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
导视:
一所山村小学,何以不到十年就发展成为轰动全国的重点中学?她的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教育走过的怎样的艰难曲折的风雨里程?
一所省重点中学,又为什么在经历了短短25年后便悄然消亡?邹平一中教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韩兆恩,为您讲述《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上集神话崛起》。
上篇 神话崛起
(一)兴于山寺
南北寺学校坐落在邹平县南部山区临池镇的南寺和北寺两村的怀抱之中。这里是滨州、济南、淄博三市交界地带,群山环绕,一年四季溪水潺潺,景色优美。学校东北面的小山叫雪山,西南面是簸箕山,西北面是青山,再往北看就是邹平有名的高峰、号称泰山副岳的白云山了。簸箕山、青山曾是南北寺学校的农场、林场所在地,那里曾经洒下南北寺师生辛勤劳动的汗水。
南寺、北寺,离不开寺。这里确实有一座小小的寺庙,也是两村的分界。小庙座北朝南,庙里矗立着一块石碑,刻有《重修七圣堂碑记》,记载着这座庙是中华民国三年即1914年重修的。早年,庙的正殿里供奉着7尊神像,是三国时蜀汉皇帝刘备及他的结义弟兄关羽、张飞、赵云,还有关羽的儿子关平、马夫周仓,张飞的儿子张苞。
从整体上看,南北寺学校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1951-1970年,近20年是她的艰苦积聚时期;第二阶段,1970-1978年,这8年是南北寺中学的神话崛起时期,南北寺从一所小学迅速崛起为省重点中学;第三阶段,1978-1988年,是南北寺中学的十年鼎盛时期,在县内外、省内外产生了广泛而巨大的影响;第四阶段,1988-2003年,这15年是南北寺中学的缓慢衰落时期;第五阶段,2003年南北寺学校撤并后,建立了临池镇南北寺小学至今,我们叫她余脉传承时期。
(二)人多“庙”广
1958年,北寺村杨秉海来南北寺小学任民办教师,并主持学校工作。后来,孙兆俊、杨承玖等相继加入,逐步形成了南北寺学校的创业领导集体。在他们的带领下,南北寺学校一天天发展壮大。起初,南北寺只是一所初级小学。1964年,南北寺办成了完全小学。1970年8月,南北寺小学附设了初中班。学校不仅招收南寺、北寺两村的学生,还招收临近的小西庄和王家庄的学生,普及了周围4个自然村的初中教育。学校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
1975年,在全国各地大办民办高中的热潮中,南北寺学校开始举办高中班。本来计划,本校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办一个高中班。但是,招生时一下涌来一百多学生,好多学生家长、大队干部三番五次,翻山越岭来到学校,要求送孩子上学。于是学校把孩子们全收下,编了两个高中班。南北寺首届高中生,两年后毕业,正赶上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和南北寺中学差不多时候办起来的高中有很多,邹平全县高中一度达到70多所。经过整顿,到1983年邹平保留了5处普通高中,南北寺中学办高中是最晚的,也是发展最快的。
1978年南北寺中学成了省重点中学,进入了她的十年鼎盛时期,学校办学规模扩张得更快。1979年,高中每年级开始招收4个班。1984年,高中三个年级达到12个班,另有从小学到初中每年级1个班,全校共有20个班,学生1100多人,教职工近百人,南北寺学校进入了全盛时期。
随着师生增加,校舍也不断扩建。1964年,为了办高小,南北寺师生捡石块,脱泥坯,在庙的西南侧平整了一块地,建起了6间土坯草房,形成了南北寺的小学部院落。1970年附设初中班后,又建成了学校的初中部院落,这是学校大规模建设的开始。1975年,一下增加了两个高中班,教室不够,学生宿舍没有,于是先用生产队的房子当教室上课,学生在老百姓家住宿。放秋假时,学校发动师生奋战5个星期,盖起了新的教室和宿舍。南北寺办高中就创造了先招生、后建房的新思路。
在全国农业学大寨运动中,1977年南北寺因地制宜,建成了大寨楼,这是南北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因为南北寺的地势西高东低,所以大寨楼从东面看是二层楼,从西面看只有一层平房。大寨楼的底层是窑洞,窑洞内冬暖夏凉,居住舒适,是学生宿舍。这次建设,形成了学校高中部的最早院落。学校在大崖头底下,“出门是崖头,迈步就爬坡”。要扩建,就要先搬走土坡,整平地基。从1970年到建起大寨楼的时候,学校师生在七八年间搬走了2万多土方,造出了3个小平原,建成了小学部、初中部和高中部的3个院落。搬出的土一部分供生产队垫圈积肥,另一部分在学校里填沟,垫出了两个大操场。他们自力更生,自我发展,减轻了国家和集体的负担。南北寺学校70年代的《大干歌》里写道:“出大力、流大汗,自力更生把校建,艰苦奋斗创大业,办学不要国家一分钱。”
1991年,在全县城市校改中,主要依靠政府投资,在原来的小学、初中院落里,建成教学实验楼,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这是全校最大的建筑。从此,南北寺学校的校舍形成了今天的基本模样。学校的主操场在最西端,也是最高处。从总体上看,学校自东向西,层层台阶,步步登高,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依次而建,因势而成,是南北寺人的独具匠心之作。
南北寺学校从一个不足200平方米的破旧寺庙,历经半个世纪,发展到占地面积40020平方米,校园扩大了20多倍。建筑面积13309平方米,除教学实验楼的3200平方米主要是国家投资建设外,其余的一万多平方米,主要是南北寺师生自筹资金、自己劳动建造的,是南北寺师生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一点一滴地凝成的,是他们创造的人间奇迹。
解说1:南北寺学校走的是自力更生办教育的路子,这期间,学校倡导勤工俭学,发展生产,为南北寺学校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邹平一中教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韩兆恩,为您讲述《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上集神话崛起》。
(三)勤工俭学
70年代以来,南北寺学校大搞勤工俭学,解决了发展的资金问题,70年代的《大干歌》对此作了系统、生动的描绘。一首是:“教学科研相结合,旧的框框全打破,培育优良新品种,试验田里结硕果。”说的是南北寺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动手实践。他们在簸箕山、青山上建立了农场、林场,生产粮食,培育良种,植树造林。为了办好农林场,学校还办起了饲养场。1971年南北寺学校借了生产队50元钱,买了小猪,开始养猪,其中一头母猪长到850斤。把肥猪卖给国家,有的被定为“超级”、“特级”。
另一首是:“锛凿斧锯一起响,木工房里奏乐章,自已动手做校具,抗大精神大发扬。”说的是,木工专业班的同学做出了70间房子的房架、门窗,还制作了几百套课桌凳、办公桌、床铺等等。南北寺学校以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为榜样,在最早的校门也就是庙门上写着一幅对联:“办抗大式学校,育革命化新人。”对联至今清晰可见。
还有一首是:“‘五·七’指示放光芒,学校办起橡胶厂,白手起家干革命,自力更生战歌壮。”毛泽东主席要求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南北寺学校按照毛主席指示,办起了橡胶厂,生产三角带等产品。橡胶厂的直接负责人是孙兆俊,后来他成为南北寺中学的第二任校长。当时橡胶很难买到,学校就请时任惠民地区文教办主任的焦干卿同志帮忙,经过他出面协调,由博山橡胶厂稳定地给校办工厂供应原料。打井机械上有一种密封元件,叫盘根,我国长期依赖日本进口。经过技术攻关,南北寺橡胶厂研制和生产出了盘根,替代了进口。1977年橡胶厂产值18万元,利润6万元。再加上木工组、缝纫组、理发组,还有机修车间、电木车间、塑料车间等等,创造了不小的收入,成为学校自我发展的支柱。
1982年南北寺学校出席了全国勤工俭学会议,被教育部、财政部、国家计委、国家经委等四部委联合评为开展勤工俭学先进单位,被誉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模范”。南北寺学校搞勤工俭学,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第一,有利于端正学生思想。南北寺学校把生产劳动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有计划、有组织地参加生产劳动和实践活动,培养了他们从小热爱劳动的好思想、好习惯,把思想品德教育落到了实处。现在,我们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国家高中新课程方案明确规定,学生要参加一定的综合实践活动,并获得学分才能毕业。南北寺的教育理念与今天的新课程改革,跨越时空,不谋而合。
第二,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学生通过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掌握了生产的实际本领。南北寺首届高中班1977年毕业,共99名学生,其中有8人会电工,12人能驾驶拖拉机,22人会使用和修理农用柴油机,30人会木工,30人会缝纫,有的一人掌握几种技术。他们回到社队后,成为技术骨干和领头人。用今天的话说,学校成了社区的文化技术中心。1982年《山东教育》第3期发表文章《让每个学生都掌握一门专业技术》,介绍了南北寺学校办专业班的经验。
第三,创造经济效益。通过勤工俭学,学校手里有了钱,办了许多有意义的事。一是支付建校和办学经费,减轻了国家和集体的办学负担。1972~1978年间,学校自己解决了12万元的建校资金。建校时,南寺、北寺两个大队投入了木材等物资,学校支付给两个大队各11000元,作为补偿。学校还解决了5名民办教师的工资。二是实行免费教育。南北寺学校从1971年,所有在校学生不收学费和书费。从1972年起,作业本由学校全部免费发放。从1973年起,学生看病不花钱,取暖不收费,还开始解决学生的穿衣问题,小学生每人每年免费发放一件短袖反领汗衫,初中以上学生每人每年除发一件反领汗衫外,还发两条毛巾、一副手套、一双解放鞋,高中学生每人每年还做一件上衣。上学不花一分钱,老百姓当然满意。免费上学,保证了附近村庄所有学生,特别是多子女家庭的学生都能坚持到高中毕业。近年,我国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南北寺学校实行免费教育比国家早了30多年,并且免费项目多、学生范围广;更可贵的是,学校自觉实行,当时国家并没有义务教育的规定。只是后来由于学校规模扩大,学生增多,南北寺学校的免费教育没能长期坚持下去。三是改善教职工福利。南北寺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利用校办工厂的部分盈利,为教职工谋福利。为解决教职工回家乘车的困难,早在1986年,学校就购置了校车,教职工回家过星期车接车送。1988年教职工年终福利是每人在黑白电视机、洗衣机等几样中任选一件,价值450元左右。四是支援其他单位。因为南北寺自己有钱,便把国家拨给的修缮费让给了兄弟学校。勤工俭学既闯出了学校自我发展的道路,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她的结果是有意义的,她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
勤工俭学的果实是甘甜的,劳动也是艰苦的。南北寺学校所走的依靠师生勤工俭学,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之路,是由其所处的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决定的。正如抗大要边打鬼子边学习一样,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在南北寺这样贫穷的山村,要创业只有依靠自己的双脚走路,双手创造。
解说2:教学生产相辅相成,南北寺学校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种办学方式注定会使它声名远扬。邹平一中教科研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韩兆恩,为您讲述《南北寺中学的风雨岁月上集神话崛起》。
(四)一举成名
正当南北寺人在山里“出大力、流大汗”的时候,1977年全国各地的参观者络绎不绝地涌进这个山村学校。外面的世界是如何发现“山里的世界很精彩”呢?主要是《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产生了轰动效应。1977年2月28日,《光明日报》头版作了题为《为革命而教有功 为革命而学光荣》的报道,占了接近一半的版面。报道说:“山东省邹平县临池公社南北寺学校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为当地农业学大寨运动培养了大批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中,全校‘为革命而教有功,为革命而学光荣’的良好风气不断发扬,教育革命出现生气勃勃的景象。”南北寺学校的新气象具体表现在:
第一,形成优良校风。南北寺学校把转变学生的思想放在学校一切工作的首位,教育学生学习雷锋,热爱集体,一心为公,形成了优良的校风。53个苹果的故事,发生在光明日报报道的前一年――1976年,是南北寺优良校风的一个典型例证。
第二,坚持“以学为主”。虽然毛泽东主席指示学校要“以学为主”,但是文革中全国绝大多数学校并没有做到,甚至根本就没了“学”。有些人不相信南北寺能做到“以学为主”。他们讽刺说:“南北寺学校瞎胡闹,光知劳动建学校。”认为南北寺“大搞劳动建学校,教育质量高不了”。但是,南北寺学校正确处理了“主学”与“兼学”的关系,保证了“以学为主”。对于劳动时间和内容,学校分年级作了明确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每周安排一个课外活动的时间,由班主任带领,开展打猪草、挖药材等力所能及的劳动;四、五年级每周安排半天学工学农劳动,主要是帮助校办工厂干些辅助性零活,或者帮助生产队除虫灭荒;初中生和高中生每周安排一天学工学农劳动,各班轮流到校办农场、工厂等地参加生产劳动,无特殊情况不能随便停课。
南北寺学校始终没有放松教学工作,坚持做到教学有计划,学生成绩有考核。1973年,南北寺学校初中毕业生升临池公社高中,学生文化考试成绩平均分比全公社高二十分。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分期分批地把教师送到县里和地区去培训,召开有学生参加的教学评论会。要求学生要练好听、读、写、讲、算五项基本功;每学期还在班级和全校举办作业展览、书写展览、美术展览,赛诗会、朗诵会、歌咏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光明日报》对此作了充分报道。这篇报道对于文革后中国基础教育往何处走,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推动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
第三,“兼学”成绩斐然。南北寺学校在保证“以学为主”的同时,努力做好“兼学别样”,尤其是勤工俭学成效卓著。
《光明日报》的报道,同时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南北寺学校的典型事迹在全国引起了轰动。省内外大批教育行政干部、学校领导和教师不远千里、万里,来南北寺参观、考察、学习,客人遍及黑龙江、江西、甘肃等18个省市,最远的一批客人是内蒙古的。至当年底,参观者已超过3万人次。为了维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县文教局在南北寺专设了接待站,负责安排参观人员食宿。当年接待站共3人,站长是刘天顺老师,接待站一直工作了两年。继《光明日报》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报道后,当年,《大众日报》也作了报道,题目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好典型》。1977年5月4日,山东人民广播电台再次作了报道,题目是《认真贯彻毛主席“三好”指示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省教育部门下通知,要求全省中小学校组织收听。一时间,南北寺学校声名鹊起。
1978年春节过后,南北寺学校参加了在潍坊召开的全省重点中小学会议,杨秉海校长作了题为《自力更生办教育 艰苦奋斗创大业》的典型发言。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发出《关于办好重点中小学的意见》,确定了南北寺中学等一批省重点中学。那时,高中很多,全省是近5000所,惠民地区是170多所,邹平县是70来所。南北寺成为省重点中学,可谓百里挑一。到1985年,山东省重点中学共有51所,包括南北寺在内,惠民地区的省重点中学只有两所。这样,南北寺学校从1970年附设初中班开始,经过了不到8年,在举办高中后不到3年,便迅速崛起为一所省重点中学。南北寺中学成为省重点中学后,改为县管的国办中学。1978年9月,南北寺学校的杨秉海、杨承玖、杨秉任等3位老师,在全省首批民办教师转正中成为公办教师。一个月后,杨秉海被邹平县委任命为县文教局副局长,兼任南北寺学校校长。
(五)成功有因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工作重心转移,南北寺中学如鱼得水,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步入了她的十年鼎盛时期。1979年南北寺高中毕业生考入大中专院校93人,占全县的20%多(当时邹平全县有高中72所),南北寺以突出的教学成绩再次引起轰动。此后二十多年,大批有志青年涌入南北寺,在那里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南北寺中学名气大,远近的学生慕名而来。不仅有邹平各乡镇的学生,还有济南、淄博等地的学生。70年代末,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教育局副局长崔戎将他的外孙陈雄送到南北寺来上学,一直读到高中毕业。写了《铁道游击队》的著名作家刘知侠,1977年前后驻在临池写长篇小说《沂蒙飞虎》,有时在南北寺学校住一阵子,他带着儿子刘爱家来南北寺读书。
南北寺学校在七八十年代的办学之路是成功的。她成功的原因,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南北寺占天时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特别是高举毛主席“五·七”指示的大旗,坚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符合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也代表了农村和农民群众的利益;还有当时倍受重视的报刊广播等媒体对南北寺办学的业绩作了及时充分的宣传报道,提高了南北寺学校的知名度。南北寺占地利就是,当地群众支持学校发展,给了学校一个相对稳定、安静的环境。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动乱,但是南北寺却能在山沟里安安稳稳地办教育。南北寺学校占地60多亩,加上农场、林场,一度占地近百亩,都是南寺、北寺两村无偿提供的,支持了学校低成本、高速度的扩张。人和就是,南北寺学校的创业集体审时度势,制订了符合本地、本校实际的学校发展战略,紧紧依靠广大师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