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

 

下篇 不朽丰碑

 

(一)缓慢衰落

南北寺中学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经风光无限。但是,80年代后期开始走下坡路。南北寺的衰落,既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最直接的是自身地理位置偏僻,外因则是全县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

全国高中大多位于县城以上城市,而南北寺中学坐落在山村里,离镇政府驻地大临池还有3华里,并且还要爬一个山坡。当时一部分教师来自邹平县北部,去南北寺必走西董、好生、临池一带的山路。这条路东拐西拐,上坡下坡,令人望而生畏。在80年代,个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骑车上坡时,若遇上顶风,便寸步难行,只有下车死命地往上推。因为地处村里,市场不发达,教职工生活不便,买菜主要靠每五天去大临池赶大集。教职工的住房问题也比较突出,只要不是本校双职工,不管已婚未婚,长期住两人一间的单身宿舍。1999年,学校建了23套教职工住宅,成为南北寺学校历史上教职工最高层次的物质享受。但是当时全校教职工百余人,这些房子根本不够用。由于地理位置和生活条件的原因,一部分单身汉的婚恋受到影响,有人把南北寺戏称为和尚庙。

到80年代后期,学校开始出现一定程度的教师队伍不稳定的现象。南北寺学校鼎盛时期的1986年全校50名高中任课教师,到2003年南北寺学校撤并前夕,还坚守在那里(包括在南北寺退休)的不超过10人。17年中,老教师离开了80%以上。教师频繁流动,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就必须有大量高校毕业生补充。一定程度上,南北寺成了一个教师实习基地、青年教师培训基地,也成了一个骨干和熟练教师输出基地。

与教师队伍素质的下降相比,生源质量下滑发生得更早、更加明显。在80年代初,邹平县第一中学面向全县招生,但是临池公社的学生留给南北寺中学。后来,县里的招生政策不再执行了。改革开放后,由于城乡差距的迅速扩大,到80年代后期,很多学生已不愿意选择到位置偏僻的南北寺就读。由于生源质量下降和形势发展的压力,南北寺高考成绩从80年代后期开始出现滑坡现象。虽经全校上下一致努力,但是时好时坏,总体上缓慢下降。进入90年代,南北寺中学被迫放弃市重点、县重点学校的地位,把目标放在与县内一般高中竞争。

 

(二)艰苦支撑

9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极为不利的内外条件下,南北寺人进行了挽救学校的最大努力。

第一,提出了振兴学校的三大战略:教科研兴校、音体美兴校、成功教育兴校。重视艺体专业教育是南北寺的一个突出特色。早在1979年,学校就开始办音乐、美术特长班。1982年,学校举办了2期艺体班,学制2年,学生半天学文化,半天学专业,学生结业后,一部分升了学,大部分回乡担任了民办教师或成了农村文体活动的骨干。1988年,由于学校艺体教学取得突出成绩,被山东省教育厅授予“教学改革先进集体”。

进入九十年代,由于普通生源质量下降,南北寺进一步加强了艺体专业教学。1996年,杨承玖校长向滨州地区教育局和邹平县教委打报告,要求在每年招收四个普通班的基础上,扩招一个音乐、美术特长班。以后发展到每年招收两个艺术班。学校实行开放办学,学校与诸多名校建立联系,定期请这些院校的教授来校为学生辅导,促进了学生专业水平迅速提高,南北寺中学成了通往著名艺术院校的宽广大道。音体美教师充分利用学校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把活动课安排到野外,让学生到山水之间画素描、吊嗓子、练长跑,收到了良好效果。2000年,滨州地区高中音乐教学现场会在南北寺召开。2002年,滨州市高中美术教学研讨现场会又在南北寺召开,南北寺学校全面介绍了特色办学的经验,本校5名教师执教了观摩课。发展艺术教育,成为南北寺中学后期的重要支柱。

第二,实施人心凝聚工程。针对教职工人心思动的现状,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凝聚人心的措施:用“艰苦奋斗、知难而进”的南中精神凝聚人心,用诚挚的情感凝聚人心,用领导干部的良好形象凝聚人心,用科学民主严格的管理机制凝聚人心,用经济实惠的举措凝聚人心。

第三,把学校办到每个学生家门口。2001年开始,学校与汽车出租公司合作,开通学生免费接送车,学生放假时,专车接送学生往返,解决学生上学难题,试图稳住生源。

尽管如此,颓势已难以扭转。2000年,滨州地区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79%,邹平县还要高一些。但是,2002年南北寺中学68名高中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的只有17人,学历合格率只有25%;没有1名高级教师,中级职称的也只有15人,其他全部是初级职称或无职称。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已不能满足群众对高质量高中教育的要求。

进入21世纪,邹平县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职业教育发展迅速,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初中毕业后,或者进了工厂,或者上了职业学校,南北寺中学的招生数量也难以保证了。2000年,滨州地区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到1560人。那几年正是邹平高中大发展的时期,但是到2003年6月南北寺学校撤并前,在校高中生3个年级只有814人,约是3年前全市高中平均规模的一半,办学规模明显偏小。

2003年高考之后,7月21日邹平县人民政府县长办公会议决定,撤并南北寺学校,并作出了三项安排:第一,南北寺学校现有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全部学生500余人,自新学年起到邹平县第一中学就读。第二,教职工110余人,原则上整体移交邹平一中,小学教职工仍留在临池镇。第三,南北寺学校的土地、校舍等不动产移交给临池镇政府,教学仪器(包括微机、钢琴、实验器材等)整体移交邹平一中。

曾经盛极一时的南北寺中学从地图上消失了。从1970年南北寺学校附设初中班算起,到2003年撤并,南北寺中学存在了33年。若从1975年招收高中生算起,南北寺高中存在了28年。

 

解说:南北寺的辉煌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它的发展历程,它的办学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有着怎样的借鉴意义?邹平一中教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韩兆恩,为您讲述《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下集不朽丰碑》。

 

(三)历史贡献

南北寺中学虽然不存在了,但是在其办学的短暂的30多年中,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为我县教育作出了历史贡献。南北寺中学的历史贡献主要是:

第一,发展学生。南北寺培养高中生28届,8000人左右;2003年以前的52年间,另有初中、小学毕业生2000人左右,共培养学生万名之多。其中近3000人考入大中专院校,成为国家的优秀人才。1983年,好生籍学生时华东以优异成绩被选送出国留学,去的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萨布里大学,当年全省只有这一个留学朝鲜的名额。

第二,成就教师。先后在南北寺学校工作、生活过的教职工400人左右。这些人在南北寺纯净的校风中得到陶冶,在南北寺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在南北寺奋进的氛围中得到激发,日后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力量。南北寺中学1987年以前参加工作的十几个政治教师,后来大多数成了科级以上干部,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出类拔萃。南北寺中学重视教师的培养和提高,1986年派李庆山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中学政治骨干教师进修班学习一年,全省只有一个名额。在人员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在80年代先后派20多名教师到省、地教育学院离职进修本科或专科。

第三,建设校园。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南北寺校园,是50多年中师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地凝成的。校舍因势而建,布局合理,经济实用,是一个建筑的杰作。

第四,造福一方。“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因为南北寺中学的兴起,三十多年以来临池一带青少年成为幸运的一代。一是较早地普及了初中教育。由于上学不花一分钱,早在70年代初,南北寺附近就普及了初中教育。1995年邹平成为鲁西北第一个“两基”验收合格县,即“基本上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上扫除了青壮年文盲”。南北寺一带普及初中教育比全县早了20多年。二是最大限度地扩大了高中教育面。1977年南北寺学校首届高中生毕业,共99人,其中南寺、北寺两村26人,相当于解放38年以来两村高中毕业生的总和。高中办在家门口,1975年以来临池一带青少年大多数读完了高中,很大一部分考上了大中专院校,走出了与他们祖辈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五,地方增辉。1978年南北寺中学成为省重点中学,享誉省内外。1979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南北寺学校团总支“新长征突击队”荣誉称号。1982年,教育部等4部委授予南北寺学校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称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这是南北寺中学的最高荣誉。198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南北寺学校“五讲四美为人师表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南北寺学校先后获得上级奖励或授予荣誉52项,其中省级以上8项。南北寺学校赢得了邹平教育史上的殊荣,提高了地方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第六,塑造精神。南北寺中学的崇高精神至少有两点:之一,南北寺学校的创业者们与他们的师生在一定时期,营造了一块纯净的乐土,达到了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较高层次。“53个苹果的故事”象个童话,反映了70年代南北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祥和景象。之二,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永不停息的创业精神。

第七,凝聚经验。南北寺中学为今天我们办教育提供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

 

(四)历史经验

南北寺中学的历史经验主要是:

第一,干事业就要发扬革命的英雄主义精神。任何时代都离不开英雄。南北寺师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创造出了惊人的业绩,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我们略举几例。

一是创业艰难,一肩两担。在七十年代南北寺学校的创业时期,南北寺的老师们白天上课,晚上轮流到校办工厂劳动。白天当教师,晚上当工人,饭顾不得吃,觉顾不得睡,饿了就烤块地瓜充饥。

二是不计名利,敢为人先。南北寺学校的创业者是以民办教师为主体的。民办教师起初挣工分,后来拿着微薄的工资。1979年,杨秉海、杨承玖、杨秉任等学校主要领导,民转公试用,杨秉海已是县文教局副局长,他们每月的工资还只有29.5元。他们不计名利,敢为人先,是真正的时代英雄。

三是胸怀国家,奋勇争先。1988年,全县教育界有一个援藏教师任务,南北寺学校的很多教职工竞相报名。最后,教物理的吴贯孝老师被省里选中,派遣到西藏日喀则地区中学任教一年,为民族团结进步做出了贡献。至今,我县教育界援助西藏、新疆等民族地区,共有4人,吴贯孝是援助民族地区第一人。

四是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南北寺学校的教职工,长期生活艰苦的环境中,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两个音乐老师――刘士奎和赵衍广,是他们的优秀代表。刘士奎一生坎坷,因为在解放前参加过国民党的“童子军”、“三青团”,后来,他成为历次运动的批斗对象。杨秉海校长发现了他的艺术才能,把他请上山,在南北寺办艺术班。他视学生为子女,疼爱他们,春风化雨般地教导他们,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他退休后,仍舍不得离开南北寺,继续对学校发展和艺术教育出谋划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继刘士奎之后,赵衍广主持学校的艺术教育工作,这一时期南北寺的艺术教育走上了规模发展之路。南北寺的学生虽然勤奋好学,但是很多家境贫寒。正是在赵老师等人的关怀和帮助下,他们才得以完成学业,实现人生的理想。他为学校艺术教育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学校撤并后不到一年,他便不幸英年早逝,年仅45岁。

第二,办学校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南北寺办学明确回答了两个战略问题:一是办学为了谁。南北寺学校地处农村山区,他们十分明确,办学就要立足于为山区群众服务,为农村发展服务。他们为农村培养实用专业人才,取得了显著成绩。即使在六七十年代那种动乱年代,他们也不随波逐流,更不是浑水摸鱼,而是坚定地贯彻和执行自己的战略。二是办学依靠谁。就是紧紧依靠广大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向成功。他们不畏艰难,不等不靠,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第三,搞教育就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对师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南北寺学校的光荣传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南北寺学校就对历届学生进行系统的军训。军训的内容,除了一般的队列训练、内务整理外,还进行实弹射击比赛。1988年李庆山副校长在《青年工作论坛》杂志上发表文章《试论军训在中学生实践教育活动中的可行性》,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军训在中学生思想教育中的作用。

南北寺学校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作为第一任务;始终坚持以学为主,在勤工俭学和艺体专业教育方面办出了特色,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技能,因而全面提高了学生素质。所以,南北寺学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

第四,培养和谐干群关系是激发单位内部活力的法宝。南北寺中学历史上先后有5位校长,他们是:

杨秉海,1984年以前任职;

孙兆俊,1984-1989年在职;

杨承玖,1989-1997年在职;

朱文业,1997-2000年在职;

高光军,2000-2003年在职。

在南北寺,教职工不论是校长,还是教师、职员、工人,不论公办还是民办,正式工还是临时工,没有尊卑,没有派系,没有亲疏,是几十年的光荣传统。正是这种和谐的干群关系所迸发出的强大战斗力,使一所省重点中学在山乡崛起。

第五,注重宣传推介自己。以《光明日报》为代表的报刊广播等媒体,对南北寺办学的业绩作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南北寺学校的知名度,对她的迅速崛起产生了推动作用。以杨秉任等创作的《大干歌》为代表的一系列宣传报道材料,在校内外产生过广泛影响。

从南北寺中学的显著的历史贡献和丰富的历史经验来看,南北寺中学是我县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标志着我们曾经达到的辉煌,在我县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五)光荣传承

 

 

   南北寺中学已成为历史,因为在走过了旧日的辉煌之后,南北寺中学已不复存在,邹平的普通高中由1983年以来的5所变为2003年以后的4所。南北寺中学又不是历史。在2003年南北寺学校撤并的同时,临池镇政府在学校原址,设立了临池镇南北寺小学,南北寺学校的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

 

有人说,当年南北寺学校的教育就是今天倡导的素质教育。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苛求南北寺学校在十几年、几十年前达到今天理想的标准。但是,南北寺中学的光辉业绩,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南北寺中学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认真借鉴。

正值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南北寺中学成为省重点中学30周年,南北寺学校撤并5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向更高的教育理想迈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感谢为本专题研究给予大力支持和帮助的南北寺学校的老师们、同学们及各界人士,尤其是高瑞平、赵元平、靳永春、毕斯强、王交争、由维双等先生,特别感谢北京的池玉玺先生从国家图书馆、济南的张健先生从省图书馆帮助查找了报道南北寺学校的有关报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