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天津南开大学张传勇教授传给我的邮 件,打开一看,原来是刊载于上世纪三十年代期刊《乡村建设旬刊》的一篇长文:《邹平县风俗调查纲要》。在邹平文化圈子里混了这么多年,关于邹平 的书籍和历史资料也接触了不少,却从来没看到过、 也没听说过有这么一篇文章。随后联系了长期从事梁 漱溟和邹平乡村建设研究的邹平一中刘庆亮老师,结果如我,同样不知道这一篇关于邹平风俗研究的专著。
《邹平县风俗调查纲要》刊于1933年《乡村建设旬刊》第三卷7 —11期,作者为刘健飞。刘健飞何许人 也?查遍手边若干有关乡建运动的书籍和文章,并上 网搜寻,概无此君任何片言只语。而《邹平县风俗调 查纲要》之“绪言”中,则觅见只鳞半爪。首先,此人彼时供职于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其二,邹平本籍 人士。“在乡村社会中作调查,是一种最重要而最困难的工作,余(作者自称)系邹平县籍,兹应院命来 作本县风俗调查;幸尔我是一个本地人,对当地风俗人情,有不知道的和不明瞭的,访寻较易,所以这次调查的情形,比较着确实一点……”纵观全文,唯有此数句涉及了作者身份和籍贯,至于年龄、职务等等更详细者,只能留待以后查询了。
该文约万余字,除“绪言”外,另设甲、乙、丙、 丁四大项目,各大项目下又分别设有子项目及数十不 等之细目。略述如下。
甲.生活概况。下设:1.职业概况; 2.主要物 价; 3.服饰习尚; 4.饮食嗜好; 5.居室情形; 6.交通 状况; 7.家族制度; 8.钱币及度量衡现状; 9.气候及雨量情形;10.农产品;11.制造品;12.救恤制度; 13.保卫情形;14卫生情形。
乙.社会习尚。下设:1.起居; 2.交际惯例; 3. 宗教情形; 4.迷信状况; 5.盗贼; 6.娼妓; 7.奴婢制 度; 8农佃制度; 9.娱乐;10.赛会;11.讼争;12. 械 斗;13.新年的习惯;14.节令的习尚;15.集市的状 况。
丙.婚嫁情形。其主要内容有:1.订婚办法; 2.婚 约形式; 3.聘礼种类; 4.选期手续; 5.迎娶仪式; 6. 结婚仪式; 7.成婚后之各种礼节; 8.结婚年龄; 9.续娶习惯;10.改嫁习惯;11.赘夫习惯;12.多夫或多娶习惯;13.童养媳习惯;14.婚姻之特殊情形。
丁.丧葬情形。此节设13项:1.始丧情形; 2.遗嘱 形式; 3.继承关系; 4.入殓手续: 5.成服礼节; 6.丧 服差等; 7.讣告情形; 8.弔奠礼节; 9.安葬仪式;10. 服丧期间;11.居丧制度;12.祭祀礼节;13.女子之地 位。
通读《邹平县风俗调查纲要》之全文,如同完成 了一次穿越,让我们一起回到了七十多年前的邹平。 这里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地之风俗民情,更涉及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甚至每一个角落,比如政治、宗教,比如商业、物价,比如职业、植物等等。如在“主要物价”一节中,选列了25种物品,包括农作物、农具、 食品、动物、建材和生活用品等,并标明物品产地、 价格等。而“职业概况”,则以邹平县域不同地理特点和传统谋生方法划分为7个区域,县城及东、西、 南、北四关为第一区域;县治西南为第二区域;县治东南及正东为第三区域;县治东北及正北为第四区域;县治西北为第五区域;第四区域以北为第六区 域;再北为第七区域。在“集市的状况”中,列有12 个县内较大集市地点、时间等,如城(东、西)关大 集、段家庄集、青阳店集、逮家庄集、韩家店集、小 店集、明家集、辛梁镇集、辉李庄集、王伍庄集、孙家镇集和花沟镇集等,各集均以牲口市、杂货摊、估衣棚、缨子市、青菜市、粮食市和棉花市等。难能可贵的是,该文引用的所有资料甚至细节,都是源自于作者所作的大量社会调查,因此最为可信,亦最有价值。细思之,我们不得不佩服前辈们。那时候,没有手机、相机,更没有网络,交通方面应该比现在落后了不知几个等级,可是前辈们就凭两条腿,一支笔和 一个本子,从田间地头、村头巷尾,搜集到了如此之多的第一手资料。而反观我们,又有谁肯放下身段, 深入基层,做一些最基础的工作?你抄我,我抄你, 结果弄得千人一面,千部一腔,毫无价值可言,最终成为一纸垃圾。
在阅读该文的过程中,也引发了笔者诸多思索。 今年年初,县图书馆举办“中国梦•阅读邹平”主题读 书展,笔者曾为之搜集整理了 “邹平历代书目”,虽 然有数千种之多,但我深信这只是沧海一粟,不知有 多少都湮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同样是在年初,笔者 偶然淘到1948年台湾版《邹平民间文艺集》一书,此 书与《邹平县风俗调查纲要》一样,皆出自于上世纪 三十年代的邹平乡村建设运动时期。我们不能不猜 测,彼时的“乡村建设研究院”藏龙卧虎,其间有着众多有识之士,应该也不乏关于邹平方方面面的著述 之类,如果能更多搜集到,这不仅有利于那个时代的 研究,对我们的今天也应该大有补益。
(作者:宁治春 转载自《梁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