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明
-
作者: Administrator
-
分类:人物
-
-
点击数:1873
邹平历史名人马光
文/子龙
1988年我调县林业局工作。这年夏天,被局领导安排参加了一个业务研究课题。担任研究课题的是山东农业大学教授孙中序老师,他来邹平是研究侧柏苗木在野外自然环境状态下的生长情况,进行的是正交法对比试验。试验基地选择在唐李庵对过的山坡上。冒着酷暑,我带领一群农民先把山坡上的杂草清理干净;然后又冒着大雨把侧柏小苗按种植要求一棵棵栽好。因为在山坡上浇水很困难,只好采取雨季造林的方式。正是在工作之余和等待下雨的间隙,我有时间对唐李庵进行了考察。看管山林的老李绘声绘色地为我讲述他不知从哪里道听途说的故事,在他所讲的故事中,我第一次听说了马光。
那时,在唐李庵山门外西侧的墙壁上镶嵌着一块石碑,碑文就是马光的诗作:“恐负烟霞约,重来古木亭。登高愧作赋,下榻听传经。云映山光碧,螺添草叶青。风尘何日谢,策杖采参苓”。这是首咏唐李庵的借景抒怀诗,要表达的意思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前六句描述的是唐李庵风景,有绚烂的烟霞、古木亭旁的山色、碧绿的青草,以及悠扬的咏经声。后两句是该诗的精神所在,触物及人,面对这方净土,作者不仅联想到自己,我何时能够致仕归来,谢却尘世的负担,在这样的良辰美景里,携云听经,拄杖登山,采摘参苓呢?该诗自然流畅,意境优美,在本县诗人所作的旧体诗词中,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
那马光是何许人呢?我当时还不知道。倒是老李一番精彩的演讲,让我对马光记忆深刻。他说马光是一个来唐李庵上香的施主,被一个叫“烟霞”的尼姑所吸引,两人暗恋了,所以他说“恐负烟霞约”,他们约会的地点就是“古木亭”。我对此一笑了之。但我还是跑到母亲面前去问,唐李庵到底住的是和尚还是姑子?她老人家告诉我说,一直到解放前那里都有和尚和姑子,还同吃一口井里的水。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地方!
时光匆忽,一晃20多年过去了,我先后被调建委(现改为建设局)、长山镇政府、园林处工作。风尘漫漫,日岁颇长。2008年春,我忽对先祖景范来了兴趣,决心要一探究竟。在翻阅《梁邹景氏族谱(公积堂藏版)》时,竟又和马光不期而遇。大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春三月,曾任吏部观政进士、历官云南河南道监察御史、两浙巡盐御史的马光,受其表叔景仰的委托,为景范祠堂撰写了《后周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赠侍中景公庙祀碑》,这真是历史的源缘,所以在《相公山下的沉寂》一文中,我满怀深情地写到了他。及至今天,我突然臆测,恐怕这一诗一文是马光先生传世的仅存吧!或未可知!
那马光究竟是哪里人呢?在王红老师撰写的《解读邹平丛稿》中,我找到了答案。
“马氏之先,枣强人,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迁邹平孙镇”,之后在邹平瓜瓞繁衍,分居今邹平城北马庄、城西南营村及青龙山下。马氏后裔在邹平的历史上出了两个名人(或许还要多,待考),他们就是马骕和马光。马骕与马光是叔伯兄弟,均列八世,光小骕大,且为同榜进士。马骕的祖父为马九公,马光的祖父为马桂卿,曾祖皆为马进忠。马骕,字宛斯,号骢御,生于1621年2月2日,卒于1673年8月14日,顺治已亥(1659年)进士,官至凤阳府灵璧知县。官虽不大,但他博雅嗜古,好文善书,纂修邑志八卷、著左转事纬二十卷、绎史一百六十卷,在中国历史上其文学家和历史学家地位卓著,“与桓台的王鱼洋、淄川蒲松龄,同为清初淄、邹、桓一带崛起的三大文化名人”。马骕墓在青龙山下——韩坊村西、大李村北。
马光,字幼实,号冻水,生于 (待考),卒于(待考),享年82岁,顺治辛卯年(1651年)举人,已亥年(1659年)举吏部观政进士,历官云南、河南道监察御史,两浙巡盐御史,被后人尊成为“马御史”,官比马骕做得大,在当时县内外名声很响。马光应为今黛溪办南营村人,墓在南营村南。(马光的履历、政绩,因资料有限,不能详述,期待马光后人能提供,待以后补齐本文。)
在本文的最后,再次感谢王红老师,以及象王红老师一样对邹平历史孜孜不倦、深入探讨、穷究问源的人们,正是他们的悉心采访,灯下耕耘,才让今人及后人得识邹平的历史渊源。过去,我们总习惯性地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历史事件和人物,特别对封建士大夫们更是如此。今日想想,不正是历史上的这些人物,对古往今来的邹平影响至深吗?邹平古素称“仁明”之县,不正是他们带头维护坚持着这一荣耀之冠吗?
我曾为相公山作诗一首,算作本文的结尾吧!《 题相公山》:
相公山下几千秋,
淄济二水相对流;
梁邹古往多名士,
惹得今人文章羞。
2009.10.6 写于五桐居下
注:文中粗体字系2010年6月10日添加。
附马光撰写的《景公庙祀碑》,以示纪念!(碑文记谱,碑刻原立于东景村相公祠内,文革时被毁。)
后周故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三司赠侍中景公庙祀碑
(碑在景家庄相公祠内)
同邑后学吏部观政进士历官云南河南道监察御史两浙巡盐御史 马光 撰
周侍中景公讳範,擢第春官,卒秉钧衡,享年五十有二。薨之日,天子震悼,遣使昌奠,诏翰林学士知制诰臣扈载,为作神道碑铭。夫以当代词臣,奉敕秉笔称述详矣。予也何烦赘一词?窃尝阅欧阳五代史,景公传独缺,因有惑焉。公以从龙著大业,与范质、王溥诸公不得有轩轾,生平政绩故不具论即。显德之初,山陵未定,人心皇皇,北汉乘机连兵内寇,亲征之命矫出群臣,且湖湘余孽眈眈觑便,斯时之任留守者能镇抚辇毂,内调馈饷,外防他兵,是即萧何之在关中,寇恂之守河内,功相等也,容可汶汶已乎。然古人立德立功,有待言而传者,有不待言而亦传者。
语云:欲知宰相贤否,当视天下安危。顾五代之时,何时乎其君若臣者,率皆与世浮沉,无经久之大计。及周太祖革命,而政令丕变,重以世宗之英武,指顾之间,北驱汉,南服唐,规模宏远矣。固庙算之胜乎,而得公之赞襄者亦多也。于今数百年后,读当日命相之制书,不依依如见哉。若公德业之盛,而享年未久,犹有憾焉者,迨览五方姓氏,江以南自唐宋以来,家乘历历可阅也;至河以北,则争战之地杀戮相仍,故元以前罕闻焉。
按墓碑,公父太仆府君,王父宾,大王父闰,世籍于淄济之间。计公年已生于唐,况溯而上之乎,迨今景氏瓜瓞绵绵,奉烝尝者几千户,非屈于彼伸于此,而所得者大哉。考之史,公乃长山人,旧志吾邹西属今章丘、东属今长山,故其后裔仍错处于三县也。
予表叔讳仰,时为景氏祖长,率其孙巍等,追念先德,将釐其系,属修春秋,祭享之仪,勒石以志久远。属予为文,以记之因在戚属,遂忘固陋,以述其略云。
时 大清康熙七年岁次戊申春三月穀旦
(文章转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