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试为最初的考试,并非尽是儿童,无论年龄大小,壮年以至白发老人,凡应试者皆称童生,亦曰儒童。此名沿自明代,名实未免不符,故后亦有称为小试或院试者。童试次序共为三试:第一县试,第二府试,第三院试。院试取中的学额,小县数名,大县二三十名不等。应考的人数,小县数百人,大县数千人。考至院试取录者,称为生员(普通称为秀才)。各县设有学宫,学宫内有教谕。生员是学宫内的学生一员,童生考试尚有很多手续。
  先言县试。县官出示考期,童生即向本县礼房报名,填写姓名、籍贯、年岁,并父母、祖父母、曾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者履历,取具同考五人的五童互结,与本县认保廪生的保结,保其实无冒籍(非本县人为冒籍)、匿丧(有父母死而在三年内居丧者)、顶替、假捏姓名,身家清白(非优倡皂隶之子孙),方准应考。考官为本县的县官,届试日点名发卷入场。第一场考八股文一篇、五言六韵试帖诗一首,取录者再考第二场为复试,二场以后考否听便,连接共考五场,则兼考诗赋经论之类,至末场取录第一名者为县案首。
  续考府试,考官为本管的知府。所有报名、保结、考法,与县试同,至末场取录第一名者为府案首。
  将县、府考过的童生,造册送全省学政考试。学政由京简放,都以翰林官为之。院试关防较为严密,以院试取中即为生员,考生对此亦较为紧张。考试前的报名、取保、试卷编号弥封,都与县、府试略同。
  现将我考院试的经过言之。我于光绪十六年庚寅(1890)考院试时,年十七岁,早晨四点钟天尚未亮,由学政亲自在考场外点名入场。点名要唱廪保的名字,廪保答保其人后,即往派卷的地方领写有自己名字的卷。胸前挂一油布卷袋,卷袋正中在场外贴写好自己的名字,即将考卷平放袋内,以防折叠污损。手提考篮,考篮用柳条或藤织成,上有挽柄,作直筒式,四面玲珑小孔,不许密织,以便可以看见内面所放的东西。许带笔墨干粮,不许夹带蓝本成文。入场门时,须加搜检,甚者解发、袒衣,并及袜履;后已从宽,不过看看考篮,即行放入。卷面印有座位的字号,有堂号,有东西考棚号,按照找得的座位,放好笔墨。点名毕,升炮封门,学政坐大堂亲笔写试题,交书办用约二尺高、一尺宽的纸写成大字,粘于一木牌面上,牌下有长脚,擎游给考生看,考生将题抄下即作文。题为八股文一篇,题目限在“四书”内,试帖五言六韵诗一首,即日交卷。学政为翰林院待讲(注,应为侍读)樊恭煦,终日坐在大堂,场规严肃。最苦者,座位是连坐长凳的长木案,每一案连接约二十余人,面皆向北对住大堂,字号贴在案上,又无阂隔,倘若遇着两个大胖子坐在一起,则逼近不堪,幸而我是个瘦小的个子,尚觉从容。长案若不坚固,坐的人多,常有动摇,誊写试卷时亦要特别注意。作文时不许交头接耳,擅自移动,学政终日监视,派人四处巡察,倘有传递等弊者究治,犯规如移坐、换卷、丢纸、喧呼、顾盼、搀越、吟哦者,立即扣考,重则枷示。大小便亦要监视,恐其在厕所传递之故。我坐的是堂号,在学政监视不远的地方,埋头作文,谨守场规。午后三时放门,交卷出场,场外已有家人来接,如鸟脱笼,欢喜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