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  法  家  郭  连  贻  简 

 

       郭连贻,1930年5月27日(农历4月29日)生于邹平县碑楼村。七岁入私塾,十岁失怙,从塾师七载后,终因家境困穷而辍学。十八岁谋食江南,1949年4月在南京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业余从金陵大学吴晋民先生读《左氏春秋》,从衡阳王大管先生习词章之学。时局动荡,生计多艰,时有转徙,然生性好学,须臾未离诗文。因其文笔不凡,1951年调任团政治处,1952年调66师政治处秘书科,1954年调198团政治处。但因受舅父是国民党高级官员、又与衍圣公77代孙孔德成有瓜葛之亲等复杂社会关系牵连,竟于1958年5月被错误地遣返回乡。其后生涯,则游移于稼穑笔墨之间,曾作过铡草农工、河工车夫、农中教师。80年代初,有幸为生产队看管果园。居处山峦如屏,林木茂盛,草棚瓜架,流水绕户,夜对青灯,时闻蛩吟。三五友朋,薄酒相聚,兴之所之,谈诗论赋,情之所至,泼墨挥洒,其乐悠悠,别有天地。然而命运多舛,毁灭性的打击接踵而至。先是爱女突然病亡,继而如日中天的语言学家三弟郭在贻在杭州大学溘然而逝。蒙受冤屈的精神折磨与丧失亲人的肝肠寸断,年逾花甲的郭连贻被逼进人间炼狱。否泰相依,涅槃再生。山野清风,淡化着世态社相的炎凉;人间苦难,赐予他倾心翰墨的心灵空间。

       1984至1990年,参加编纂《邹平县志》,负责搜集整理古代史料,他穷源竟委,训诂考证,析疑解惑,诲引后进,贡献颇巨。秉承梁邹先贤之高风,致力于挖掘桑梓文化遗产,先后撰写了《邹平历代诗词选注》《段成式乡贯应从邹平说》《朴学大师成瓘》《一代史学家马宛斯》《义和团在邹平起事始末》等。其书法艺术与文史研究互为表里,同步共振,也日益为省内外书坛所推重。1992年滨州书协举办了“郭连贻书法艺术研讨会”;1997年参加了滨州地区“五老书画展”(其他四老有乍启典、宋勉之、石雨田、高钟亭);《书法艺术报》《书法导报》《中国文化报》及山东电视台皆做了郭连贻书法艺术的专题介绍。1999年《中国书法》第七期“现代名家”栏目刊登全国著名书法家于明诠撰写的绍介文章《老蔓缠松饱霜雪》及郭连贻的书法作品。2000年被省政府聘为山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04年8月中央电视台对外宣传制作中心拍摄郭连贻的专题片在香港“凤凰卫视美洲台”对美洲西部播放。2006年5月参加北京今日美术馆举办的“黄河三角洲书法群落展”。90年代以来,他的书品及人品,得到了蒋维崧、孙伯翔、张荣庆、刘正成、吴振立等当代著名书法家的赞许,把他誉为“山间高人”“书界真人”。2007年“书法网”展开了“墨隐于野——郭连贻现象”的热议,引起了全国的关注。2003至2008年,他在书法创作极度繁忙之中,不顾古稀年高,体弱多病,校勘注释古典诗词,与王忠修合作,先后出版了《萧亭诗选注》《秋岩诗集校注》,为弘扬邹平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书法是郭连贻生命历程的精神家园。幼习书法,未获师教,因家贫不能延师。初习赵孟頫《妙严寺记》,经杭州大学著名学者姜亮夫指教,改习唐李邕《麓山寺碑》、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后受康南海之影响,钟情于北碑,临写《张猛龙碑》、《张玄墓志》、汉《史晨碑》等,朝夕涵泳,体悟甚多,识见得以提升。他试图融甜媚圆熟与生涩稚拙之不同审美特质于一体,将北碑之情趣揉进行楷之中而自出机杼,追求一种超然物外而又本真朴素的审美风格。特别可贵的是,他清醒而自觉地吸纳民间书法特具的“稚趣”与“憨态”,洗濯馆阁的酸腐和雕琢之匠气,并与一大批青年书法后起之秀相互切磋勉励,又融勃勃生气于笔墨之中。晚年又回归帖学,临习二王、颜真卿、苏轼、米芾、王铎的碑帖墨迹。沿着北碑壮骨、南帖润色、以帖养碑、碑帖结合而又博采民间及青年书法之长的特色之路,形成了自己古雅俊逸、朴真婉约的神韵风格,迥异于浮躁、怪异、巧伪之流俗。年届耄耋,渐入粹雅冲和、浑然天成之境。三昧了得妙在心,有赖书卷气自华。诚哉斯言!

(本文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