刻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印记:中国邮局最早是由外国人来建立的,也一直是由外国人来管理的,邮局的内部文件是使用英语下发的,邮戳也是按照外国人的习惯来设计制造的,这种情况一直到了民国时期才逐步发生了变化。从这上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只有强大起来以后才有自己的话语权,也可以理解我们现在发展经济的迫切性和改革开放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