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以来,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从中央到省、府、县都建立学校。县有孔庙设县学,由教谕、训导主持学务。府设教授主持学务,省设学政主持学务。中央设太学(又称国子监),由国子监祭酒主持教学,国子监司业辅助之。各级主持教务的官员相当于同级行政官员的品级。如教县教谕、训导相当于七品知县之职。学政相当于巡抚的官员品级。国子监司业相当于侍郎品级。

        明清的读书人称童生(又称儒生),童生一般在私塾、书院上学,考中秀才以后再进入县学、府学、学宫、国子监上学。童生要经过县、府、省(贡院)三级考试被选中,才能取得秀才资格。秀才,含优秀的人才之意,又指茂才。凡取得秀才资格者,才能进入县学、府学、国子监读书。明清秀才有廪生、庠生、增广生。廪生指府、县发给若干银子和粮食以资助学的成绩优等的秀才,庠生多指在府学求学的秀才,增广生指在规定的名额之外报上级教育主管机关批准增加的秀才名额。

        在中央太学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称监生,又称贡生。贡生者,含有向皇帝贡献的学生之意。在清代贡生有恩贡、拔贡、附贡、岁贡、优贡、例贡六种。恩贡指国家每遇重大庆典时,由皇帝特别恩准的学子。拔贡指清朝每六年一次特别选拔入国子监读书的学子。附贡,又称副贡,指各省乡试中未考中举人的附取生。岁贡生指由各省学校通过考试,每年从府、州选拔的年资长久的优秀学子。优贡生,指三年一次考选,人数较少。上述五贡都视为正途出身。上述贡生入国子监(太学)读书称为贡监生。皇帝特别恩准赐于大臣子弟入太学读书者,称恩监生。因太学属最高学府,类似于今日清华、北京大学,故读书人引以为荣。

        具有秀才资格的廪生、庠生、增广生和选拔到国子监太学上学的学子,都是不同身份的学生,还不具备当官的资格。上述生员必须经过乡试、会试、殿试三级阶梯级考试,分别取得举人、贡士、进士资格,才能依次取得相应的官职。

  乡试由皇帝钦派主考官会同各省督抚、同考试官在各省举行。逢子、午、卯、酉年举行称正科,如遇庆典加恩科,有定员考中者为举人。举人可授予教谕、训导之职,或者选派知县、候补知县的职务。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各省应解送本省举人进京参加会试。故各省的第一名举人称解元。

  乡试第二年,各省举人云集京城参加会试。逢丑、辰、未、戌年称为正科,若遇到国家重大庆典,则称恩科。会试由礼部(教育部主持),皇帝钦派主考官同考官亲临监场共同阅卷,按各省举人数的一定比例选取贡士,一般情况下,大省取三十名,中省取二十名。会试第一名称会元,意为会考第一名。取得贡士资格后,才能取得殿试资格。殿试由皇帝在金銮殿主持问策。皇帝从文部侍郎尚书,翰林院内阁学士中抽调殿试读卷官阅卷、评卷。读卷官确定出前十名进士呈报皇帝,在金殿跪读前十名试卷。由皇帝复核恩准一甲三名,二甲七名。头名状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由皇帝赐予进士及第出身,可充任六部郎中、员外郎之职。二甲七名,第四名为大传胪、五至十名为小传胪,二甲共七名因在金殿呼名传唱,故有传胪之称。第四名大传胪由皇帝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小鸿胪或授予内阁中书或充任国史馆散馆编撰。前十名进士以后为第三甲,第三甲取进士约百名左右不等。由皇帝赐予视同进士出身之身份,多被选派到地方任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