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沧桑话於陵 上集

於陵渊源

 

导视: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却有着千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发源于原始部落时期的城市,於陵。

这里是士人眼中理想的归隐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有着悠久的商业文明。

一个简单的地名,为何能承载如此重大的含义?几千年前的於陵古城,与今天的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千年沧桑话於陵之於陵渊源》,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邹平史话。

邹平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地方,距今至少已经有四千年历史了,它就是我们邹平县临池镇古城村,这个地方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古城古代称“於陵”。过去的於陵城它怎么来的?於陵城什么时候建成的?在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可能从原始社会就有人在这个地方居住,到了夏到了商就逐渐发达起来了,但是具体的历史年代,我们很难去考证,我们只能根据现有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当地的一些民间传说,来做一个相对的考证。

古城村位于邹平县南部临池镇。这是现代人制作的一张关于古代於陵城的示意图,从这里很容易的能看出来,於陵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於陵城的南边有山,应该指的是凤凰山,它的东边有山它的西边也有山,三面环山。另外於陵城还有一个特色三面环水,它的西边就是鱼子沟,现在我们当地叫它泔沟河,东边是淦河,这两条河到了村北边汇流,汇流之后呢,整个於陵城就被水所包围了。

於陵城的历史很久远,它和世界文明和中华文明是同步发展的,我们山东这一带,当然包括我们邹平,古代的於陵城这一带,是世界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从地下的挖掘发现我们看出来,古代的先民在我们这一带就生活着,我们先后发现了距今八千年前的后李文化遗存,距现在五千年前的北辛文化遗存,距今四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距今两千年的龙山文化,还有后来的岳石文化等等,这些遗存在我们邹平都有发现,说明我们邹平这一带就是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夏代在山东一带,居住着一个部族叫作“东夷”,东夷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长弓善射,他们就是以射猎鸟兽为生,早期还没有农业文明的时候,这个部族就是以打猎为生的。这个部族非常巨大人口众多,居住在当时中国的东方也就是现在我们山东、江苏一代,在我们邹平地区住的是哪一支呢?据《后汉书》介绍,夷有九种,邹平一带住的是“风夷”。於陵城的南边有一座山叫作凤凰山,这个山有五个山峰,据说很像凤凰的样子,那么以乌鸟为图腾的於人,当然就把它当作神山了,因为它酷似传说中的三足乌,所以他们就定居在这个地方,后来就发展成为侯国了。

传说中我们这个地方夏商时期就建有侯国就是於陵国, 於陵国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呢,大家看这个图就是我们现在邹平南部,临池镇这个地方。周代以后就成了邑,级别稍微降了一级,也就说周朝是周天子把姜太公分封到齐国这个地方来做国君,建立了齐国。秦汉以后实行郡县制 这个地方就设了於陵县 ,一直到晋代这个地方还有县的设置,晋代改成了“乌陵县”,因为晋朝本来就很短么,乌陵县也就存在了四十来年的时间。这样我们就可以总结一下关于於陵这个渊源。

解说

从远古一路走来,於陵城厚重的历史因为众多历史人物的加入,逐渐变得生动起来。救主的英雄,死节的义士,倔强的隐者,造福一方的官吏,一个一个传奇般的人物从於陵城的历史上走过。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千年沧桑话於陵之於陵渊源》,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自从有了於陵城以来,在这个地方就走出了许多名人。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散宜生的一个故事, 散宜生是西周的开国功臣,他是文王四友之一 ,曾经与姜太公来帮助救周文王,这个散宜生当年为救周文王姬昌 ,就跑到了当时的於陵国,据说於陵国的山林里边生产一种珍奇的野兽,叫作虞,他就把这个兽带回去献给殷纣王,当然献的时候还有美女,还有其他的贵重物品和好玩的东西,这样打通了关节就把姬昌给救出来了,后来帮助姬昌消灭了殷纣王, 建立了后来的周朝。这个姬昌也就成为了后来的周文王了。有这么一段历史记载 ,也就是於陵城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典籍里面,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来,至少从商代这个地方就已经有了於陵国了。

关于於陵城比较早的另一个记载,是有关逢丑父的。济南城的东北角上,有一座很尖的山,过去叫做“华不注 ”,现在简称华山,也叫“鞍山”。 公元前589年,在这里曾经发生过一个著名的战役,就是齐国和晋国的“鞍之战”,齐国被打败了。逢丑父很机智 ,他打扮成齐顷公的样子,坐在齐顷公的马车上把敌人引开了,让齐顷公躲在水沟里后来跑了。这个逢丑父后来被敌人捉住了,被这个晋国的大将郄克捉住了。捉住以后想杀他,晋王说他是为保护主人当了我们的俘虏 ,我杀了他以后不吉利, 所以就把逢丑父给放回来了, 放回来之后,齐顷公非常感谢逢丑父的救命之恩,就给他封城了,就封在於陵城这个地方。於陵城因为封给了逢丑父,有一段时间呢又称作逢陵,好长一段时间呢逢陵和於陵两个名字并称。

关于於陵城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传说,就是“召忽”,在我们於陵城的南边有一个“召忽墓”, 在鱼子沟的东边有一个召忽墓,召忽是个什么人呢,召忽和管仲曾经一起帮助公子纠, 后来呢因为公孙无知篡权,篡夺了齐国的权,这个公子纠就跑到了鲁国去避难,这个公子小白就跑到了莒国去避难, 后来呢人们把公孙无知给杀了, 那么得迎回来一个公子回来继位 ,这时候莒国离临淄比较近,藏在莒国的小白就先出来了,那在鲁国那当然远了他得使劲的跑,管仲就提前一步到这来等着公子小白,射了小白一箭,小白装死躲过去了。小白毕竟离齐国的国都比较近,他先跑回去当了国王。当了国王之后他得报仇,他想杀死公子纠,也想杀死管仲和召忽,这时候管仲的一个朋友就出来了,就是鲍叔牙,说管仲这个人很有才,才能在我之上,你应该让他回来辅佐你。这样,召忽和管仲一起被鲁国从那边押着回来了,要送给齐国国王,走到我们古城附近, 召忽说自己的主子公子纠已经被杀了,他就以身死节跳河自杀了,据说我们於陵人就把他的尸体打捞上来埋在了城南边,这就是后来的召忽墓。这个传说有好多版本,召忽因为忠于他的君王忠于他的主人一身的正气,所以得到了於陵人的尊重。

与於陵有关系的还有孔子的七十二贤之一就是林放。林放是鲁国人,孔子非常欣赏他,后来他来到齐国,得到了齐王的赏识,就分他到於陵这个地方做了於陵大夫,於陵大夫在於陵期间做了好多善事,他廉政爱民做了许多好事,死后也埋在长白山下。唐朝曾经把他封为清河伯,宋代又追封叫长山侯。

於陵城走出来的名人当中最著名的,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当然是陈仲子。陈仲子出身于齐国贵族,他对当时的朝政很不满,不愿意和他们同流合污,就领着家人四处漂泊来到了於陵城,到现在我们於陵城东南角上有“陈仲子灌园处”。传说陈仲子来到於陵城就在这个地方灌园织屦,就是自己织草鞋,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

使於陵城名气大扬的还有一个人叫作李化熙。李化熙他就是古城村人,后来到了明朝天启年间他成了举人,崇祯七年考中了进士,他做过许多官,比方说湖北的司礼,做过都御使,做过榆林三边总督还做过许多地方的巡抚等等。明朝灭亡以后他看着百姓身受战争之苦,就任过工部右侍郎和左侍郎,也做过兵部右侍郎和左侍郎,后来被封过太子太保、光禄大夫、刑部尚书等等,应该说也是是位极人臣了。到了1653年他以给母亲养老送终为名就回到了於陵城。李化熙回到老家之后做了几件大事,平常他没有什么大事,这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因为这时候他已经位极人臣了,俸禄很高,但是他既然退休了他就不应该和外边再有什么来往,所以他基本上就在家花天酒地的过日子。但是他也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最著名的一件就是免田赋。明末清初,由于战乱给山东一带造成了人口的巨大损失,就在我们邹平在长山在古城这一代有很多的荒地,老百姓把荒地开出来,按照当时清政府的政策开垦的荒地是可以不纳税的,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盘剥我们还得去纳税,李化熙回到家以后通过调查研究,写了些折子,奏请了省政府后来报到中央政府报到朝廷,免去了长山老百姓开垦荒地所缴纳的田赋。

李化熙最大的善举就是在周村代完市税,有一种说法,说他为周村代完市税是八十年,而周村这个碑上写的他是子孙六代代完市税二百年,也就说从李化熙一直到清朝末年。为什么他有这么一个举动呢?因为历代苛捐杂税层层加码,另外商业集中的地方往往就产生许多地痞流氓,敲诈勒索,这样就使商业比较发达的地方深受其害,所以李化熙就出面说这个地方的税收我给你包了,所有在这里经商的人都不用纳税,于是,东到海边,西到秦晋,南到两湖流域,北到燕山,这些商人们都跑到这个地方来做买卖,一时周村是商贾云集,后来形成一个旱码头。这个碑上说李化熙子孙六代共代缴二百余年市税,为周村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李化熙死了之后也葬在古城,葬在古城的南边离古代於陵城不远的地方,过去这里有个李尚书茔,后来被毁掉了,大体位置就在这个地方。从於陵城走出来的名人先贤还有很多,在这里我们只能简单的介绍这么几个,他们都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记忆,对于我们於陵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各自的贡献,我们都应该去整理发掘弘扬他们的精神。

千年沧桑话於陵下集

古城沧桑

 

导视:

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却有着千年的历史。

这是一个发源于原始部落时期的城市,於陵。

这里是士人眼中理想的归隐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有着悠久的商业文明。

一个简单的地名,为何能承载如此重大的含义?几千年前的於陵古城,与今天的村庄,究竟有着怎样的渊源?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千年沧桑话於陵之古城沧桑》,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邹平史话。

於陵城它的渊源 ,非常非常古老,几乎是与中华文明同步发展的,但是后来渐渐的衰落了,现在这一段仅存的古城墙,似乎在诉说着曾经的辉煌。如果走近了看,古城墙上,在筑城的时候,那些绳眼儿还清晰可见。

於陵城什么时候被废弃的?现在呢,有些说法不大一样的地方,我们就一些一般的看法,现有的资料,一般的看法,给大家介绍一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号称是“五胡乱华”的时期,“五胡”就是匈奴、鲜卑、羯、狄、羌,这五个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我们邹平这一带就成了前线了,这个前线最北边,应该就是现在的孙镇、韩店这一带,当时的於陵县,应该也是比较靠近前方的。到了北齐的时候,南北朝时期来回拉锯,我们这个地方,有一段时间又属于北朝。从刘宋政权建立,一直到隋朝统一,总共大概是180年的时间,这时候,於陵城,渐渐的,就被荒落了,就被冷落了,后来呢,到了隋开皇18年的时候,武强县就改名,改名长山县,大概因为它靠着长白山吧。老的於陵城县治,已经被冷落了一百多年了,东平原郡的这个地方,就是现在长山这个地方,重新做了县城,也叫长山县。有着三千年历史的於陵城,这个时候就被荒废了,於陵城从不做县城之后,一直到宋代城墙被大水冲毁了,大约还有一千年的时间,到现在又快一千年了。这样於陵城作为城的功能就退化了。

於陵城多大呢,基本上是一个正方形的城,南北(东西)基本上都是一公里,南北稍长一点,一公里多一点,於陵城就是大约一平方公里,用现在的计量单位算的话,就是1500亩地。城外还有很多遗址,那些茔啊,那些墓啊,那些庙啊,等等,那么想像一下,当年於陵城是很辉煌的,但是我们现在,真是“仅凭遗迹想风流”了,那天在古城村支部,村委一些同志的引导之下,我们一起参观了於陵城的一些遗址,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於陵城大堂遗址,什么是大堂呢,就是於陵县,或者过去於陵邑官署办公的地方,过去的大堂就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张图,是清代人画的,於陵古城的地图。

在於陵城,城北边过去有一座皮徐庙,有一个挺有意思的传说。据说,皮徐是於陵县的县令,於陵城东边,有一条河叫淦河,淦河流经处,有一个大水潭,里边出了一个水怪,经常袭击人,他多次组织人去斩捕,但是没有捉住,为了避免老百姓再受其害,这位县令亲自拿着短剑,跳入水潭,与水怪展开了搏斗,由于水怪皮鳞坚滑,他杀不了它,最后,皮徐钻到了水怪的肚子里边,把水怪的内脏给弄坏了,那水怪死了,皮徐也就和这个水怪同归于尽了,为了纪念这个为民除害的皮徐,於陵人就在他斩杀水怪的潭边,建起了一座庙,当时叫做“感应公庙”,也称作“皮徐庙”,据说皮徐庙很灵验的,所以叫感应公么,如果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需求,去求一求感应公,都很灵验的。皮徐庙的位置,在於陵城东北角。

於陵城还有一个曾经非常重要的地方,叫作三义殿,也叫三义庵。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建筑,实际上是一座综合性的寺庙,这座寺庙的门朝南,进了门之后,就是南殿,南殿里供着韦陀的护法塑像。这个寺院的正殿叫三义殿,供奉的是刘关张,三义殿后边供奉的是玉皇殿,供奉着玉皇大帝。上世纪初,皮徐庙毁掉了,在玉皇殿的旁边,又设了一个偏殿,专门供奉着皮徐。这样呢,三义殿就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非常有地方特色的综合性庙宇,你看它有佛教的菩萨,韦陀,也有道教的神仙,玉皇大帝,也有被神话的英雄,刘关张,还有我们当地的神灵皮徐,大杂烩!也显示了我们中华文化的那种和谐共处的包容性。解放初期,三义殿毁于大火,它的碑石用于当地的水利建设,碑也没有了,碑文也不可考了。2008年,这个地方被辟为公园,它的位置,就在现在古城村的西北角上,这里有一个东城下,西城下,它在西城下的这个角上,现在唯一能够去凭吊的东西,一个是新立的碑,三义殿遗址,一个是千年唐槐。

於陵城,还有一道非常叫人感慨的风景,就是於陵古道,人们说“千年古道走成河”,见到了於陵城的古道,我才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因为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这条古道是通向大堂遗址的一条路,就是在於陵城的东部了,这是从大堂遗址出来,走向古城东南门的那条古道,这一个古道,是通向老人仲子的那条古道,走到前边,我们隐约可见有人的那个地方,再往左拐,就是往东拐,就是老人仲子了,

这是西南门的古道,站在路上往南看,这个地方依然很低洼,我们看一下这张地图,这张地图标示了罗圈地和西南门那个古道的位置。这个方的是罗圈地,那个长的,那就是罗圈地旁边的古道。

现在的这张图,我们能够看到的,就是西南门的古道,底下比较低洼的这个地方,就是千年古道,比较高的地方,现在把它称作罗圈地,这里过去是军事区,也是监狱。这块地方,大约有一万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一顷地,15亩地的样子。这个旧貌还有,但是建筑我们一点都看不见了。走在这样的千年古道上,往往叫人很感慨,非常有历史的沧桑感。

 

解说1 :历经千年沧桑,於陵城积蓄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多种文化形态杂糅,形成了独特的於陵文化现象。是谁开创了於陵的隐士文化,於陵人所推崇的忠义思想又是从何而来?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千年沧桑话於陵之古城沧桑》,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於陵城最值得我们注重的一笔文化遗产,是陈仲子所代表的隐士文化、廉士文化,影响深远。在陈仲子之后,有许多这样的先贤,他们像陈仲子一样,不去做官,不求贤达,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吧,他们选择了隐居,像严光,他曾经垂纶富春江,还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还有为了避祸而选择隐居的竹林七贤,还有“梅妻鹤子”的林和靖,当他们选择隐居的时候,他也会常常想起於陵子,想起陈仲子,给自己一点精神的安慰。还有许多在外边拼搏了好多年的人,回到老家,选择隐居,过隐居的退休生活的时候,恐怕於陵子的影响也是有的。陈仲子为代表的这个隐士文化,它的核心,就是不求名利,不求贤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处于乱世的时候能够独善其身,这总比一个人出来,助纣为虐,甚至帮助那些无道的国君,去欺压老百姓,与他们同流合污,要好得多了。许多古人也写诗去赞扬他,后来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就写过诗:

画上扇赞

(晋)陶渊明
  至矣於陵,养其浩然。
  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意思就是说太完美了,於陵子!能够养其浩然之气,蔑彼结驷,结驷就是一辆车接上四匹马,就是最豪华的马车了,但是他蔑视这种生活,甘心去灌园自谋生活,这是陶渊明对他的赞扬。

王维有一首诗,他在辋川隐居的时候,想起了於陵子。

辋川闲居
 (唐)王维
  一从旧白杜,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寂於陵子,桔槔方灌园。

最后两句诗说,寂寂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就说我要学於陵子那样,用桔槔去浇园子

唐朝有一个叫吴筠的,写过高士咏

高士咏
 (唐)吴筠
  皎皎於陵子,己贤妻亦明。
  安兹道德重,顾彼浮华轻。
  琴书不为务,禄位不可荣。
  逃迹终灌园,谁能达世情。

他把於陵子当作高士,就是道德非常高尚的那种人,他说皎皎於陵子,己贤妻亦明。
,就说於陵子,不但自己高洁,他的老婆也很贤明,安兹道德重,顾彼浮华轻。,就是自己修身养性,这个道德看得很重,出去做官,高官厚禄像浮华一样,看得很轻,琴书不为务,禄位不可荣。,就那些虚华的追求他都不要,高官厚禄,琴棋书画都不要它,逃迹终灌园,谁能达世情。,於陵子最后选择逃避到山林里边,从齐国的国都逃到我们於陵这个地方来,比较偏远的地方来,选择了灌园,谁能理解於陵子这种心情阿。

明朝有个士人叫陈继儒 ,他写的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词,这首词的词牌叫蓦山溪稍有变化,是个变格的蓦山溪

无题(《蓦山溪》变格) 
    
(明)陈继儒
  背山临水,门在松荫里。草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户纸。方床曲几,四面拥书史。若问主人谁氏,灌园者陈仲子。
   
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邻叟偶来尔汝。九寸鲈,一尺鲤。羹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这首诗(词)不是歌颂於陵子的,他是说自己的生活状态,像当年的於陵子,甚至呢,比当年的於陵子还要潇洒,很浅显,这陈继儒写的自己的生活,学的谁,就学的陈仲子。

 

我们再看於陵文化的第二个内容,就是於陵人的“忠义文化”。你像我们刚才看过的,於陵的那个三义庵,三义殿,还有我们介绍过的,於陵人给他修墓的那些人,还有在别的地方供奉的人,我们於陵文化当中,曾经非常推崇为主死节的召忽,这体现了一个忠字,三义殿有刘关张,这体现了一个义字,为民除害的皮徐,他是见义勇为么,也是个义士,虽然他是一个县令,但是最后呢,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和妖怪同归于尽了,这也是为民除害,见义勇为,也是个义字,我们於陵人还供奉过董永,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著名的孝子董永,这体现了一个孝字,这个忠义文化,是於陵文化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解说2     

於陵城是古代丝绸之路的源头,几千年的蕴藉,也在这座古城里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让一座千年古城,演变成了繁华的商业城市?於陵城,在古代的商业交流中,有着什么样的地位?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千年沧桑话於陵之古城沧桑》,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於陵文化过去不被人重视的,是於陵曾经有过的商业文化。直到现在,於陵城里边还有一个地名,叫桑子市。桑子市在很多很多年之前,那就是交易丝绸品的地方,想象一下,可能在那里卖蚕茧了,卖丝绸了,或者缫好的丝了,甚至加工成的成品,绫罗绸缎了,“桑子市”这应该就是后来周村“丝市街”的源头。据现代人的考证,古代的於陵就是丝绸之路的源头,桑子市位置正好在於陵城的中央,它在官署区和居民区的中间。桑子市,唐朝诗人李商隐,有一首诗写到於陵,诗是这样写的:

初食笋呈座中
 (唐)李商隐
  嫩箨香苞初出林,
  於陵论价重如金。
  皇都陆海应无数,
  忍剪凌云一寸心?

他说嫩箨香苞初出林,这个“箨”是什么东西呢,就是竹笋,就好像刚从竹林里挖出来一样,那么新鲜,但是在於陵论价,可以比得上黄金贵重。因为我们这个地方是不产那种竹子的,也没有那么好吃的竹笋。皇都陆海应无数,到皇宫里边吃这个东西,应该很多很多吧,我在这里都能吃上了,那皇宫里便肯定能吃上,当时的皇宫是在长安,就是现在西安这个地方,作者一个反问,忍剪凌云一寸心,就说这个竹笋长大了,可以凌云的,高耸入云的,人们怎么吃这个东西,你怎么忍心把这个东西,可以凌云的一寸之心把它斩断了,当了食物吃了,这是李商隐的诗。

但是我们看这首诗,应该有另一个层次的理解,就是说,在唐朝的时候,於陵城上也很发达,要不发达的话,没有那么多商人来往的话,它不可能从遥远的南方,把这么鲜嫩的竹笋带到这个地方来,这就证明我们於陵城当时就有很发达的商业文化,所以说当代专家考证,於陵就是丝绸之路的源头,我们看一下这个地图,这是一般的说法,就是过去的一个定论的东西,说是丝绸之路,东起长安城,西可能到罗马帝国,但是现在专家考证,丝绸之路的源头不一定是在长安,它还要往东延伸,因为长安城不产丝绸,长安人不种桑,不养蚕,最早生产丝绸的春秋时候的齐国,也就是说,春秋,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到秦汉,到汉朝有了丝绸之路,这个时候,真正能够盛产丝绸的,是齐国於陵这一带。所以,於陵城才是丝绸之路的源头。按照现代史家的考证,丝绸之路的源头就在於陵城,它不仅仅是陆上丝绸之路的源头,把我们的丝绸运到洛阳去,运到长安去,再运到阿拉伯这些国家,再运到西方的罗马这一带,它甚至还可以把自己的丝绸,往东运到烟台一带,从这里可以往海上做贸易,它也可以运到福建这一带的海运码头。

我们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的罗马皇帝,他身上穿的那些丝绸是不是从我们於陵运过去的?有可能。古罗马称中国叫“赛里斯”,就是有一个斯字,他也称我们是“丝国”,就是“丝绸之国”,正因为於陵商业文化的发达促成了旱码头的诞生,这个旱码头大家都知道就是现在淄博市的周村,实际上是在於陵城的旁边。我曾经跟别人打过一个比方,於陵城跟周村的关系就像母亲跟儿子的关系,就是有了於陵这座母亲城,才诞生了周村这么一座旱码头。

於陵的先民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於陵文化与中华文明是同步发展起来的,它有着四千年灿烂的历史,为中华文明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基因,尽管已经被冷落了近千年,今天看来依然有非同寻常的魅力,於陵先民创造的於陵文化需要我们去发掘整理继承弘扬,为建设今天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