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情画意说黄山(上)

 

导视:一座海拔只有168米的小山,缘何能够成为邹平的知名景点?一个追求便利的现代城市,为何要放弃广阔的平原,选择依山而建?登临黄山,蕴涵着邹平人怎样的特殊情结?俯瞰县城,能感受到怎样的壮怀激烈?黄山无言,它曾经历过什么样的过去?它又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了解黄山历史,关注邹平风物,一位已在邹平生活过45年之久的花甲老人、原农业局副局长石正太教授为您深情讲述黄山的悠久历史和迷人传说。《诗情画意说黄山》,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古人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现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词也说“感受黄山,天下无山”,不过上面说的黄山是安徽的黄山,我们下面要讲的却是邹平的黄山。

 

一、黄山的出世

毛泽东同志在《昆仑》一词中,第一句便用“横空出世”来形容昆仑山的雄伟高大,而邹平的黄山海拔只有168.4米,虽然是这么一座小山,但是它的出世却依然是轰轰烈烈不同凡响,因为它是伴随着地火升腾、岩浆喷发的剧烈火山活动而来到世界上的。

我们居住的地球,年龄大约是46亿年,科学家根据地质史的演化,把它的历史分为远太古代、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代以下又细分为12个纪,并且根据生物的演化进程,再分为若干个时代。我们现在所处的是新生代的第四纪——人类时代,距今也不过二三百万年的历史。

地球的构造,从地表往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最外层的叫地壳,它是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的,平均厚度大约是三十五公里;地心部分也叫地核,它是由炽热的、可以流动的岩浆构成的;夹在地壳和地核中间的叫做地幔,它就像我们和出的面团,虽然不能流动,但是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地壳虽由岩石构成,但它并不是铁板一块,可以分为六大板块,板块之间有时候互相碰撞,有时候互相挤压,每年运动的速度,大约是1~8厘米。

距今大约1.8亿年的时候,我们邹平一带还是一个广阔的湖泊。距今约1.35亿年的时候,因为西太平洋板块向西北俯冲,而造成了亚欧板块的断裂,产生了著名的燕山造山运动,在我国境内出现了以燕山山系为代表的众多山系,这一过程大约持续了三千万年。在这个阶段今天邹平的县境一带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产生了地层的断裂,在断裂带附近的大小裂隙中间喷出了大量的岩浆,形成了剧烈的火山喷发活动,冒出了几十个大小不等的火山锥,像于兹山就是一个典型的火山锥,黄山也是其中的一个。

黄山的南坡呈现圆弧形,便是火山喷发的证明,它就是一个火山口的北半部。火山的喷发有三个剧烈活动的时期,最终形成了一个半径十五公里、总面积大约一千平方公里的复式破火山口,所谓复式就是反复喷发、大火山口套小火山口。邹平城西的王家村,就是喷发中心。站在黄山山顶往南看,从白云山、鹤伴山到摩诃山,这一个圆弧形的延长线就是第一次火山喷发的遗迹。第二次喷发留下的遗迹,是从西部的青龙山延伸到黄家河滩的南部和由家河滩的北部这一带的山脉,包括雪花山、伏虎山、四尖山等。第三次喷发留下的遗迹包括黄山、于兹山、印台山、老人峰、会仙山、东凤凰山等。

距今天大约七千万年的时候,又由于印度板块向西北的俯冲而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受它的影响,产生了周村到肖镇的一个断裂带,把火山口斜切成两半。与此同时,又产生了从齐河到广饶这一个断裂带,把火山口的北半部又切去了一部分。此后这两条断裂带的北面和东北面不断地下沉,并接受了各种沉积物,形成了今天广阔的平原。而在这两条断裂带的西南和南部,地壳不断地隆起,黄山就处在这个隆起带上,从而形成了今天邹平西南部的群山。

二、黄山的得名。

黄山因为它的山麓、山腰多黄土而得名。这种黄土在我们西董也常常能够看到,有的上下壁立竟达十几米高,通体一色,中间没有什么夹杂物。关于它的由来,过去有关邹平的介绍材料都说是冲积物,不过冲积物应当有明显的分层现象,中间往往夹杂着沙石之类的东西,但是我们黄山的那些特别厚的黄土就没有这种分层现象。1983年我县进行了第二次土壤普查,当时我任土壤普查技术指导组的成员之一。在和省里的专家探讨这种黄土的来历时,他们认为应当属于第四纪黄土,是由大风从西北的黄土高原刮过来的。沙尘暴现象不但现在有,在古代很早就有。沙尘暴过后,便在地表留下了一层一层的沙尘。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因风积物而形成的厚厚的黄土层,也就没有什么奇怪的了。

 

三、黄山的别名

黄山还有好几个别名。从东面看,它好像一只卧虎蜷伏,因而也叫伏虎山或者卧虎山。从西面远处看像一只乌龟,从南面看又像一只双峰骆驼,从北面看像个琵琶(也是一种动物),因此也有人把黄山叫做四像山。不过,现在知道黄山别名的人已经不多了,都直呼为黄山。

 

解说2:火山喷发,岩浆横流,大地呈现出新的面貌。剧烈的地质运动之后,黄山来到了世间。但是,在它诞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黄山跟周围长白、青龙等山一样,籍籍无名。那么,黄山是从何时开始闻名于世的?又有哪些先天因素在黄山成名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黄山的显赫声名和独特历史地位是怎样得来的?众多谜底尽在《邹平史话》之诗情画意说黄山 原农业局副局长石正太教授正在讲述。

 

四、黄山的出名

邹平的黄山虽不高大,名气却不小。它出名的原因我给它总结了6点。

(一)以形胜驰名。

“形胜”这个词,是说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地势等和其它地方相比,表现出的优越性。中国明代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曾经来过我们的黄山。他在《寄清园》一诗中写道:“泰岱遥瞻势独雄,黄山削就亦神工” 。清初与王渔洋齐名的著名诗人、顺治朝的进士、当时任山东学宪的施润章在《望长白山》一诗里说:“副岳从来夸形胜”。黄山虽然不够雄伟,但是它却照样形胜,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它与城为伴,互相彰显。邹平自西汉立县,现在的孙镇、九户镇的古王台、韩店的旧口,都曾为县城的驻地,但是那时黄山并不出名,只是在现在的邹平老城建成之后的百余年,也就是元朝才开始出名。黄山作为距离县城近在咫尺的山头,自然而然地就变成了一处胜地,受到历代官民的眷顾与青睐,并且随着黄山上人文景点的增加而声名日噪。如果没有县城建立在它的山脚之下,恐怕黄山会一直冷落下去。而黄山的日渐出名又反过来提高了邹平县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时至今日,黄山由于县城的扩建,已经成了县城的中心,并且由于黄山本身的建设,使它成了县城及附近村庄居民游玩、休憩、娱乐、锻炼身体的首选之地,一天到晚游人如织。在整个济青高速公路沿线,高速路从城市中间穿过的城市只有我们邹平一个,而在济青高速公路沿线,县城围山而建的城市也只有我们邹平县一个,因而黄山的形胜就更加引人注目。

第二是它地处要道,声名远播。古时候,黄山处在从济南到东部各州府县的交通要道,也叫官道,城西有个小村叫接官亭,城东有礼参店,这些具有浓厚的官场色彩的名字,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个官道的重要性。正因为如此,黄山这座在平原上兀立突起、紧靠县城和官道的小山,便能格外地引起过往官员和行人的注意。张实居有一首《长白竹枝词》,这样说道:“青山绿水绕孤城,山是长白水小清。驿路东西五十里,行人日傍山水行。”这里的青山,指的是包括黄山在内的整个长白山系,绿水就是黛溪河。行人走到邹平县城吃饭休息歇脚,往东南一看近在咫尺的黄山,便会很自然地问问这是什么山,有什么名胜,进而到黄山上去登临观赏,这是人之常情。

第三个表现是坐势如椅,气度非凡。站在黄山上一看,它整个形势就像一座大圈椅。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南方来的风水先生,他看过黄山之后对众人说,你们邹平的县城如果能建在黄山的南面就好了,这样,县太爷便能够象征性地坐在了这一座天造地设的圈椅之上,不但县太爷的位置能够坐得牢稳步步高升,而且整个邹平县也能够风调雨顺,兴旺发达。古人是十分迷信风水先生的,他们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形胜之地。去过清东陵的人可能会发现,黄山的地形地势与清东陵有些相似之处,黄山南面的平原由群山环绕拱卫,只有东面是一马平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紫气东来”,确实是个风水宝地。

第四,是军事要地凭高控远。因为黄山平地突起,是一个难得的制高点,据此可以凭高控远,使周围的民居、村庄、道路、水系尽收眼底,所以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38年,我们的抗日军民曾经在黄山驻守,遭到日军的轰炸,战争十分地惨烈。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部队也曾经在黄山驻守,修挖工事。解放以后,从1964年到现在,在黄山的山麓驻守过好几个团级的野战部队,他们还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或者是从事国防施工,在黄山及其周边的山上开挖了大批国防坑道。现在黄山的四面都有国防坑道,70年代我曾经怀着好奇心和几个人结伙钻进过黄山的坑道。上世纪的90年代,在黄山北坡的坑道里面,还曾经开发过特色旅游和特色饭店,以招徕游人,现在还有不少的游山者在坑道里面钻进钻出。

 

解说3:四大先天优势为黄山赢得了广泛的影响力,但是这种影响力仍然局限在邹平周边有限的区域内。黄山与真正的名山之间还有很大的差距。怎样才能缩小这些差距?怎样才能在黄山秀美的风光之外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

了解黄山历史,关注邹平风物,原农业局副局长石正太教授为您深情讲述黄山的悠久历史和迷人传说。诗情画意说黄山,《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二)以诗文传名。

在历史上往往人们都是通过著名文人的诗文先知道某一个名胜,然后才慕名而去的。例如我们读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从而才知道鹳雀楼和岳阳楼这些名胜。黄山也未尝不是如此,它借助历代著名文人的诗文作品得以名扬天下,其中起最重要作用的有两人:一位是桓台新城的王士祯,他曾经当过康熙朝的刑部尚书,相当于今天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他的诗词和文章写得都很好,是清朝初年的诗坛领袖。他曾经多次到过邹平,写下了大量歌颂邹平风物尤其是歌颂黄山的诗文作品。以他自已的地位和在文坛的影响为黄山传名,作用是相当大的。第二个就是邹平西关人张实居,他是王渔洋的内兄。张实居写了二千多首诗,主要是描述邹平的风物。王渔洋从他的诗词里面,精选了五百多首编了一本诗集,叫做《萧亭诗选》(萧亭是张实居的字),并且为他作注作序,当时的桓台县令孙元衡捐出自己的俸禄,把它刊行于世。后来山东的巡抚又把这本诗集推荐到清廷的大内,入编了《四库全书》,使得它的流传更加广泛,使得黄山的名声更加远播。2003年我们邹平的郭连贻先生和王忠修老师,两个人又编辑出版了一本《萧亭诗选》,录选了张实居的诗作351首。我拜读并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其中直接描述黄山风物的就有16首之多。

(三)以景点扬名

黄山从元朝的时候开始出名,这与黄山上人文景点的建设是密不可分的。

首先是观景亭的建设。元朝的时候,有一个安处士,处士就是没有做官的知识分子,这个人叫安宅,字仁甫,他就是今天安家庄的安氏的先人。他在黄山的西北角,建了两个亭子,一个叫遐景亭,一个叫翠微亭,亭的名字是由大内翰林杨损斋所起,亭子的匾额是由集贤院学士刘仲淹所题写。这两个亭子并非是砖石结构,而是茅亭,有安宅自己的诗为证,他自己说“此地结茅亭”。文人雅士到这里,聚会亭下,吟诗作赋,睹物思人,感慨系之。张实居有一首《山中述事》记述这个事,诗是这样说的:“一代奇人安处士,高风落落满黄山,翠微亭子今何在,衰草寒林晚照间。

 

解说4:文人墨客的诗词赋予了黄山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突出的艺术气息,从此,黄山拥有了灵魂。苍松翠柏之间透着灵秀,亭台楼阁之中写着文雅。黄山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它是靠什么紧紧牵住了人们的心,进而成为邹平人心中不朽胜地的呢?诗情画意说黄山,《邹平史话》正在讲述。

 

古时黄山景点的建设,第二方面是关于本地神话故事的。

唐朝人刘禹锡在《陋室铭》中有句名言,叫做“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黄山特有的神话故事,一个是关于白兔仙公的故事,另一个是关于药王庙的故事。白兔仙公,传说是彭祖的弟子,彭祖是历史上传说的高寿者,一生活了八百岁,经历了尧舜禹三个朝代,他的弟子白兔仙公就隐居在我们的长白山里边。到了明朝的万历年间,白兔仙人又被当时的工部尚书张延登(张实居的祖父)给移植到了黄山上,他自己写了《兔柴记》这篇文章,专门记载了这个事。《兔柴记》中说:“万历戊戌春,余偕友人,郊行于此,有兔骇,草中倏而上。迹之,正当坪中。余曰,此吉地也”,从此,他就在黄山上,修了一个兔柴,还修了一个超然洞,洞中塑白兔公的铜像,在上边还有半偈山房、西佳楼、柿泉、坎泉、佛脚石景点,从而使黄山更为游者所倾慕,明代著名的书法家董其昌游览黄山的时候,曾经手书《兔柴记》;王士祯也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做《兔柴诗》。

黄山药王庙的故事,是这样的:传说当时长白山里头,有一个人,患了结石症,久治不愈,后来,他就到了黄山上的泰山奶奶行宫,也就是碧霞元君祠。碧霞元君祠的前院西南角,有一个十平方米大小的小石潭,常年有水,这个人就向泰山奶奶祈祷,并且喝了这个石潭里面的水,他的病不久便好了,从此他认为这是神水,便在这个小石潭旁边建了一座庙,叫做药王庙,经常地来奉祀,周围的人也群起而效之。从而使得药王庙声闻遐迩,名声日噪。

黄山上景点建设的第三个方面是它的庙宇群。庙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组,就是西山一组,东山一组。在西山上,最显赫的庙宇,就是泰山奶奶庙,也叫碧霞元君祠。邹平人传说,泰山奶奶的娘家就是邹平的段桥村,那么在黄山上给她建行宫就是理所当然的事了。这个碧霞元君祠大体位置就在现在的电视发射塔附近,院子有前后三进,大门朝南,掩映于苍松翠柏和岩石之间。到解放的前夕,在西山的北坡,还有一个清净庵,就是在现在的连心亭附近,那个地方叫软枣峪。这个清净庵有前后两进,大门朝北,门口有两棵两人合抱不拢的古槐,蔚为繁茂。黄山东山头的庙宇建设,最大的就是玉皇阁,它建在黄山东山的北山头,清朝康熙三十年由道士柴元贞所建,是一个砖石结构的二层转楼。和它相配套的是在山的北坡建了一个王灵官小庙。为什么说是配套呢?因为王灵官的官职就相当于玉皇大帝的警卫团的团长。在黄山的南山头建有一个戏台,戏台的东面十来米的地方,有一个刘猛将军(蚂蚱神)庙,坐东朝西,每年的正月二十八,都要唱一台大戏,以祈求蚂蚱神保护邹平这一方土地,不要让蝗灾降临邹平。在黄山小南山的南部,还建有一个很小的观音菩萨庙,只有一个尼姑在那儿住持。

正因为黄山有如此之多的人文景点和传奇故事,才使它充满了诗情画意和传奇色彩。

 

  诗情画意说黄山(下)

 

    导视:一座海拔只有168米的小山,缘何能够成为邹平的知名景点?一个追求便利的现代城市,为何要放弃广阔的平原,选择依山而建?黄山无言,它曾经经历过什么样的过去?它又将拥有什么样的未来?

了解黄山历史,关注邹平风物,一位已在邹平生活了45年之久的花甲老人、原农业局副局长、农业研究员石正太教授为您深情讲述黄山的悠久历史和迷人传说。“诗情画意说黄山”,《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四)以庙会著名

黄山庙会在1937年七·七事变之前在全国是相当出名的。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一到初八,邹平本地、周围的县以及邻省的县,大批的朝山赶会者都云集邹平,最多的时候,每天有三到四万人,以初六和初八这两天人数最多,因为这两天是邹平的大集日。在这个时候,主要进行两项内容:一个是物资交流,一个是朝山进香。在物资交流里面,最繁盛的就是中药材市场,不但有邹平及周边省县的大批药商,而且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的药商也不远千里跋山涉水纷至沓来,进行药材交易。一些说书唱戏的、玩杂耍的、拉洋片的、算命的、看相的等等,也都赶来凑热闹。山上求神拜佛的、进香还愿的、拴娃娃的、赛社火的像狮子、高跷、旱船、龙灯、锣鼓、秧歌,更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张实居有一首《长白竹枝词》,就专门描述黄山上赛社火的情形,是这样的:

黄山钟鼓半天闻,

岭上香烟结彩云。

翠盖珠幡争赛社,

虎头岩畔礼元君

说到这儿,关于黄山庙会中药材市场兴起的原因,我认为需要和大家进行探讨。现在我国长江以北有三大中药材市场:一个是安徽的亳州,这是神医华佗的故乡;第二个是河南的南阳,这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第三个是河北的安国,传说是名医扁鹊的故乡。《史记》上说,扁鹊是河北的任丘人,并不是安国人,但两地相距很近。以上的这三个中药材市场都与古代的名医有关,因名医而兴药市。反过来看看我们邹平,在历史上既没有影响巨大的名医,也不是中药材的盛产地,那么为什么偏偏在邹平兴起了药市呢?我想很可能与黄山上关于白兔仙公和药王庙的故事有直接的关系。因为古人是十分迷信“天人感应”的,关于白兔公,除了邹平黄山上供奉的以外,还有一个关于嫦娥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时候,怀中还抱有一只白兔,这个白兔的职务,在月宫里面就是专门负责捣药,不明就里的人们很可能把邹平的白兔公和月宫里面的白兔混为一谈。不管是黄山的药市兴起在前,还是白兔公的传说在前,反正二者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微妙的关系。现在我们看,山上有药王庙,山下有白兔庵,药王庙也好,白兔庵也好,都和“药”这个字有着某种微妙的联系,那么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代人借此而在黄山兴起药市,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解说2: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亲见黄山庙会的盛况。除了古老的传说和泛黄的资料,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在残酷的时间面前,人类只能触摸到黄山的一瞬间,而能永久陪伴黄山的,只有悠悠黛溪。黄山黛溪,这样对仗的名字只是个巧合吗?两者相映,构成了怎样完美的景色?

原农业局副局长石正太教授为您讲述黄山与黛溪的情缘。诗情画意说黄山,《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五)与黛溪齐名

黄山与黛溪在我们邹平人的心目中,是一对夫妻景点,山为夫,呈现阳刚之气;溪为妻,呈现阴柔之美。邹平县城的地名也充分体现了地理特点。行政区划东面有黄山办,西面有黛溪办;邹平老城的街道,东西的叫黄山几路,南北的叫黛溪几路;东面有黄山中学,西面有黛溪中学。1983年,在老一中的南面建了黛溪商场,后来在老汽车八队的南面又建了黄山商场。90年代初,在黄山的西坡建了一个当时全县最高级的宾馆,叫做黛溪山庄,干脆把黄山和黛溪两者合二为一,取名为黛溪山庄,来表示黄山与黛溪的不离不弃、相依相偎。黛溪古名叫做沙河,还有一个名叫做蒙水。因为它发源于摩诃山下的黛泉,所以在1819年,也就是清朝嘉庆二十四年,被当时的邹平县令李文耕改名为黛溪。作为进士出身的李文耕在起黛溪这个名字的时候,我认为他很可能考虑到黄山与黛溪这两个名字的对仗问题,以“山”对“溪”,以黄色对青黑色.因为这个“黛”就指的青黑色。这个名字的本身就充满了诗情画意。黛溪现在只是一条季节河,也叫做时令河,就是有时候干,有时候有水。但是,在1958年之前,它却是涓涓流水常年不断,1964年到1966年又曾经恢复了常年流淌,因为1964年是邹平的大涝年,那一年全县的降雨量达到了1053.1毫米,我县常年的平均降雨量是633.5毫米,所以这一年的降雨能够保证它三年不断流。“黛溪春涨”这个景在历史上曾经被列为山东的二十四景之一,现在邹平县知道这个历史的人不多,所以我们也一直没有把“黛溪春涨”叫响。它的景色除了前面描述的,更重要的是历代的文人们用生花妙笔为其增色添彩。起最重要作用的一个是王渔洋,一位是张实居,因为他们两个人描述黛溪的诗文特别多。例如“二月徐歌土洞前,红香十里杏花天”;“小径穿深树,临崖四五家。泉声半天落,满涧溅桃花”。我想在山东二十四景评选中,这些文人的诗词,无疑给“黛溪春涨”增添了重重的砝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六)以新貌振名

面对黄山这一历史名山,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仍然拨出了专款对黄山进行整修,并且广泛地发动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为黄山的旧貌换新颜共襄共赞,从而使黄山愈益漂亮。

首先是进行植树造林,绿化黄山。现在黄山上,我们所见到的那些高大挺拔的柏树,绝大部分都是1958年以前 县领导带领全县的(尤其是县直的)广大干部、职工、机关、学校、团体、 工商企业,利用义务劳动栽植的,树苗由县财政出资购买。我是1963年来到邹平的,来了之后,每年的春天和秋后,都要参加义务植树或者是上山割草防火等等的义务劳动。在1958年之后又陆陆续续地补栽了一些侧柏、刺槐、桧柏、火炬树、杨树。2001年到2002年,随着黄山广场的建设,在黄山的南坡,又种植了大量的黑松、雪松、杨树,这些是采取工程造林的办法栽种的。在广场的硬化面的间隙,还种植了大量的草坪以及玉兰、银杏、大叶女贞等风景树,使原来光秃秃的黄山南坡现在变成了四季常青,

黄山新建设的第二点,是增设人文景点。

1971年到1976年,在黄山的北坡,建了烈士陵园,主要建筑有烈士纪念碑、烈士纪念堂、忆英亭、怀烈亭、陵园大门等等,并且广植树木,陵园中安葬有138位革命烈士。如今烈士陵园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的场所,每年的清明,都有大量的学生、军人、机关干部,前去祭扫。学校的入团、入队仪式,也常在这里举行。在平时,每天早晨在陵园里面跑步的、打拳的、练剑的、做体操的,三三两两,表现出一种十分恬适、散淡、悠闲的韵味。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在陵园西侧的院墙外面,有这么十几米长的地方,聚集了一些看相的、算命的、测字的、打卦的,这种现象和我们提倡先进文化的氛围很不和谐,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诟病。而在陵园上方往西大约有百十米一段路上,则聚集有一些商贩,有卖小食品的、也有骑马照相的、打气球的、套圈儿的游艺活动,给游山者增添了很多情趣。1990年以后,在陵园的上方还曾经一度兴起了丛林野战这一种游戏活动,参加者大部分都是年轻人,他们身披迷彩服,手里拿着能够喷射不同颜色液体的仿真枪械。游戏的时候,躲在丛林里面、躲在木屋里面,互相寻觅,互相射击,最后以挂彩少者为胜。但是这个游戏坚持的时间不长,不到一年的时间便销声匿迹了。

黄山建设的第三步,就是进行规划,有序建设。

1981年,县政府下发了《黄山林木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把黄山确定为游览区,禁止采石、伐木,从此黄山的绿化、美化与公园的建设纳入了正轨,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82到1987年五年的时间,在驻邹部队的帮助下,修通了黄山的环山公路,是水泥路面。1985年在黄山的北坡修建了425阶登山的石阶,1986年,在登上石阶上半部的西侧,建成了一座仙遐亭,这是由孙镇怀家村农民企业家怀京宝捐资修建的。同年的十月,在黄山西山的西北角,又建立了一个步云亭,这是由魏桥镇的小田村捐资修建的。1989年,在西山北坡软枣峪的西侧,建起了一座连心亭。这个连心亭是日本著名的人工肾专家惠京子为了他父亲惠葆祯先生叶落归根、回葬故土而输资建立的。惠葆祯先生是明集镇惠辛村人氏,青年时代打工去日本,逝世以后回葬故土,就葬在连心亭的南边。连心亭的亭名是由中国的末代皇帝溥仪之弟溥杰所题写的,他当时是全国政协常委。惠葆祯先生生前曾经担任过日本新潟县华侨商会的会长,日本的县相当于中国的省。在连心亭的西部建有西屋三四间,由惠辛村惠葆祯先生的本家夫妇两个人住在这儿,为惠先生守墓。连心亭下立有一石碑,比较详细记载了惠葆祯先生的生平。1989年10月,在黄山东山的南坡、环山路以上又建起了梁漱溟先生之墓。梁漱溟先生原籍是广西桂林,出生在北京,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始人之一,长期担任全国政协的常委,1931年到1937年他曾经在我们邹平从事乡村建设运动。当时叫做“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梁先生对邹平的感情很深,视邹平如桑梓,所以死后就把骨灰安葬于邹平的黄山作为永久的纪念。墓碑由当时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先生题写。梁公墓的北墙上,镌刻有梁漱溟先生生平述略。墓的两侧和道旁,还树立有原来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贾亦斌、程思远以及政协的常委、委员陶天白、吴祖光、启功、沈醉、张岱年、任继愈、冯友兰、袁晓園十位名人题词的碑碣。2004年,梁漱溟墓被滨州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我县包括县城在内的九个乡镇和孙镇的冯家村被确定为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的试点,每年都有大批的外国学者来邹平进行调短期或者是长期的蹲点式调查,其中就有不少学者是专门研究梁漱溟的乡村建设运动的,他们免不了到梁漱溟墓进行瞻仰凭吊,因此也使得黄它的名字走向了世界。

 

解说3:如今,黄山已经成为邹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休闲、娱乐、健身、约会,黄山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公益性角色。可以想象,黄山的未来会更加美好。今后,究竟有什么样的建设规划呢?黄山的未来是什么样的?敬请关注《邹平史话》本期节目《诗情画意说黄山》,原农业局副局长石正太教授为您讲述。

 

 

1994年的6月,在黄山北大门进门的西侧建起了一座儿童乐园,园名由南开大学的教授、范仲淹先生的后人、号称中国当代诗书画三绝的范曾先生所题写。2001年,在黄山的东山脚下,又建起了翠屏公园。黄山开发建设的最大手笔当属于黄山广场的建设。2001年我县制定了《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将邹平县城建设为鲁中的中等城市和“山水环抱湖连园”的山水园林城市、优秀旅游城市。黄山作为传播邹平形象的最佳展示地,其建设速度明显地加快。黄山广场是由上海同济大学设计的,2001到2002年两年的时间建成,到现在总投资已经达到了2000多万元。广场依山而建,步步登高,坐北朝南,气势非常雄伟,在山东甚至在全国县级广场里面可以说是上乘之作。广场上除了前面我们提到的绿化工程之外,还建有音乐喷泉、花坛、草坪、鱼池、鸽房、管护房、警务室等等,并且配备有非常漂亮的照明设施。平日它是人们休憩、娱乐、锻炼约会的好去处,节假日和双休日更是车流如潮,人流如织。淄博的周村、桓台、高青、西面的章丘,也有不少人开车携家带口、呼朋唤友前来游赏。这个时候,广场鸽不断地穿飞于行人间,儿童们在广场上互相游戏打闹,风筝在高空翱翔飘舞,照相机不断地咔嚓作响,可以说是一派祥和的景象。入夜,广场上华灯齐放,音乐喷泉也开始喷涌,人们伴随着音乐,或者是轻声地伴唱,或者是翩翩起舞,别是一番动人的景象。2006年,在黄山北大门的东侧又建了一座旱冰场。

黄山建设的另一个力作便是与黄山广场相呼应的黛湖扩容。黛湖,原名叫做三八水库,建成于1958年。当时它占地335亩,库容是105万立方米。1970年以后,三八水库经常干涸,为此县里采取措施,在青龙山的哑妇口建设提水上山回灌三八水库工程。以后又经过两次扩容,最后一次是2007年夏天完工的,由西王集团斥资7000万。扩容后的黛湖总面积达到了600亩,总库容达到了600万立方米。不但扩容,还对湖岸进行了整修,绿化美化,现在湖的东岸全部用条石垒砌,栽植了很多花草树木。新建的黛湖东岸还和早已建成的邹平县老年活动中心、范公像广场、儿童游乐设施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县城最主要的南北交通干道黛溪三路就在黄山的西山脚和黛湖的东岸之间通过,有2路、3路和4路公交车在这里通行,交通十分方便。游人们徜徉于山水之间,或者是游山,或者是玩水,或者是垂钓,或者是泛舟,或者是岸边信步,或者是石上小坐,或者是促膝晤谈,或者是约会情人,或者是含饴弄孙,其乐融融,陶然忘机。如今的黛湖已经被我们邹平人亲昵地称为邹平的西湖。由于它与黄山山水相依密不可分,在相互的映衬中更加相互增色,争奇斗艳,容光焕发。

现在随着新城建设的加快和老城改造步伐的提速,随着我县“学赶全国三十强,争当全省排头兵”战略目标的逐步实现,随着邹平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逐步提升,黄山这么一座“孤山突兀秀出城”的小山,越来越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骄子和宠儿。因此,爱我黄山、护我黄山、美我黄山、建我黄山,越来越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和心愿。据悉,在我县的东西两座跨高速路高架桥建成之后,紧接着还要建设从黄山广场到县政务大楼中间的跨高速路高架桥,到那个时候县城的老城和新城将更加紧密更加便捷地联系在一起,一个更加美好更加诱人的黄山,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最后,我愿意步张实居《黄山》诗的原韵,和诗一首,作为这一次讲座的结语,也希望与大家共勉:

先忧后乐天下闻,创新超越志凌云。“国十鲁一”功成后,痛饮黄山待诸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