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炎与齐东文化

 

李炳炎(1868—1939),字辉庵,号东野,邹平县码头镇李家码头人。清廪生。山东官立自费师范学校毕业后,曾经在济南瑞本学堂、齐东县高等学堂任教员。民国成立后,曾任齐东县劝学总董,并兼任齐东县乙种蚕业学校校长,民国元年被选为临时省议会议员。

先生热爱教育,热心新政。以兴办新学为己任,先后在九户、台子创办县立第一、第二高等小学,并任校长。时常在集市上演讲,宣传新学,开发民智。一生从事教育事业50余年,成绩卓著,齐人共仰。县长方和以“文明先导”匾额相赠。他又提倡古学,成立“尊经书社”讲授四书五经。自谓“半今半古,半城半土,半文半武,半耕半读”,因号“李八半”,后人尊称“八半先生”。曾经作诗自嘲:“巅危大局现悲观,财尽民穷补救难。可惜无才偏代议,不能卖国莫为官。”

1935年受聘参修《齐东县志》,任分纂,并为之作序。晚年陶情山水,隐居历城县南山中,课徒讲学以自慰。著有《退思斋文稿》《东野轶闻》《论语别解》《固均乡土教科书》《李氏四子诗稿·辉庵诗抄》等。

炳炎先生对齐东文化颇多贡献。我们今天能见到的,最重要的就是先生参编的《齐东县志》。李炳炎曾作《齐东城记》:“金太宗天会年间,以邹平赵岩口为齐东镇。此齐东之名之所由始也;金宣宗兴定年元兵邹平之齐东镇,此为立城之始;元宪宗二年以邹平之齐东镇及章邱之延安镇立齐东县,此为立县之始。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青城县入益齐东县;洪武六年(1373年),割邹平会仙乡、齐东乡,割章邱之故均乡、邹平之梁邹乡,以增广齐东地,此县之疆域沿革定于明代者也。考县城之立,自元而明而清,至光绪十九年,因县城陷于河流,又迁移于九户镇,其间三朝古址,共立六百四十余年。”这个考证很准确,我们几天依然用它。

炳炎先生曾作《吊旧城》诗并文,诗曰:“金城围聚压齐州,簇簇楼台绕四周。莫挽狂澜从北倒,可怜胜境付东流。鱼龙悲啸乾坤转,波浪奔腾日月浮。试看当年歌舞地,夕阳天外起沙鸥。”诗中透着一股悲凉的沧桑感。

在《吊旧城文》中,先生先用非常优美的笔法,描写齐东古城昔日的繁华:“元朝巨镇,济郡名城。域近百里之邦,地据三朝之胜。衣冠不似乡愚,文物居然都会。七湾八庙,作歌者高唱迎仙;五门六街,通商者俨如归市。财物繁兴,凭大清河之顺利;人物潇洒,有小济南之名称。湖海客来, 搢绅人至。魁星楼上魁神灵,王状元春风及第;武官庙后文官果,胡镇台位列总戎。上丁下丁,学士齐登大成殿;南李北李,元宵斗富不夜城。兴也勃焉,何其盛与!于是时来河下,偶立滩头。听欸乃之声,看秋波之涨。赵岩口素号名津,东皋门早升皓月。往来如织,踏破红尘;水陆相通,财连银汉。人语啾唽之中,南商北客;市情繁华之处,车载斗量。盐艘联帆而东来,路通海运;粮船逆流而西上,货输汴京。白云十里,雨后悬篷;翠袖两行,埠头招客。”

接着写黄河水患之后的惨象:“不料世情下降。天变为灾,造物时有低昂,浇风酿成孽障。麻姑不来,田变为海;河伯肆虐,民其为鱼。遥堤横野而南边,渐成绝地;大河夹城而东下,直撼危垣。郭家皇厅,尽成蛟殿龙宫;李氏花园,纯为水乡泽国。五百年地复天翻,其间横无名世;三万户降丘宅土,后兴尚有凡民。此情殷吊古者,观其盛衰,不禁感慨系之矣。”

李炳炎的诗文传世不多,今可窥其全貌的只有《东野轶闻》二卷了。《东野轶闻》有“小聊斋”之美誉。全书分上、下两册,共103篇。《东野轶闻》模仿《聊斋志异》笔法,记录齐东一带的轶闻趣事,可读性很强,又有很好的资料价值。作者在自序中说:“县自元明建设以来,六百余年矣。期间名人轶事,古迹轶闻,足以劝惩后人者谅属不少,时以邑乘未修,事关有间失于文献,无征者渐多。夫一人一事也,数十年后,即往往传说谬讹,与事实不合。因此,惄惄伤之,遂搜查邑乘野史与街谈巷议,及与人心风化有关者,考证其错误,随笔记录,以与吾乡父老秋赛冬烘之际供谈料。至于摹《聊斋》、仿《谐铎》、效颦西施,终不能掩其丑也。检点旧簏,得若干条,厘定次序,付诸石印,以献诸邑人。酒后茶余堪作谈柄,庶使少年子弟得以考古证今于先人,游钓里居不至数典而忘祖。然以邑境为限,区区眼光未免太小,不知东鄙野人识字谫陋,未敢以著书自矜,识者谅之。我之同仁以为然否?”可惜此书未能石印,但有不少抄本存世。

《东野轶闻》很值得一读,我们以后会陆续介绍。

(转载自会仙老友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