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骕是我市(县)著名的史学家。清朝顺治十六年(1659)《邹平县志》由马骕修成。一九八五年,山东省文史馆馆员王红先生撰写的《邹平文化源流述略》中介绍:马骕,字宛斯,一名骢卿,明天启元年正月十一生于邹平县孙家镇。清康熙十二年七月病逝于安微省灵壁县,享年五十四岁。一九九二年十月出版的《邹平县志》《人物传略》表述:马骕,字宛斯,一字骢卿,1621年(明天启元年)农历正月十一生于邹平县孙家镇。
由此可见,以前的典籍和文章中,对马骕的籍贯是邹平孙镇无疑。但近年来个别文章中却称马骕是西董沟西马氏第十一世。我认为此观点是错误的。下边本人就孙镇《马氏族谱》与沟西《马氏家谱》加以解析。
一、 孙镇《马氏族谱》创谱清康熙初年,这在清乾隆四年孙镇马氏始祖旺十世孙马铭修谱中可以显示。同时在民国二十二年与惠邑马家口合谱序中旺十六世孙马篆书(字文斋)写道:“余庄之谱始于清康熙初年,皆由枣强徙来。”而沟西《马氏家谱》创谱于康熙52年,晚于孙镇《马氏族谱》。
二、 孙镇《马氏族谱》多处强调马旺来孙镇后三世单传。而且在族谱的“凡例”中再次强调:“祖讳旺迁居孙家镇时三世单传。”而沟西《马氏家谱》中马旺兄弟五人,旺为老三。
三、 在清朝期间孙镇马氏六次修谱没有和任何地方的马氏合过谱。只有在民国二十二年和惠邑马家口马氏正式合谱。虽然在合谱中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都是先祖们商讨确定的,先后运作三十余年,可见是非常慎重的。合谱的过程都在马家口八卷世谱中记载非常清楚。在旺十六世孙马篆书(字文斋)带领下共去了五人,谱中全有记载。沟西马氏所谓和邹平马氏合谱是指民国二十年邹平南韦庄马振玉先祖与沟西马氏合谱。振玉先祖在合谱序中没有提到孙镇。合谱序中说:“四世祖后历年五百,阅世十五,宗族日繁,未有谱牒至光绪元年。”这种说法与孙镇《马氏族谱》是十分相悖的。孙镇《马氏族谱》是清康熙初年创谱。为什么到光绪元年没有谱牒呢?这只能清楚的说明南韦庄马旺和孙镇马旺不是同一人。再者马振玉先祖按辈分讲不应该是沟西马氏,因为沟西马氏的辈分是:“方、立、之、基等”而只有孙镇马氏才是:“文、振、锡、维等,”据本人分析马振玉先祖也应该是孙镇马旺的后裔才对。马振玉先祖只能代表南韦庄马氏,不能代表孙镇马氏。
四、 关于黑虎山马旺之墓。通过上述分析黑虎山马旺之墓就好理解了。黑虎山的马旺之墓应该是南韦庄马旺之墓,而不是孙镇马旺之墓。孙镇马氏在孙镇西南坡有30亩地的马氏大祖莹地,石碑,松树具多,在当地很有名气。孙镇的马旺之墓在孙镇马氏莹地。
五、 关于马骕、马光邹平迁居,根据本人分析,他们与现代人一样应该是在顺治末年或康熙初年取得进士做官之后由孙镇迁居邹平的,包括老人的墓地。在孙镇《马氏族谱》文穆公翀汉的行状碑中记述:“伯父讳九功号肖南太父南泉翁也卜葬九龙山新阡。”这是说明他们来邹平后把九功、桂卿先祖的墓 地也迁至邹平。五世以上的先祖未迁来,这即包括始祖马旺。孙镇马氏莹地石碑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公社兴修水利时,都用于了水利工程建设,坟墓全部推平变为了耕地。
六、 孙镇《马氏族谱》对马骕、马光先祖的生平介绍的详细清楚,篇幅大。而沟西《马氏家谱》对二位先祖的生平介绍甚为简单,没有多少具体内容。我认为他们在将孙镇马氏入谱时没有掌握太多的资料。 孙镇马氏最后一次修谱是在民国十年。据孙镇马氏老人讲当时有邹平一带孙镇马旺后裔没有到孙镇去修谱,而去了西董沟西,将孙镇马氏资料带入沟西谱中,这便是沟西《马氏家谱》与孙镇《马氏族谱》部分内容混淆的根源。
七、 沟西谱中关于孙镇族谱的有关内容,他们只能续至马骕、马光之子,也就是从孙镇数第九世,以后他们再也没有续下去。孙镇《马氏族谱》中的家乘、功名官职录、敕封安人马氏传等文字的表述沟西《马氏家谱》全没有,这显然不是一个完整的家谱,更不是和孙镇马氏的合谱。
八、按孙镇《马氏族谱》的记述:桂卿六世祖与马骕八世祖的生卒与惠邑马家口世谱记述马旺来孙镇的时间基本相符。桂卿六世祖生于明万历三年(1576 年),马旺从惠邑马家口来孙镇的时间为明成化四年(1469年),照此推算桂卿六世与马骕八世出生日期与马旺从马家口来孙镇的时间相符。
综上所述,本人认为沟西马氏马旺与孙镇马氏马旺不是同一人,只是名字相同而已,两家谱牒的混淆在于民国二十年振玉先祖与沟西马氏合谱所致。先祖马骕、马光为孙镇马氏八世无疑。
(本文作者:马敬华 转载自《梁邹文化》总第2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