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世家邹平成氏家族
齐鲁腹地,泰岱副岳长白山北麓,黄河三角洲南端的邹平大地,屏山绕河,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文运昌隆。明清以来,围绕邹平古城近郊,聚居着张氏、马氏、成氏三大仕宦名门。而其成氏家族,官不显人显文显,以誉称“修志世家”著述丰赡声名远播,令诸家名门所汗颜。
修志世家 泽被桑梓
邹平成氏家族史自明洪武初年始。始迁祖成世才从直隶枣强分发到邹平城安家庄落籍安家,诗礼传家,耕读继世。到了第七代成己,中隆庆丁卯科(1567 年)举人入仕,官至陕西固原州知州,从此跻身宦门。进入清代,成氏家族相继出了 3名进士,6名举人,14名贡生,科第蝉联,文运昌盛。“史志之书有裨风教”,“使百世而下,怯者勇生,贪者廉之。”历代有识之士多热心参与修志之中。成氏族人修志,从九世成晋征始。成 晋征(1621——1700),字昭真,清顺治戊子科(1648 年)举人,乙丑(1649年)连捷中进士,初授浙江衢州府西安县知县,时值清兵平定江南的战乱时期,清兵征讨福建在衢州设立养马厂,清兵如盗匪,四处骚扰,民怨沸腾,土地荒芜,市场萧条。晋征如火烧心,不顾风险斗胆呈请统兵大帅,严禁士兵私入城市,不准骚扰城乡百姓。他亲自手持大帅令箭四乡巡察,当地百姓得以安宁。是年,衢州一带遭受大灾荒,他呈请上司允准,从嘉州、潮州一带购进了千石稻米赈济灾民。浙中地区有地痞翁大和柴四者趁福建战乱啸聚为盗,危害百姓。晋征以乡民为向导,率众役卒乘夜色征剿,经过激战,众匪徒作鸟兽散,生擒翁柴二匪首,浙中遂安。自明末,衢州定制每年往金陵解运白米八万石,他乞请大宪每石折银八钱,为地方省费用十八万两。他捐俸倡修桥梁、堤坝,防水患,利交通。他关心地方文教,开启民智,崇尚教化,创办了柯岩社学,政务之暇,亲临授课督察, 接见学子,促膝交谈,当面教诲勉励。他说:“这是我的重要职责,学子中蕴含着未来的治国栋梁,经常接见他们,远比接近那些胥吏更有意义呀。 ”后学子中多人中举,“社学益盛”。晋征施政有主见,以为民造福为要务,从不人云亦云,随风转舵,察言观色,因而有悖于上司,后为兴学校得罪了总督大人而非罪罢归,优游林下四十年。他奉行“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家人生价值观。罢归后的“独善其身”不是明哲保身,而是完善自我,实现“不为良臣即为良绅” 的心理诉求。归隐之后,遍游长白诸峰,赏家乡山水,寻伏生范公遗迹,凡柳庵、唐李庵、上书堂、醴泉寺,诸名胜无所不至,访古寻幽,陶醉其中,眺望诸峰,烟岚苍茫,遐思万千,写下了《邹平景物志》和《邹平艺文志》两书。他写这两本书,绝不是为排遣罢归的抑郁,而是为修方志贡献力量。他在《邹平艺文志自序》中说:“皆根于心而见乎辞者。后之人览其文,可以观政教之得失焉,察风气之饶淳焉,觇人才之盛衰焉,矧今天子,崇兴文教,敕修十七省会之全书,他日蝤轩之史,采之吾邹, 或亦无慨于文献之无征云。”康熙三十四年(16%年), 修纂《邹平县志》,艺文、山川、人物、名贤遗迹等所用资料,多出于此两书。县志按语中说:“今从成氏《艺文志》《景物志》所收为旧志所资借者颇多,搜讨之功不可没也。”成晋征开成氏修志著述之先河。
成氏十世的成兆丰是正式参与修志书第一人。成兆丰(1711—1772),字武芑,号德川,别号竹斋。乾隆甲子科(1744年)举人。因父重病卧床而弃科考,以教书维持家计。甲戌(1754年)中明通榜,选授滕县教谕,任内捐俸倡修县学宫。适逢大水灾,受委勘察灾情并主持赈灾。赈济中日夜操劳,四乡奔波,宵衣旰食,操劳过度,双目几近失明,经长期治疗方愈。上宪因他政绩卓著,保举他晋升知县。秉性正直的他,以为未中进士,不是正途入仕而坚拒。十年后,乾隆癸未科(1763年)会试得中,恰逢母亡告归。子年(1768年)补高唐州学正。 乙丑年(1769年)赴京殿试中进士,仍回高唐州学正。 任内又修学宫,主持赈灾,主持鸣山书院。政绩卓著,总督巡抚再次联名保举升任知县。因为巡抚对兆丰说:“像你这样资格合乎保举知县的已有某某等人,可是司道府众官员纷纷推荐你,我决定舍弃他们,只保举你。”而兆丰却辞谢说:“其实我属于以进士资格压选知县的,本来进士任知县这是历来定规。过几年教子孙多读书,取科第,未必不是福。”遂辞绝。东昌府知府胡德琳聘他与平原董元度、历城周永年修纂了《东昌府志》。成兆丰有诗集《行斋集》四卷,《排律诗》一卷。谢钦宝 在其诗集《竹斋集》序中说:“先生少孤露,锐意进取,于史红六艺之书,手不停披,灯光青荧垂四十年。发为声律,摅情肖貌,古色斑然,无乌纱气,无措大气,无市俭气,无蔬笋香奁之气;而一段菁英不可澌灭之气,郁郁行间,霭然以春,肃然以秋,雷霆交弛,水雪胥静,则酝酿于性情之微,沐膏于诗书之泽,其源深也,夫惟大雅,卓尔不群,得失寸心,岂易为外间道哉?……”
兆丰次子成启洸,是成氏修志的第二人。成启洸,字静溪,号菊泉,乾隆乙酉科(1789年)拔贡,例选儒学教谕。辛酉(1801)年,告归后,自费独力修纂了嘉庆八 年(1803年)版《邹平县志》共十八卷。癸亥(1803年)春,受督学使委托到山东肥城考证左丘明墓,经遍访查证,实为疑冢。名儒云南李文耕甲戌(1814年)春,来任邹平知县,凡修伏生墓、马骕(著名史学家,邹平人)墓、 改修县城西郭石桥,都邀启洸筹划。文耕后调冠县,派专人来延请启洸,启洸己卒,文耕为文悼念:“七十年著作等身,博及群书归一是。八千里知交淡水,只教异地哭同心。”为名痛惜如此。著作有《诗集》三卷,《砚农秋获》一卷。
成氏族人修志,声名最巨,影响最广的当数第十三世的成瓘,成琅兄弟,他们是兆丰之孙,启洸之侄,此时成氏修方志己达三世五人之多,为世人所钦敬,赞誉成氏为“修志世家”。成瓘(1763—1842),字肃中,号篛园,晚年自号古稀迂叟。“少嗜读书,博学强识”(《邹平 县志》)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亚元(举人第二名), 以后九次赴会试均不第,遂专心著述,于经学、文字训诂学之外,兼治史学,曾佐修《会典》。道光十三至十五 年( 1833—1835)应济南知府王赠芳之邀,与其弟成琅一起,至省城济南修纂《济南府志》。该书于道光二十年 (1840年)刊刻出版,凡72卷,约180万字。兄弟二人 完成了这样浩瀚巨帙,实是令人震撼。此版本后来多次重印,现在有新版的标点本。道光十六年(1836年)成瓘以一己之力,重新续修《邹平县志》,并请县令修辑, 这是邹平古时留下的最好的县志。
成瑾力作当数《篛园日札》,对经籍史书,掇漏刊误,存真辩伪,颇多新见。清代学者、藏书家叶志诜(湖北汉阳人)在为成瑾撰写的碑记中说:“《篛园日札》前五卷多在予斋中所作也,时同居黟县俞君正燮、武进吴君承烈,皆写学士,文成辄以相质。偶有经手三人疑议 者即弃去,抗衡儒先,注经证史。周髀之经偶,方舆之沿革,以逮方术杂家无疑不析,无义不搜。稿凡数削而成, 一一折表,至当而后已。”《篛园日札》对《易经》、《尚 书》、《诗经》、“春秋三传”、“三礼”、《汉书》、《史记》等各类经史子集,邹平历史等都有独到的见解,所以得到时人推崇,至今亦是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后世有多种版本,台湾世界书局1984年有标点本。
成瓘还精于算术,对《周髀算经》及汉代尺度权量都有精当的研究阐述,尤其对于“岐阳古鼓”的考证, 以小学印证古文,又以古文勘对史实,广征博考,受到时人推崇。著名学者俞正燮与成瓘是至交,对成瓘著作尤为推崇。俞认为成瓘在《尚书》研究方面的见解,可以补正阎若璩《古文尚书疏证》的缺失,对古时漯渠、洚水、枯渠及黄河故道的考证,可以补正胡渭《禹贡锥指》的阙失。对成瓘《十鼓辩证》他更是高度赞赏。所谓“十鼓”即“岐阳十鼓”,即石鼓十件,唐初发现,原在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曾委弃于陈仓之野,故称“陈仓十碣”,又因其地在岐山之阳,又称“岐阳十鼓”。因文字内容记狩猎事,又称“猎碣”。唐末以来多次移置,现藏故宫博物院。对石鼓的内容,直至今日尚聚讼纷纭,然而当时成瓘即以渊博的文史学养和扎实的文字功底断定石鼓是北魏时物,记载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年间狩猎之事。对此考证,俞正樊评价说:“推石鼓为太武时物,其地合,其人和,其事合,其日合,其字画合,阁下一言,胜马生万余言矣。”成瓘著述,今存有《成氏丛书》、《篛园医说》四册,《篛园医说续编》四册,《长沙伤寒论》新编、新测二册,《金匮要略》新编、新测二册。
-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