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陵廉士陈仲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权势至上、物欲横流,“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陈仲子生活在那个年代可谓独树一帜。他非但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而且提醒别人不要为世俗所迷惑。他身体力行,极力倡导廉洁自律,以整顿世风、纯洁社会,留下了许多清廉佳话。他的主张在当时影响很大,可以总结为六个“不”:不受贿,不做官,不占先,不想恶,不参政,不盗名

行贿受贿古已有之,连孔子都曾说过: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你看,一捆腊肉就哄得老夫子这么高兴,然后很卖力地去教学生。而陈仲子对此却十分反感,将贿物视为不洁之物。

他的哥哥陈戴,承袭世禄,年俸万钟,担任齐国大夫,享受着丰厚的待遇。可是仍贪婪无度,他经常借机勒索别人财物,侵吞国家田产。为此,兄弟两个经常说不到一块。有一天,他的哥哥接受了别人贿赂的几只鹅,得意洋洋在母亲面前卖弄。陈仲子很反感,就公开对对他哥哥进行了批评。后来做饭的时候,母亲把鹅炖了,陈仲子也没在意就吃下去了。哥哥一看,哈哈,你小子终于被我薅住小辫子了。于是借机发挥把他揶揄了一顿:“你不是看见我收礼生气吗?这么不干净的东西你不是也吃下去了吗?”陈仲子一听,气得坐不住了,跑出去就去吐,连抠带捶,直到把鹅肉全部吐了出来。

 

升官发财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事情,有的恨不能削尖了脑袋往上爬。而对于不义之官,陈仲子是坚辞不受,自甘清苦。想当年,他从名牌大学稷下学宫毕业,留校任教,不到20岁就崭露头角。齐威王慧眼识珠,对他说,学而优则仕,我聘请你担任朝廷大夫。齐国大夫,这就跟他哥哥同级了,而他哥哥是接的班,陈仲子却是靠本事得来的。但陈仲子看透了,齐王不是要真心施行他的主张,只不过想借他来装点政权,显示自己重视人才而已。因为当时在稷下讲学的72人皆被赐列上大夫。所以,他坚决辞官不做。

陈仲子的哥哥听说他辞去了官职,感到不可思议,就摆起架子教训他。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陈仲子感到实在无法同老兄这样的势利之人住在一起,就与妻子商量,说干脆咱们走吧,我在这里住着窝心。于是辞别母亲双双离家,来到於陵。自食其力,著书立说,过起田园式的生活。陶渊明有诗赞曰:

至矣於陵,养气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

在於陵住了不久,楚国的国君,楚怀王听说了他的才学和品行,派了使臣两次带着重金,来聘请他为相。相,这就比大夫还要高一级了。陈仲子仍婉言谢绝,他推托说,这么大的事我一个人说了也不算,我得跟老婆商量商量。

陈仲子说:老婆你看,我马上就要当官了,只要我点个头,明天咱们就有马车坐,有好东西吃了,怎么样?

妻子说:咱们现在虽然打草鞋,可是衣食自给,安适坦然,你还能抽出空来弹弹琴看看书,这样的日子你不觉得挺好吗?你出去做官,就算马车再宽敞,咱需要的只不过容下双腿的那点空;就算食物再丰盛,一盘子肉也够咱吃的了。咱怎么能为了这么点小事失去自由之身,去为楚国卖命呢?再说了,现在世道这么乱,我怕你去了就没命了。

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必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陈仲子能做到这些,也多亏找了个好媳妇。他妻子也因此被载入《列女传》。后人谓於陵妻有德行,颂曰 :

於陵处楚, 王使聘焉,入与妻谋 ,惧世乱烦

进往遇害 ,不若身安, 左琴右书,为人灌园。

 

陈仲子还认为,要始终保持清洁之身,就要严以律己,好事让着别人,不能见了利益就往前冲。

有一年,山东大旱,吃水都成了困难。陈仲子素有早起的习惯,天刚蒙蒙亮他就背着陶罐来到十里之外的山泉取水。泉子很小,一晚上也就蓄那么一罐。他舀满一罐,水就没了。此时,陆续来了一些取水的人。大家看到泉子干了,并没有责怪陈仲子,只是抱怨自己来得太晚。陈仲子看到这种情况,惭愧得不得了,赶忙把自己的水分给别人,一滴也不留。分完水后,他干脆连瓦罐也摔碎了。接着,一连三天不喝一口水,为的是惩罚自己抢在大家前头取了水。从他这种带有“自虐”性质的做法,可以看出他对自己的要求是多么严格。

 

对于坏事,不要说去做,他是连想都不能想。文革时期不是有一句口号嘛,叫 “狠斗私字一闪念”,用在陈仲子身上真是再贴切不过了。

有一次,陈仲子的朋友请他去做客,回家的时候,路过一片菜地。 看到地里的葵菜长势喜人,就顺手拔了一棵,回家后炒着吃了。吃下后越想越觉不对。忽然醒来,原来是一个梦。

陈仲子想,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既然能在梦中偷菜,说明我思想深处还有这种不好的想法。这个念头折磨了他好几天,为了消除自己的思想负担,他决定去偿还人家。可是家里既没有钱,也没有菜地(他当时是给人家浇菜园)。于是,就拿了一双自家做的麻鞋,去菜园给人家赔礼。园主人见他来请罪,一开始莫名其妙;后来弄明白了原因,说什么也不收这双鞋。二人争执不下,陈仲子索性扔下鞋跑掉了。这双鞋就一直放在地头上,好几年没人动一下。

 

以苏秦、张仪为代表,战国时期出了很多纵横家,他们多为策辩之士,专门从事政治外交活动,以三寸之舌退百万雄师。陈仲子也是能言善辩之士,抬杠的高手,但他对此却很不感冒。

有一年,齐国和楚国要打仗。记者去采访陈仲子,说先生,对于这场即将发生的战争,你如何看待?能否预言一下谁输谁赢?陈仲子说,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过去,泰山与长江互相争夺中原霸主的位置,久不见分晓。泰山对长江扬言:我把泰山上的尘土扬起来,就能填平你这条小水沟。长江也对泰山夸口:我用江河里泛起的泡沫,也能冲毁你这个小土包。它们正在唇枪舌剑,争执不下,中州的一只蜗牛爬了出来,跃跃欲试,它要为二者评评是非。但是掐指一算,它又把头缩回去了。为什么,按自己0.001迈(公里/小时)的速度,爬到泰山得需要3000年,爬到长江也得3000年。而自己的寿命,朝不保夕,于是悲愤不已,最终枯死在草丛里。蜗牛的不自量力成为人们的笑柄。

如上所言,我就是那只蜗牛。我一没有千乘之尊的威名,二没有生杀奖赏的大权,怎么去评判这场战争的是非曲直呢?

 

陈仲子在当地可算得上声名远扬。他用言行为自己树立了很高的声望。但他还认为自己欺世盗名,比一个偷东西的贼好不到哪里去。

前边我们讲到,陈仲子两口子不是织麻鞋卖麻鞋吗,所以常去赶五集。一个叫“渊”的人在集市上丢了珠子,恰巧陈仲子就在那里摆地摊。渊疑人偷斧,咋看咋像陈仲子偷的,就拉着他去见集市长。到了那里,陈仲子是一言不发,面色平静,根本不去为自己辩解。集市长认识陈仲子啊,对渊说:你诬赖好人也不看看对象,这可是大名鼎鼎的陈仲子啊!谁不知道他是廉洁之士,你怎么能说是他偷了你的珠子呢?然后又转身对陈仲子说:好的名声,是一个人靠平时一言一行,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像先生你这样坚持不懈地持守廉洁,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公认,没人会相信你会偷人东西。

按说陈仲子该很感激集市长,可是他根本不买集市长的账。他说:老总此言谬矣,当今乱世,人们私心日重,盗取名誉的事普遍存在。鲁国的公输班,施展小聪明发明了锯,所以就显得别人愚钝。离朱眼睛很好,“能视于百步之外,见秋毫之末”,所以就显得别人跟瞎子一样。现如今,人们都不重视廉洁,在这种情况下,我稍微做得好一点却盗取了廉士的美名。像我这样徒有虚名的人不知还有多少呢,这真是天下的大不幸啊。

后来,那个拾到珠子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很受感动,赶紧把珠子送了回来。

 

对于陈仲子的这六个“不”,历来褒贬不一。齐国名将匡章、晋朝大诗人陶渊明、东汉大思想家王充都对其推崇倍至。当然,攻击他的人也不在少数。

孟子长住稷下30年,可以说既做过陈仲子的老师又做过陈仲子的同事,他对陈仲子是再熟悉不过了。他曾经把陈仲子称作“齐之巨擘”,承认陈仲子在齐国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反过来,却又认为陈仲子的作为并不能算是廉洁,尤其是不能提倡、推广。为什么呢?因为他太极端、太过分了。孟子尖刻地讽刺说:一个人要做到那样,除非他是条蚯蚓,只吃泥土,喝地下水,这才能够做到彻底“廉洁”。而陈仲子本人并没有做到真正的“廉”。他离开母亲,不吃母亲做的食物,却还是要吃妻子的食物;他避开哥哥,不住哥哥的房屋,但却还要来於陵居住。这些行为,说到头只能算是一种沽名钓誉,一种迂腐,用我们今天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他这个人太虚伪了。

儒家另一派的代表人物荀子,他15岁就在稷下学宫讲学,对陈仲子的言行也甚为熟悉。他对陈仲子的评价是:行为乖戾,背离常俗,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却根本不符合人之常情,也不足以明君臣上下的秩序。

“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性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腌(暗)世者也,险莫大焉。故日盗名不如盗货,田仲不如盗也”。

说他对富贵的人一律傲视,对贫贱的人一味屈就,这并不是仁人的感情,这是奸邪的人用来在黑暗的社会里盗取名誉的做法,可谓居心叵测、用心险恶。所以说:“欺世盗名的不如偷窃财物的,陈仲子还不如个贼。”

荀子的学生,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这个人口吃,不善言谈,文章却写得极好,很会编故事。他编了个寓言《实心葫芦》,把陈仲子好一通讥讽,简直骂人不用脏字。

宋屈谷去见陈仲子。陈仲子说:“我隐居在家,不问时事,找我做甚?”

屈谷说:“久闻先生气节高尚,不依靠别人生活。现在我有一个大葫芦,想送给你。不过这个葫芦很特别,它坚硬得像石头,皮厚而且还是实心。”

陈仲子说:“葫芦的可贵之处,是在于它可以盛东西。现在你弄这么个实心葫芦来,也不能舀水,也不能瓦面,我要它有什么用!”

屈谷说:“对啊,我早就想把这个中看不中用的实心葫芦扔掉,看看您要不要?”

“无用之人而已,高则高矣,然废其一身之才以避世,君子不齿。”

在法家看来,自命清高而不肯为君主效力,就无益于社会,犹如实心葫芦,中看不中用,不如干脆弃之。

更有甚者,赵威后,齐湣王之女,好政,有点女强人的意思,后来嫁到赵国做了王后。有一次齐国使臣去赵国,赵威后劈头就问:“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致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这段指手划脚公开干涉别国内政的话,表明陈仲子当时确实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公敌了。唐朝人写了首诗,颇能表达这一类人对陈仲子的看法:

寄书寂寂於陵子,蓬蒿没身胡不仕。

藜羹被褐环堵中,岁晚将贻故人耻。

 

综观以上诸位言论,可以看出他们都是以儒家入世思想为基调,站在统治者立场上对陈仲子发难。他们是以维护还是破坏封建秩序、对统治阶级有利还是有害,作为区分义与不义,廉与不廉的标准。而陈仲子理想中的社会是上古时代:大家共同享受大自然的赐予,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和睦相处,没有利益的争夺、分配的不公。它明显带有原始共产主义思想的萌芽。陈仲子的 “廉”所代表的是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是自食其力、不贪不贿。它集中体现的是劳动人民的淳朴本色和由奴隶社会转入封建社会过程中劳动人民的要求与理想。

当然,在“反腐倡廉”的今天,也的确有一个对廉洁的认定问题。廉洁并不是谈钱色变,拿得越少越好;也并不是生活越俭朴越好,人越清贫越好。按照儒家思想,廉洁就是“见得思义”。孟子说, “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 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廉洁做过了头,“当受不受”,比如说你该领的工资不领,该拿的奖金不拿,那就不是廉洁,而是是“虚伪”,是沽名钓誉了。

陈仲子是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可是他所抱有的思想与主张,与统治阶级公开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势必受到主流社会及其“卫道士”地排斥与攻击。因而正史中没有对他专门的介绍,流传下来的也只是有关记载中的一些片断材料。他为了自己的理想苦苦追寻一生,甚至最后陪上了自己的性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他悲苦而短暂的一生,仿佛天际的流星那样一闪即逝;而他独特的人格魅力,他的思想所迸发出来的火花,却直到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我们也应该看到,陈仲子的思想与主张,对于现实社会没有多少实用价值,但其警示作用却是巨大的。就如头顶悬着的一面镜子,从过去到现在到未来,照着我们每个人,谨言慎行、廉洁自律。今天,重新来认识我们邹平大地上成长起来的这么一位思想家,廉士,对于加强廉政建设,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唐朝的大诗人王维,也深受陈仲子思想的影响,在《辋川闲居》一诗中,他充分表达了对陈仲子隐居避世、寂寞恬淡的生活的向往。就让我们以这首诗来结束这个话题吧。

一从归白社,  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  远看原上村。

青菰临水拔,  白乌向山翻。

寂寞於陵子,  桔槔方灌园。

 

(文中诸多观点来自于王红教授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在此谨向王老师表示感谢)

(转载自新浪博客邹平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