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训|( 1565 -1634)周村原有一条“国老街”,其街名的取得是由于在明朝中后期,这条街上曾出了一位著名的人物,他就是崇祯时的相国——刘鸿训。

        刘鸿训,字默承,别号青岳,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出生于长山县周村之刘家寨。其先祖由宁津迁来,传九世而至刘一相,即刘鸿训的父亲。

刘一相,字惟衡,号顷阳。自幼聪颖好学,少年时曾与同县傅家庄的曲迁乔、淄川县韩家窝的韩萃善、韩取善同时就读于周村东南八里的槐荫书院。刘一相与曲迁乔又于万历年同登丁丑科进士。韩氏二人也于此后继登进士第,一时名噪,被乡人称誉为“四进士”。

        刘一相登进士后,被授予高平知县。他以法治邑,不畏权势,不徇私情,对横行乡里的豪强子弟按法惩治,邑内一时清明安定。不久以政绩卓著被提升为南京吏科给事中。他忠于职守,前后上疏10余次,追论己故权相张居正的错误,力排其余党之议,因而触怒皇帝,乃被左迁为陕西按察司佥事。不久又再次遭贬,相继为茂山卫知事、稷山县知县。在地方多有善政,后被擢升为南京兵部车驾司主事。曾随兵部侍郎邢玠镇压四川少数民族起义,因功又迁兵部员外郎,再转郎中。后为四川布政司参议,贵阳参议,终为陕西按察司副使,驻守商洛,清理军屯,务尽其职。但终因性格不合于时,乃因母老致仕,终老于家。一生著有《船政要览》《燕喜堂文集》等。

        刘鸿训,深受其父熏陶,自幼聪颖勤学。少有大志,虽十年不第,而志不稍馁。他常游长白山中,借景抒怀。他在《重九次日回路峪中》一诗中写道: “秋容老去落霜迟,涧草岩花尚有姿。知是山灵留待我,千林全及未黄时。”① 表达他乐观豁达、志向超群的胸怀。终于于明万历四十年登进士第,授翰林院庶吉士、编修。万历四十八年(1619年)、泰昌元年(1620年),神宗、光宗两位皇帝相继驾崩。刘鸿训奉诏出使朝鲜,回国后,因母丧服阙,后进右中允,转左谕德。天启六年(1626年),为父艰归,期满后起用为少詹事。这时宦官魏忠贤把持朝政,将刘鸿训视为反对派,假借皇帝名义将刘鸿训贬归原籍为民。

       崇祯元年(1628年),朱由检即位后,诛杀魏忠贤,夺回失去的大权。崇祯皇帝任贤选能,任命刘鸿训为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参与机务,召还至京。时魏忠贤虽死,余党势力犹盛。鸿训入相后,毅然主持将魏之阉党杨维垣、李桓茂、孙之獬、阮大钺等11人全部罢黜,一时朝野人心大快。阉党余孽御史袁宏勋等人皆上表攻击刘鸿训,污蔑其排斥忠良,任用私党,诬陷其出使朝鲜,“满载貉参而归”。崇祯识破其奸,立即将他们罢黜或停职候勘。时常召鸿训于密室,殷勤问政。刘鸿训倍感知遇之恩,更加锐意从政任事。同年七月,加封刘鸿训为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刘鸿训勤政躬身,频献治国良策。他曾力言“吏速化则治不成,民重征则盗不息。”要求皇帝“任人责成”,整顿吏治。并推荐淄川人毕自严为户部尚书,王在晋为兵部尚书,要皇帝对他们依靠信任。他还积极支持抗清名将袁崇焕的抗清斗争,劝崇祯赐给上方宝剑,令其便宜行事。但是崇祯刚愎自用,刻薄寡恩,对刘鸿训不可能“久任责成”,刘鸿训也无回天之力来挽救明朝的败亡。因而与崇祯常有争论,时露轻视之色,说崇祯是“冲主”(即年轻的当家人)。 崇祯得悉后深为恼恨,暗中伺机除之。正巧这年九月发生了贿改敕书事件,崇祯便借机将刘鸿训革职候勘,幸得阁臣李标等人力救,才免于一死。王渔洋曾说:“先生……数为上分别白黑甚力,阉常忌之。居无何,惠安伯张庆臻事起,群小媒孽,竟谪戍雁门以死”①就是说的此事。崇祯七年(1634年)五月,刘鸿训卒于戍所,时年69岁。10年之后,南明福王为其平反昭雪。

(本文节录自《邹平区域文化通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