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闻遐迩的邹平山会
建国前,今邹平境内有庙会50余处。庙宇在平原者,称庙会;在山上者,又称山会。庙会期间,除善男信女烧香拜佛外,同时进行商贾贸易和民间艺术活动,从而形成了富有地方传统色彩的庙会文化。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县内庙会有所恢复。
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活动。它的产生、存在和演变都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庙会是汉族民间宗教及岁时风俗,也是我国集市贸易形式之一,其形成与发展和地庙的宗教活动有关,在寺庙的节日或规定的日期举行,多设在庙内及其附近,故名。早期庙会仅是一种隆重的祭祀活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就在保持祭祀活动的同时,逐渐融入集市交易活动。这时的庙会又得名为“庙市”,成为中国市集的一种重要形式。随着人们的需要,又在庙会上增加娱乐性活动。于是过年逛庙会成了人们不可缺少的过年内容。但各地区庙会的具体内容稍有不同,各具特色。
民间的庙会有自己的核心特征,即在经济交往方面是交易,是货物的流通与交换;在社会组织方面是“社”或“会”,把一些信仰、需求相同或相似的人集合在一起;在文化交流方面自娱自乐,是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在意识形成方面是礼神娱神,有一定的教育、教化作用。庙会把寺庙的节日变成了地方性的节日,把宗教的节日变成了世俗的节日。所以,那些独特的地方性求神活动、非宗教性的娱乐休息活动及集市活动才得以自然而然的融入庙会。因此,与其说庙会是宗教活动倒不如说庙会是地方性民众节日活动,更能准确地反映庙会的特点。
庙会文化是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极其复杂、古老而又新鲜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既是宗教的,又是世俗的,充分反映了群众长期积淀形成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势。它世代延续、传承和发展,历久不衰,屡禁不止。
在邹平影响最大的庙会是黄山庙会,俗称“浴佛会”,但实际上黄山庙会是以“药会”闻名遐迩。黄山庙会始自明代,1937年终止,历经500余年。据说农历四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届时要仿照释迦牟尼诞生时的情景给佛像洗浴,于是成了节日,所以也叫“浴佛节”,又称“盂兰会”。旧时黄山主峰虎头岩有碧霞元君庙,俗称“泰山奶奶庙”。东山有玉皇庙,现在遗迹尚存,在梁漱溟墓东侧,且至今不断有人前去烧香还愿。北坡软枣峪有清静姑姑庵,大体位置是现在连心亭一带,以北是王灵观。南坡有刘猛将军庙,俗谓“蚂蚱神庙”。在黄山上形成一个庞大的庙宇群。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开庙门,香客开始进香。庙会期间,南北商贾多汇聚于此交流物资,尤其以全国各地前来交流药材的药商为众,因此形成了远近闻名的黄山药会。四月初八为鼎盛时间,到四月十五日,渐次散去,前后约半月时间。邹平旧城北门外有药王庙,庙会期间香火颇盛。东关村一带搭戏台,邀请外地戏班演出。山路两旁,民间艺人设摊卖艺,有鼓书、杂技、耍猴等。民国期间增加了“拉洋片”,各种画片置人箱内,箱前设孔七八个,孔上装置放大镜片,艺人拉线换动画片,并敲击锣鼓乐器,配以说唱。另外还有木偶戏,俗谓“玩撮傀儡”。各种文艺荟萃,颇为热闹。赶会者,远自湖广、四川、京津及东北三省,近者采自省内邻县,尤以黄河以北滨州、蒲台、惠民、阳信等县为最多。大车小辆,骑驴乘马,纷至沓来。俗谓“四月八日浴佛会,各路香客来赶山”。除黄山庙群外,县城有五大庙:东关天齐庙,西关三官庙,南关龙王庙,北关北极庙,城里城隍庙,皆有小型香火庙会。20世纪30年代后药会逐渐消失。
西董镇东赵村北山头,原有“十大夫庙”,建于清咸丰六年,供奉以孙思邈为首的十位大夫。十大夫医德高尚,妙手回春,为人医病痛,疗疽疮,世人感恩戴德。每年三月十五和六月初二举行庙会。会上虽无戏剧杂耍,但香火很盛。尤以六月初二的庙会,时值瓜、桃上市盛期,烧香赶会的接踵摩肩。送匾的、许愿的、挂袍的、上供的,熙往攘来,络绎不绝,香火池内烟火熊熊,彻日不息,该庙会抗日战争时终断。十大夫庙会与黄山药会,一求医,一售药,相映成趣。
会仙山庙会在邹平也有很大的影响。会仙山为长白山脉会仙山群之主峰,山顶有“八仙台”,传说是八仙赴海时的聚集之地,有仙姑印、果老印、洞宾眺海岩等景观。旧建有金母祠,今遗址尚存。
超壑峪中间有一小山叫神山,海拔220米。神山下面叫“下场”,建有“白云观”,供奉白衣大士;从白云观向上叫“上场”,建有“三清观”,殿内有老子神像。从三清观稍往西就是神山顶。
每逢农历三月初三王母寿诞之日,有香火庙会。远近善男信女纷纷上山进香设供。庙会期间,商贾云集,进行山果和药材贸易。山下搭台唱戏,有各路杂艺为庙会助兴。
传说会仙山庙会期间,还有非常神奇的景象,每年清明时节众神仙都来这里相会,人们可以看到神仙聚会时的仙灯。明代张延登《会仙金灯记》曾有亲历的记载:“一僧忽呼佛曰:‘彼非灯乎!’余暼视,则见一灯色如白鏐,自西向东,去山不二尺许,飘缈行如人导者。已悬空如月,渐如星而没,方共称异。友人噱呼曰:‘西南雾中,红莲花现。’余错愕不及视,叹咤间分见谷口,烂烂如列星,无何山顶放大光明,高千余丈,萤红爝焰,朱烬辉煌,千枝万缕,如缨络,如幢幡,如幕如屏,合而忽迸,非烟非云,烛龙吐照,翳阳复旭,莫得而名状之矣。从人诵佛山谷,响答咫尺,身在蓬瀛,不知奇遇之至是也。”张实居《长白竹枝词·二十》“会仙日有白云腾,云锁山腰是雨征。准备春来寒食后,满天风雨看仙灯”,咏的就是这一传说。张实居还有著名的《会仙山》诗:“峻极中峰此独幽,天低日见白云浮。西来岳色孤烟秀,东望沧波一勺流。金简坛迷虚夜月,赤松迹杳凛高秋。不知山顶何年辟,流水柴门胜概留。”近年庙会恢复,主要由青阳镇东窝陀村主办,在会仙山“上场”“下场”分别建有三清殿、白衣大殿、白云观、财神庙、碧霞行宫、会仙大阁等,建筑稍嫌简陋,庙会规模尚不及从前。
白云山被誉为“泰山副岳”,旧时建有玉皇阁、碧霞元君祠、眼光奶奶庙等,每年三月十五有庙会。明清时期,白云山是邹平、长山、章丘、淄川四县的界山,庙会时远近百姓、道教信徒齐聚白云山,规模宏大。后庙会停办。近年附近村庄投资重建,庙观有所恢复,但规模尚不及从前。
(转载自会仙老友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