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县志创修于明代
王红
1992年新编《邹平县志》,前面序言及后面历代修志述略中, 都说到邹平编修县志始于元代。这个结论有误。误从何来?旧志中两处记叙,我们参与编志的人员产生了理解性的失误。“洪武二年张椿修学宫”、“嘉靖九年叶林浚白条沟”,均称引自“旧志”。 由此误解为似乎洪武二年以前还有志。其实,洪武二年也好,嘉靖九年也好,编志记叙时间必然在此以后,断不会在此以前。元代若修志,岂能记叙洪武、嘉靖年间之事。“旧志”定在是指嘉靖九年以后的,自然是指嘉靖十二年知县叶林所主持编修的县志。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邹平县知县叶林主持编撰的县志, 是邹平县志的真正创始。该志已不存于世,现在能见到的最早县志就是顺治己亥本。顺治十六年(1659年)邹平县志序云:“徵县志,文字多磨灭不辨”、“旧志四卷,刻於明嘉靖十二年。今更定之。凡八卷。”顺治己亥修志,尚能见到旧志,就是嘉靖癸巳本。元朝统治中原的近百年间,离乱纷纭,修县志者甚少。有明一代,官府三令五申全国修志。中央督促省,省督促州县。因此,各州县修志,蔚然成风。从顺治以后列叙历代修邹平县志姓氏,皆将嘉靖十二年修志的知县叶林和邑贡生张松两人置于篇首,标明邹平县志的创修者。
更有力的确证是编撰嘉靖县志的邑贡生张松的家谱材料。张松,属于梁邹西张氏第五世,有兄弟五人,分别是桐、桂、杞、松、栋。松排行第四,族谱中云:
“字汝高,号元乔,又号瀛南,拔贡生,博学好古,读书目下十行,有重名。固安杨状元方城为山东布政使,欲致公於塾,许以领解,公谢不可,因是罢归。其高风亮节如是。任祁县知县,有治行。所著有《瀛南子》、《祁大夫祠记》。嘉靖十二年,创修邑志。邹平之有志,自此始。公无子,有一女,适同邑孙彦谟。公之从曾孙忠定公,念公开吾张氏书香之源,奉祀无人,恐其墓失,与三世祖、四世祖、五世祖,同改葬於乡贤公墓东,享祀不替。”
族谱中“嘉靖十二年,创修邑志,邹平之有志,自此始”,言之凿凿,无可置疑。正因为张松是邹平县志创修的主笔,梁邹西张氏一族,引以为自豪。张氏一族仕宦最为辉煌者是张延登,官至两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恩赐太子太保,谥忠定,人称张忠定公。延登之时,追念曾祖张松“开吾张氏书香之源”的殊功,又“奉祀无人”,惟恐后世子孙遗忘埋没,特将祁县公张松之墓移到他生父乡贤公张一亨墓东,立乡贤公神道碑记载说明, 其用心良苦也。
张氏一族对邹平历史文化贡献可谓巨大:张万钟撰写世界首部《鸽经》,驰名中外;张实居撰写《萧亭诗选》,将邹平长白山水播扬四海;张松创修邹平县志,百世流芳。应特别提及的是,张延登次子张万选,继承先祖传统,又参加了顺治己亥县志的编撰。施闰章所作的《邹平县志序》云:“是时,比部张举之请告家居,藏书多善本,博采勤搜。”张万选,字举之,曾任刑部(即比部)广西司主事、江南司员外郎。万选“髫年英迈,夙慧天成”, “十五入泮,十七食饩,天启元年辛酉拔贡”,伯祖曾极力称赞万选为“吾家珍也”。万选“美仪容,善言词,精书法,能文章,尤娴于礼”。顺治县治,由张举之、马宛斯这样的英才大儒参与撰写, 故能成为一代名志。更有顾炎武参与审核,施闰章为之作序,那就必然锦上添花,播芳四海了。
王渔洋《池北偶谈》中记长白先生云:
“嘉靖中,邹平丞朱仲恩梦一丈夫,冠服朴异,不类时人,自称予有名无爵,世所称长白先生者,乃太学生张松远祖也。松尝记其事,侄孙中丞仁轩公一元、曾孙尚书华东公延登,建先生祠于县东七里,尚书为之记。”
此事扑朔迷离,难以考究。王渔洋得知此事,大抵出于张松所记。据族谱,张氏一族,始祖明秀明代从枣强迁来,上溯元代,已不可考。不可考者,则泫然俯仰,无可奈何而已矣。传闻轶事,聊供消遣而已。
我参加县志编撰七年,县志出现的诸多错漏,我有责任,且感内疚。今将“邹平县编修县志始于元代”之误,依据新发现的材料,撰文订正,权表歉意。有人说,“王红对邹平历史深有研究” 等等不实之词,应该统统推倒。博大精深的邹平历史文化,王红知道的有多少?寥寥。
( 2003年 10月23日)
本文作者:王红,邹平文化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