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宣宗孙皇后

 

        明朝宣德皇后孙氏(约1400~1462),山东邹平人,自幼貌美,惹人爱恋。她的父亲孙忠,永乐年间曾任河南永城县主簿,在任期间,他认识了当时皇太子朱高炽(明仁宗)的岳母彭城伯夫人。彭城伯夫人对孙氏十分喜爱,后来将她带入宫中,方十佘岁。明成祖发现这位小姑娘聪明伶俐,就让当时还是皇太子妃的张氏加以抚养。在宫中,由于仁宗张皇后的抚养和培育,孙氏逐渐懂得宫中礼仪,张皇后希望这位姑娘受到良好教育,嫁给自己的长子。当时仍是作为皇长孙的朱瞻基在宫中生活,由于孙氏和朱瞻基经常在张皇后身边,彼此已经十分熟悉,感情上也情投意合。宣宗成为皇太孙后,其祖父明成祖为其选择济宁人胡善祥为太孙妃,而孙氏仅立为嫔。然而宣宗皇帝对孙氏的宠爱远远超过了胡氏,因此,当宣宗即位后,即封为贵妃。按照明例,皇后可以有金宝金册,而贵妃以下,有册无宝。然而宣宗对孙氏却破其祖例,“制金宝赐焉,贵妃有宝自此始”。孙氏为宣宗帝生子朱祁镇(后来的英宗)后,更是得到皇帝喜爱。宣德三年(1428),明宣宗让虽无过错,但不能生育、身体欠佳的胡皇后上表辞去后位,册封孙氏为后。尽管受到百般宠爱,但孙皇后谨守明朝后宫外戚不得干政的祖训,从不干涉政事,受到好评,对于仁宗之治也做岀了贡献。

        宣宗去世后,年仅9岁的英宗继位,作为皇太后的孙氏与其婆母太皇太后张氏共同辅佐小皇帝。英宗初年,太皇太后张氏权力极大,孙皇后自甘当配角,在英宗执政前几年,由于仍然任用杨士奇、杨溥等前朝极有才干的大臣,国家尚属太平。然而当正统十年太皇太后张氏去世后,宦官王振受到皇帝宠爱,权力日益扩大,他先后排挤了杨士奇等前朝大臣,拉拢亲信掌握朝中大权,任意受贿,对不满自己干权的正直大臣薛瑄、李时勉、刘中毅等下狱,无情打击,以致“仁宣之治”社会安定的状况不复存在。孙皇后对于王振干政之事也流露出不满,她坚决要求英宗释放国子监祭酒李时勉,使之免受更大打击,但基于不干政原则,也没有能对王振一伙乱政予以制止,应该是负有一定责任的。

        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首领也先大举侵犯,王振为显示自己权威,挟帝及数十万军队亲征,且自任全军统帅,结果不懂军事又盲目指挥的王振让明军在土木堡陷入瓦剌骑兵包围,全军覆亡。英宗皇帝也做了瓦剌的俘虏。瓦剌大军挟被俘虏的英宗挥师南下,京城震动,明朝陷入建国以来空前危机的局面。在瓦剌大军压境下,以徐有贞为代表的一批官员提出放弃北京,以南京为都;以兵部侍郎于谦为代表的官员则力主坚守北京。在这关键时期孙皇后坚决支持了于谦等官员的主张力守北京。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有些官员,甚至包括宣德皇帝的弟弟襄王朱瞻善都提出立英宗年幼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明宪宗朱见深为帝,而由郕王(景帝)监国,也有些官员提出让郕王即皇帝位。面对严峻形势,孙皇后能够审时度势,未让自己亲孙儿为帝,而让非己亲生而已成年的郕王即皇帝位,即明景帝,并派人将此事告知已被瓦剌俘虏的英宗皇帝。由于明景帝很快即位,在于谦等明朝官员率领明军士兵和勤王的各地民兵武装全力抵抗下,瓦剌被迫撤回大漠。为挽回屈辱,孙皇后又力主让明朝用金钱赎回被俘的明英宗。景帝上台后加封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孙氏地位仍然显赫。

       明景帝上台大权在握后,帝王的统治欲望日益强烈。他心胸狭小,担心其兄英宗干预政事,就把英宗放在南宫软禁起来,禁止英宗与大臣们交往。景泰三年(1452),他又不顾朝廷中大臣的一致反对,废除英宗皇帝的儿子朱见深太子称号,而立自己亲生儿子朱见济为皇太子,甚至连反对废立太子的皇后汪氏也被废除。但是对于孙皇太后,景帝还是极为拉拢。此时孙皇后父亲孙忠去世,景泰帝将其追赠为“会昌侯”。孙皇太后虽然对太子废立这件事不满,然而并没有加以干预,但她却全力保护被幽禁的英宗及其太子朱见深。她经常去探视英宗朱祁镇,并将已废去皇太子位的朱见深接到自己身边抚养。这一时期,富有谋略的孙皇太后隐忍韬晦,以自己在后宫中至高无上的地位,仍在一些问题上制约着景帝,使他不敢进一步加害英宗父子。

        景泰帝废除皇太子而立自己亲生的儿子,是想将帝位在自己这一支传下去。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太子册立一年多就死去,景泰帝并无其他儿子,朝廷中一些官员又提出重新恢复朱见深太子地位,不仅未能成功,反而惹恼了景泰帝,他下令将吏部郎中章纶、御史钟同先关人锦衣卫大狱,后乱棍打死。在他的淫威之下,虽然没有人敢再议论立太子之事,但朝廷中的矛盾却日渐加剧。

        景泰七年(1456),临近而立之年的景泰帝又遭致命打击,唯一为他生过儿子、他也十分恩爱的杭皇后去世,加上皇位无后嗣继承,让景泰帝身心受到重创。这年,全国各地不是水灾就是旱灾,又让他焦虑万分,终于在这年底,景泰帝病重,到第二年正月,竟然已不能上朝。倍感朝廷危机的大臣们再一次要求早立太子,但仍被景泰帝拒绝。一些抱有野心的官员担心皇帝不测会使自己处境不利,朝臣中如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左督御史杨善、都督张东儿、太监曹吉祥等人开始密谋让英宗复位,孙太后得知此事后,支持了他们的举动,孙皇太后实际上成为复辟派的幕后领袖。景泰八年正月十六日,石亨、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之变”,重新拥立英宗皇帝复位。孙皇太后的兄长孙继宗率领数十名家族成员也参加了这场政变。复辟派官员们自下而上交换皇帝,其性质在明朝是谋大逆之罪,如果得不到皇亲贵戚中强有力人物支持,是有巨大风险的。在这场政变中,孙皇太后的支持应该是政变者成功的有力保证。

       夺门之变后,孙皇太后继续施展着自己对朝政的影响。重新上台后的明英宗吸取了正统年间的教训,及时清除了在夺门事变中有功的一些野心家如石亨、徐有贞等,没有让大权旁落。他又逐步削弱宦官权力,在太监曹吉祥图谋不轨、发动政变之时,及时清除了曹吉祥,没有使正统年间王振等宦官专权的悲剧重演。这里面不能说没有其母亲孙皇太后的帮助。明英宗晚年还做了一件好事,就是去世之前在遗诏中下令自此以后,不再用宫女陪葬。宫女陪葬制度始自于朱元璋。当皇帝死后,都有数十名宫女陪葬,甚至连一些不生育的妃子也被陪葬,这种制度十分残忍。明英宗下令废除这项制度,受到后世史家称赞。当时作为英宗母亲的皇太后孙氏,对英宗决策影响很大,对这一制度的废止应当起到了一定作用。

        孙皇后成为太后以后权力极大,但她坚持在表面上不干预朝政,对皇亲国戚起到了表率作用。她对家人要求也很严格,其父、兄虽为高官,但为官处事都很严谨和低调。对其兄弟及侄子孙辈二十余人因夺门之变有功而得官,孙皇后也有不同看法。为了报答太后功劳,英宗要给孙氏家人加官时,“请于太后,数请始允”。孙太后并告诉英宗,说自己亲族“何功于国,滥授此秩,物盛必衰,一旦有罪,吾不能疵矣”®。对于孙氏族人侵占官地,也—并查处收入政府官田,其兄孙继宗等人还一度因为受石亨事件牵连辞职。孙皇后之兄孙继宗在宪宗皇帝上台后,仍极受重用,担任提督十二团营兼督五军营,知经筵事、监修《英宗实录》,“朝有大议,必继宗为首”,后又加太傅、封侯,极受宠爱,但他主动要求致仕退休,并无揽权干政,直到 89岁去世,从中也可以看出孙皇后家族作为外戚,虽荣华至极,但还算有 德政,这与孙皇后对家人的约束也不无关系。

(本文转载自《山东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