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1893-1988),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后以其字行世,广西桂林人,出生于北京,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爱国民主人士,著名学者,主要研究人生问题和社会问题,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儒家”之称。主要著作有《中国文化要义》、《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印度哲学概论》、《唯识述义》等,今编有八卷本的《梁漱溟全集》。
梁漱溟先生与邹平有着不解之缘。他一生先后三次到过邹平,并在邹平进行了长达7年且颇具影响的乡村建设运动,他把邹平看作第二故乡,而且去世后也安葬在了邹平,与邹平可谓感情深厚。
梁漱溟第一次来到邹平是1931年。当年1月,时任山东省政府主席的韩复榘在济南晏见梁漱溟等人时,表示了支持在山东搞乡治的想法。梁漱溟等认为“乡治”含义不清,改为“乡村建设”,使之更有积极意义,并把工作重点放在研究和试验上,定机构为“山东建设研究院”,划邹平为试验县区。研究院实行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做合一”,提倡并实验乡村文明、乡村自治、乡村经济建设、乡间礼俗兴革、乡村教育,“强调中国固有的传统和特殊性,强调自觉自愿的统一,强调农村与农业的地位,注重知识分子同乡村居民的结合”(梁漱溟语)。梁漱溟的实验理论“贯穿着爱国精神”,影响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宝贵的历史价值。在邹平期间,梁漱溟先后担任过研究部主任、研究院院长、邹平县实验县长等职。为了便于工作,他还把他的夫人黄靖贤和两个儿子梁培宽、梁培恕带到邹平生活。其夫人在1935年病逝于邹平,并安葬于邹平。
梁漱溟在邹平的乡村建设活动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上的注意。1932年蒋介石即委托曾任齐鲁大学校长的朱经农致函梁漱溟,欲得乡治究竟。陈立夫、冯玉祥、冯友兰、周树人、马寅初等社会名流和知名学者,以及美国、丹麦、日本等国家的专家学者,都曾到过邹平参观考察乡村建设。1933年全国第一次乡村工作讨论会在邹平召开。邹平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成为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乡村建设基地和中心。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邹平沦陷,乡村建设运动流产。
梁漱溟第二次来到邹平是1950年。1950年3月,毛泽东约见了梁漱溟,见面后问他对国事有何看法。他说:“得天下易,治天下难。”毛泽东笑着摆手:“治天下难,得天下也不易啊!”并请他参加政府工作。梁漱溟不确信国家能就此统一稳定,想保持“对各方说话历来的立场资格”,说:“像我这样的人,先把我摆在政府外面,不更好吗?”毛泽东面露不悦,后劝他去各地看看解放后的变化,说:“过去你不是在河南、山东各地搞乡村工作吗?现在这些地方全都解放了,去看看有什么变化。”于是梁漱溟选择到邹平参观考察。1950年5月5日,梁漱溟一行到达邹平。故地重游,梁漱溟感慨万千。在原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旧址,由于历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里的房屋几乎全部毁坏,到处堆满了瓦砾,显得有些荒凉。第二天下午他带两个儿子去看他们的母亲。时隔多年,加上战乱,他夫人的坟已不见坟头。一位附近的居民用脚尖轻轻点地,说:“就在这里。”梁漱溟没有用香烛,默立,泪水在眼眶里打转。几分钟后,他抬起头来,大家缓步走开……他这次在邹平只停留了短暂的十几个小时,便向邹平县委的人致谢告辞了。
梁漱溟第三次来到邹平是1960年。那时的他已经被树为“反面典型”,毛主席让他下基层参观,转变他的思想。梁漱溟选择到邹平参观,共待了4天,看望了好生农业中学,还会晤了几位搞乡村建设时期的老人。此次也是他最后一次到邹平,看到最为关心的农村教育已非自己心中的模样,他黯然神伤。此后他与邹平联系不断。可以说邹平已经成为梁先生的第二故乡了。
改革开放后,邹平县政协就把征集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资料作为了文史工作的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访问了近百名当年参加乡村建设运动的老人,并多次进京直接采访了梁漱溟先生,征集拯救了大批珍贵的三亲资料和原始资料(部分资料保存在邹平县档案馆)。为了做好这一部分文史资料的征集工作,1987年4月,山东省政协在邹平召开了全省“梁漱溟乡村建设资料征集协作会”,并把主要任务交给了邹平县政协。梁培宽先生参加了会议,回京后,他给邹平政协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回京后,我们即向家父介绍了参加邹平会议的经过和在邹平受到热情接待以及所见所闻。因为他曾在邹平工作和生活多年,对那里一草一木多少有些感情,所以听来很有兴味。”1987年底,梁漱溟向邹平人民表达了他的主观愿望,还是8个字“团体组织、科学技术”。此后,梁漱溟和邹平一直保持联系。1988年1月,梁培宽先生在信中说:“因家父近一个月来腰疼加剧,故未能题字,配音稿也只有待以后改好后再寄上。”几个月后,6月23日,梁漱溟病故。享年95岁。
梁漱溟病故后,7月,邹平县政协派员专程进京慰问了梁漱溟的家人。在慰问中谈到梁先生骨灰安放时,梁漱溟长子梁培宽同志说:“祖籍广西桂林市委、市政府等单位派来参加向遗体告别仪式的代表提出,要求把家父的骨灰安放在桂林市,并要为家父修墓和建纪念馆,当时没有和他们定。”又说:“告别仪式之后,部分亲属和家父的学生提出,如果把骨灰安放在当年从事乡建实践活动的邹平将更有意义,家父生前很留恋邹平,他在邹平工作生活了7年,对邹平有很深的感情。”梁漱溟二儿子梁培恕和学生田慕周先生(原张群秘书)也说:“把骨灰安放在邹平更适宜。”田慕周还提出:“我们可以组织梁老的学生们捐一部分钱。”这样,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将梁漱溟在邹平安葬。邹平县人民政府非常重视墓地的筑建工作,专门成立了梁漱溟先生墓葬领导小组,从墓址的选定、墓的设计、资金的筹措、墓地的建设等,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派专人负责。整个建墓过程,得到了惠民地委地区行署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共捐资近6万元。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亲自题写了碑石,梁先生的学生田幕同、李微、张俶知、徐树人等撰写了碑文,启功、冯友兰、程思远、沈醉、吴祖光、任继愈及其梁漱溟的学生等撰写了挽联。梁漱溟墓三面环山,周围有翠柏掩映,是邹平城区风景最美、最安静的地方。
(作者 吴敬仰 张朝伟 樊兴富)
梁漱溟与邹平的不解之缘
- 说明
- 作者: Administrator
- 分类:梁漱溟
- 点击数: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