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邹平史话》,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的,可以说是我们邹平有史记载最早的文化名人:陈仲子。他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廉士,同时又是一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他出身于齐国贵族世家,却隐居山野以灌园织鞋为生;其学说受到劳动人民的追捧,却为统治阶级所憎恶;荀子把他列为春秋战国六大家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称之为齐之“世擘”,韩非子则把他比作“实心葫芦”一无用处。

那么陈仲子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样教人褒贬不一,又爱又恨,欲说还休?

还是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2500年前。时值春秋战国,天下大乱,诸侯割据,群雄争霸。大国小国兵戈相向、战乱连连,民众颠沛流离。孔子曾用四个字概括那个时代,曰:礼崩乐坏。

齐国,都城临淄,是周朝武王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地,齐国的缔造者就是姜太公姜太公,名望,字子牙,号飞熊。对于这个人物大家都比较熟悉——起码都知道他喜欢钓鱼;他是我国最著名的具有传奇色彩的历史人物,被后世称为谋略家与兵家的开山鼻祖。他一生之中做到了三件划时代的大事:一是辅佐周朝,从文王到武王到成王,可以说没有姜太公的辅佐就没有周王朝;二是灭掉商朝,姜太公功勋卓著,堪称千古一相;三是建立齐国。作为齐国的开国之君,姜太公以后共传了32代,其子孙在其后的600多年间统治着齐国,一度位列“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之首。后来渐渐衰落,被田姓所取代,虽江山易主,然国号未改。为了便于区分,就把姜姓统治时期称为“姜齐”;把田姓统治时期称为“田齐”。陈仲子就生活在田齐时代,是田氏家族的后裔。

田齐政权在历史上仅仅存在了150年左右,到公元前221,秦始皇统一六国,便灭亡了。但是田齐政权对于历史却有着一个巨大的贡献,那便是设立了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目的就是广招天下人才,在这里研究学问、探讨问题、展开辩论、著书立说。稷下学宫与“田齐政权”相始终,到了齐宣王时期达到鼎盛。对于齐宣王,大家可能粗有印象,有个故事叫“滥竽充数”,就与他有关。大意说齐宣王喜欢听吹竽,手下有300乐师,吹竽时就让他们合奏。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也混在里边。别人鼓腮帮子他也鼓腮帮子;别人晃脑袋他也晃脑袋,混吃混喝好多年。后来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继位。齐湣王也喜欢听吹竽,不过是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知道没法混饭吃了,便灰溜溜地卷铺盖连夜逃跑了。这个故事当然对齐宣王不利,其实齐宣王是个很开明的国君。他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为稷下学者提供优厚的经济待遇,比如配专车、分房子、安排子女入学、高薪制等等;再者,就是宽松的学术气氛——不论你是何家何派、以何种形式发表思想,均为来着不拒、往者不追。可以说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于喜欢听合奏还是独奏那完全是出于个人喜好,再者说了,一国之君,治理好国家就行了,没必要非得精通音律。

当时的稷下学宫,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儒、道、法、墨、名、兵、阴阳、小说、纵横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开放。稷下学宫成了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学宫里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孟子长住稷下30多年;荀子15岁就来齐国,是稷下学宫中资格最老的一位导师,曾三为“祭酒”。是辩论会的主持,学宫里的最高领导。据史书记载:在学宫定期举行的集会上,持各种学术观点的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激烈辩论,互不相让。有人在辩论中竟“日服千人”。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

 

总之,稷下学宫的创建与发展,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开创了百家争鸣的一代新风,促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学术文化大繁荣的黄金时代的到来。

 

陈仲子,史称田仲(其先祖为陈国公族,为避战乱逃到齐国,改为田氏,所以陈仲子又叫田仲。还有一说法,陈与田古音相近,所以陈也作田)。他生于齐国贵族世家,是田齐政权的贵族子弟。他的父亲很早就去世了,由他的哥哥田戴承袭世禄,位列齐国大夫,有大片封地,年俸万钟之多。

陈仲子在优越的家庭条件下,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3岁就被送往稷下学宫学习——现在来说就是进了“贵族学校”。他有机会接触到诸子百家的各种学说与思想。19岁,因为成绩优秀,他毕业留校,在稷下学宫讲学,并开始创建自己的学说,影响很大。

当时齐威王挺赏识他,聘请他出任朝廷大夫一职,陈仲子不干,连夜逃回了家。到家一说,又被哥哥劈头盖脸教训了一顿。哥俩本不是一路人,事情弄到这个份上,陈仲子觉得这个家实在是不能再呆了。那一年他22岁,辞别了母亲,携妻挚子,西去200里,一路来到白云山下。就是现在的临池镇古城村一带,古称“於陵”。

来到於陵后,也没有什么别的手艺,他就替人浇菜园,妻子打草鞋卖草鞋,以此为生。对于他这段时期的生活,明代陈继儒有词赞曰:

 

陈仲子名气实在太大了,即便躲在这里也不得清静。楚怀王又把他盯上了,三年之内两次派使者持金百镒聘他为相,他亦坚辞不受。为了躲避仕途之扰,陈仲子收拾家当继续西逃,一直逃到了长白山里。 “不入污君之朝,不食乱世之食”,渴饮山泉,饥餐果蔬,过着简朴的生活。劳动之余,著书立说,讲经授徒,著有《於陵子》一书,对其思想有所阐发。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求学,形成了著名的於陵学派。后来,陈仲子终老于於陵长白山中。

 

关于陈仲子之死,民间还有个传说:陈仲子一生授徒,声望很高,但他唯一的一个儿子却很不争气,专门跟自己的老子唱对台戏,你叫他上东,他偏往西;你叫他打狗,他偏骂鸡。母亲是早早就被气死了。陈仲子临死前,把儿子叫到床前,语重心长地说:“你小子从来都是跟我对着干,这次就听我一句话:我死后,把我埋在於陵城里。”其实陈仲子最了解自己的儿子了,所谓“知子莫如父”。他隐居避世,本意是想葬在偏远的地方。果不其然,在他死后,儿子偏偏要把他埋在城外。还特意打造了一口铁棺材,用铁链子拴住,找了十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轮班抬出於陵城门。一路北上,走了20余里,来到一片荒草野坡。当时天也黑下来了,他儿子说;“就埋在这里吧!老东西放着好日子不过,一辈子东躲西藏,害得我也跟着受苦受累,这回我就让你好好清静清静。”大家七手八脚,浅培黄土,把陈仲子草草埋葬。

第二天,人们得知了消息,纷纷收拾东西,大车小辆,举家北迁。并互相传扬,说“於陵城挪地方了,挪到陈仲子坟那里去了!”大家一路追随,在陈仲子墓旁安顿下来,开荒种田建设家园。久而久之,这里就形成了一个村落。再后来,县城也从於陵迁来,渐渐成了一片繁华之地。这就是后来的长山县城,今天的邹平县长山镇政府驻地。

於陵故城遗址位于临池镇古城村一带,面积超过1平方公里。在故城遗址附近曾经发现过龙山文化遗存,说明至少在4000多年以前,已经有先民在此定居下来。相传於陵城曾经是商代於陵侯国的都城。陈仲子在於陵的隐地,就在古城村东的古泉驿。唐代诗人张说有《题古泉驿》诗,赞曰:

昔闻陈仲子,守义辞三公。

身赁妻织履,乐亦在其中。
  岂无穷贱苦,羞与倾巧同。

长白临河上,於陵入济东。
  我行吊遗迹,感叹古泉空。

此处旧有古碑,立于遗址之旁,上刻“於陵仲子故宅”六个大字。碑旁有一古井,传说为陈仲子灌园汲水之处。周村近郊的陈路村,就是因陈仲子走过的路而得名。陈仲子在长白山的隐地,就在白云山南边一山崖处的石室内,旧有石床、石灶等,今已不存。陈仲子墓在今长山镇十字街口路东,圆形,直径4米,青砖所砌,灰土封顶。墓南侧原有墓碑,上书“於陵廉士陈仲子墓”,墓南200米处有陈仲子祠。可惜墓祠在文革初期均被拆毁,实在令人惋惜。

 

陈仲子的事迹思想主要保留在《於陵子》一书中。该书早已失传,现在流传于世的是后人根据其言行记录下来的作品。凡十二篇:

一曰畏人,二曰贫居,三曰辞禄,四曰遗盖,五曰人问,六曰先人,七曰辩穷,八曰大盗,九曰梦葵,十曰巷之人,十一曰未信,十二曰灌园。该书大多是陈仲子的一些故事和谈话录,其中有几篇非常有意思。从中你不难发现,陈氏不愧是个抬杠的高手。

其中《畏人》一篇,说陈仲子害怕见人。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东田大夫,马上就要溜走。东田大夫拦住他,问:“怎么?害怕我这个当官的吗?你看你,这么孤僻离群,谁还愿意接近你啊?”陈仲子连忙把东田大夫请到家中,关上门掩上窗,才对他说:“害人的虫子往往就藏在宴会的杯盘之中,越是热闹的地方就越是危险。你现在看我这里很安静,一跨出门坎就是你争我夺的斗争。像你们这些陷入世俗的人,我早就想使你们觉醒了,你反而为我担忧。我可以告诉你,你说的没错,我最怕你们这些当官的了。”

东田大夫不解,就问:“我们有什么可怕的呢?”陈仲子说:“我看你们这些做官的人,心高气傲,就像高山大川那样神秘莫测;道貌岸然,就像枷索一样禁锢着人们的肢体;你们看人的眼神都不对,就像贪婪的凶鹰,不知怎样才能满足你们的欲望;你们说话,从来不算数,这山说话得到那山去听。像你这样的人,怎么能不让人害怕呢?”

东田大夫说:“你这话也太偏激了,简直有点神经病,人们不是怕我,而是怕你呢。” 陈仲子说:“你算说对了,不单人们害怕我,我自己也害怕我自己呢。自古以来,圣贤之人从来不暴露自己。现如今喜欢表现自己的人,遍地都是。我向来不愿意在众人面前显露自己,甚至不愿意用镜子照自己,因为我看到了自己就是暴露了自己。”

《遗盖》一篇中说:一天,陈仲子在齐国城门口休息,临走把伞落在那里了。有个人认出来了:咦,这不是老陈的伞吗?天马上就要下雨,便快步追上陈仲子还给他。陈仲子说:“我没有伞,你怎么硬说这伞是我的呢?”还伞的人一头雾水:“明明是你的伞啊,我看到天要下雨,怕先生被淋,才跑来送给你的,你这不是好心当了驴肝肺吗?”

陈仲子笑着说:“是你想错了。你看那些有权势的帝王,一旦失去了王位,也就失去了天下。就象我今天,既然丢了这把伞,就不再拥有它了,难道这把伞比天下还重要吗?”说罢,不顾天上下着大雨,继续一步一滑地往前走。

拾伞的人看来是他的崇拜者,真是锲而不舍,继续追上他说:“你可以说这伞不属于你,但现在天正下着雨,我看咱俩还是共同用这把伞遮雨吧。”陈仲子说:“齐国的君王与我是同一家族,我都不沾他半点便宜。齐国的卿大夫与我是同胞兄弟,我也没有因为贫穷求助于他。今天遇到的仅仅是雨淋,与贫贱相比差远了。难道得到这半个伞的遮雨能比得到富贵还重要吗?我说这些话并不是不了解你对我的一番好意,请你快打着伞走吧。”说着,头也不回地消失在雨中。

还有一篇《辩穷》。说陈仲子在於陵住的房子,由于建筑简陋,又年久失修,房顶上的草都没有了,墙壁也残损严重,不避风雨。但他却从容地吃住在里边,不管严冬酷暑,都穿着一套衣服。日子虽然穷苦,却整日弹琴唱歌,悠然自乐。

一次,接予大夫出使楚国从这里路过,听到茅屋里传出乐声,心想:“这肯定是我的老朋友陈仲子的家了,老伙计啥事这么高兴?”摆手停车,要一探究竟。推门一瞧,草屋低矮狭小,以至于无立脚之地,连衣服也伸展不开。只好一脚门里一脚门外,说:“哎呀先生,你实在是太穷了。”

陈仲子闻得此言哈哈大笑:“我穷?我看是你太穷了!”接予大夫说:“你看我家中车马无数,说出话来就是法令,举手所做就是国家大事。穿的绫罗绸缎,吃的是美味珍馐,家中妻妾成群,宝马雕车无数。再看你,在社会上得不到重用,言谈话语常遭人斥责,远离自己的国家,躲在这荒凉之地,饥寒交迫、身心穷困,说不定那一时就去见阎王爷。你还反过来说我穷,真是荒谬之极呀!”

陈仲子说:“否。你看到的是我的生活穷困,而我看到的是你的精神穷困。你看看你现在的样子,为名利勾心斗角,为声色失去节操,每天被利欲驱赶着陷入世俗的深渊,不能自拔。人到了你这种地步,表面看来道貌岸然,实际上内心空虚无聊。所以说,尽管你拥有财富,精神却是贫穷的。”

《巷之人》这篇文章说道:这天,陈仲子在野外拾柴,遇上巷之人了。两个人打算找个地方歇歇脚,聊聊天。巷之人往前边一指,说:“不远处就是我的家,请到寒舍一叙。

来到巷之人的家门口,放下背着的东西。陈仲子刚要进门,忽见墙上悬挂着刖足者穿的木鞋。我们知道陈仲子家就是打草鞋的,所以他对此很高兴趣,就问:“你家中怎么也挂着这东西呢?”巷之人解释说:“我家就是制作这种木鞋啊,一来赚钱谋生;二来可以让受刖刑的罪犯能够走路,这不是两全其美吗?”陈仲子说:“你为什么选择了这种行业?为什么不去为正常人做鞋子呢?”巷之人说:“做正常鞋这种行业,从事的人多而价格低;我们这是冷门,干的人少价格高。”这么一听,就好象两人是在交流生意经。

陈仲子说:“哎呀,你这可是一种危险的行业,对上,是为残暴的君王服务;对下,则掩盖了人民遭受残害的现象。你利用被砍的人的脚大发不义之财,你这是助长犯罪啊!我明白了,你为什么看着我生气啊,因为我不犯罪,我不犯罪你就赚不到我的钱了。哎呀,我快跑吧! ” 说完,丢下木柴转身就跑。边跑边大声喊:“巷之人要砍我的脚了!巷之人要砍我的脚了!”

 

以上,我们对陈仲子做了大体介绍:他所生活的时代,他的思想产生的文化背景,他的生平,历史遗迹,以及他的著作《於陵子》。那么,陈仲子的主张与思想又是什么呢?历代又是怎么评价他的呢?我们将在下一讲具体来分析。谢谢。

(转载自新浪博客邹平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