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城市的历史变迁

 

       据考古研究证明,早在8000年前,邹平境域就已经有人类活动。夏曾封舜后姚姓为邹侯,并设邹侯国于邹平之域,这应是邹平作为地名的源头之一。1991年,在今邹平东部的丁公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约建于4000年前的古代城址——龙山文化城址。这一被列为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之首、后来成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的城址,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310米,面积108500平方米,是邹平境域内发现的最古老城市,对于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极具学术价值。此次发掘中,另有一个重要发现,那就是龙山文化陶片即“丁公陶文” 的出土,短短11个字,把我国文字史推前了 800 年,有着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从丁公龙山文化城址向南20余千米,则是史籍有载、至今旧址犹存的古代城市——於陵城。於,即乌,又称三足鸟,古东夷人奉鸟为图腾,而城址坐落于丘陵之上,应该就是“於陵”之名的由来。於陵城坐落于邹平市临池镇古城村,城周长4千米,城址完整而明显。据史书记载,於陵城为战国时期齐国於陵邑、西汉於陵县治所所在地。据研究者称,於陵城建年代应早于战国时期,夏商时即为部落国都。於陵之名能够传到今天,除了犹存的大段古城墙这些物质因素,与诸多历史人物也有莫大关系。战国时期著名廉士、思想家陈仲子曾隐居于此,其唯一传世之作《於陵子》12篇,即是其思想的有力见证。另外,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张说,清代文坛领袖王渔洋等都有过对于於陵城的歌咏。

        秦亡汉兴,在今邹平境内,设於陵、邹平、梁邹、朝阳四县。晋於陵县废,设武强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9年),改武强县为长山县,治所亦由周村固玄迁至今邹平县长山镇驻地:长山曾为南朝广川郡、北齐平原郡城治之地,创建于何时已无考。长山自立县至1956年撤并,历经1300多年风雨,城治地位始终未变。在邹平境内诸县城中最为稳定,也最为长久。在历史上,长山县与邹平县同被誉为“齐鲁上九县”,这不仅是指经济上的富庶,亦有底蕴深厚的文化背景。战国时期思想家陈仲子的墓就在长山城里,作为历史上有名的廉士,陈仲子在这片土地上一直深受推重,民间曾建祠供奉。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車家、堪称华夏人格典范的范仲淹,曾在长山度过了18 个春秋。这个时期正值范仲淹的青少年时代,长山厚重的齐鲁文化底蕴无疑为其“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巨大影响,而这一思想又反哺于长山,形成了长山更为灿烂的人文景观。近千年来,长山一地仅有名可査的状元、进士数以百计,名冠鲁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亦层出不穷。抗曰战争初期,长山中学师生挥戈举义,打响了鲁中地区抗日第一枪,再次创造了长山近现代史的辉煌篇章。

       齐东县建置于元代,县城设于今台子镇黄河滩旧城渡口一带。该城自建成之日即频遭水患,屡建屡毁,1884年(光绪十年),清政府为防止黄河河道南移,确保齐东县城安全,在县城以西9公里处修筑了一条近2000米的南北大坝 ——梯子坝,该坝直插黄河河心,以发挥分流与减缓河水冲击力的作用t然而仅仅过了 8年即1892 年,这座被誉为“黄河险工第一坝”的大坝并未阻挡住黄河洪流,齐东县城亦湮没于大水之中。 1893年,时任知县康鸿达奉命迁建,至此,历经 642年风雨的齐东旧城长眠于黄河之底。1894 年,新的齐东县城建成于今九户镇驻地,又56年后,齐东县再次迁移治所县城旋废。后齐东县先后迁治于麻姑堂(今魏桥麻姑堂村)和魏桥镇驻地,皆因时间短暂,终未成县城之规模。1958年,齐东县撤销,部分境域划归邹平县,结束了该县700多年的历史。

       自西汉设县,邹平县城治始设于孙镇,历经东汉、魏晋、隋等数朝,至公元619年(唐武德二年)移迁赵台城(今九户镇古王台),6年后复迁回孙镇=1004年(宋景德元年),域治迁住今韩店镇旧口村。约在北宋宣和末至金初,城治迁于现县城所在地。该城建于何时无考,初见于史籍者,则是 1342年(元至正二年)的一次大修,时任邹平县尹陈野仙筑土为垣,并城开四门。 1580年(明万历八年),时任知县李瑞重修县城,这是一次大规模的修建,城墙不仅增高加宽,还增建了砖堞1280个,悬溜159个,所开东南西北4个城门,分別名之为 “通齐”、“兴贤”、“迎恩”和“仁义”。更为重要的是,这次修城首改土垣为石墙,壁垒高筑,巍然壮观,为当时省内极少数石筑县城之一。明朝末年,清兵侵犯山东,先后攻陷青州、淄川、长山、新城等50余城,而唯独邹平县“城守全局”,击退了清兵的数次来犯。这一影响巨大的奇迹,一方面得益中 《鸽经》作者、邹平人张万钟组织指挥得当、邹平人民英勇不屈之外,石筑城墙的坚固也无疑发挥了一定作用。

        邹平县城后来也经过了数次修建,但城市结构未有大变,至1957年城墙彻底拆除,邹平县城终于结束了 600余年的封闭格局。

        邹平自西汉立县,虽然县城数度迁移,县域屡经省并割析,但整体区域未有太大变化,邹平历史悠久,文化渊源流长,有着优秀的文化基因和文化积淀,而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又使邹平深受多种优秀文化的长期浸淫。就远古而言,既有黄河文化广阔性的基因,又有东夷文化的特征;邹平位于齐、鲁两国交界区域,深受齐鲁文化浸淫,既具齐文化中开放、变革、务实、兼容的特点,又有传统儒家文化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的特性。在如此深厚、浓重、广博的文化环境里,优秀的邹平儿女也在华夏文明的天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辉。“尚书再传”的秦汉伏生,领先世界数学千余年的魏晋刘徵,堪称中国小说翘楚的《酉阳杂俎》作者唐代段成式,世界第一部鸽学研究著作《鸽经》作者张万钟,被誉为 “马三代”的著名史学家马骕,地方文化研究大家成瑾等等,让邹平这一弹丸之地成为中华文化耀 眼的星座,也确立了邹平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历史地位。

(本文作者:李娜  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