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陵文化初探(三)
三、於陵文化的忠义文化和孝文化
说於陵文化的“忠”,首先要说说舍身救主的忠臣逢丑父。《左传》成公二年记载:公元前589年,齐顷公攻打鲁国,卫国军队赶来救援,也被齐军打败。孙桓子和臧宣叔到晋国求援。晋景公派遣郤克、范燮、韩厥、栾叔等统帅八百辆战车救援鲁卫。晋军会合鲁卫两军,最终把齐军引诱到了鞌地(今济南东华山,旧名华不注),在这里进行了著名的“齐晋鞌之战”。结果因为齐顷公骄傲轻敌,被晋军打败。韩厥几乎追上了齐顷公的战车,本为车右(位于驾车人右边的武士)的逢丑父冒充齐顷公,假意让他取水,借机让齐顷公逃走。逢丑父却被晋军活捉。逢丑父被俘后,郤克要杀他,丑父大喊道:“从今以后再没有替他的国君赴难的人了!现在有一个这样的人,还要被杀掉吗?”郤克说:“一个人冒死让他的国君免于祸患,我杀掉他是不吉利的。赦免他,以鼓励侍奉国君的人。”于是没有杀他。因此齐顷公非常感谢逢丑父,就把於陵城封给了他。所以於陵有一段时间又称作逢陵。逢丑父就是这么一位舍身救主的忠臣,他因为忠诚获得了敌人的尊敬,并得到了封赏。
古城文化里边还有个为主死节的忠臣召(shào)忽。於陵城南,鱼子沟东边,过去有一个召忽墓。召忽是春秋时齐国人。少负才名,胸有大志,喜研军国治理之术,但久不得志。齐襄公时,公子纠慕其才华谋略,聘为师傅,终日伴读,讲史不倦。齐国内乱,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小白因有内应夺取王位,就是后来的齐桓公。桓公即位,派人杀了公子纠。当时公子纠身边近臣是召忽和管仲。据说召忽和管仲一起从鲁国那边被押着回来,要送给桓公处置。走到於陵附近,召忽想到自己主子被杀了,没脸再在世上活了,就跳河自杀了。也有说拔剑自刎的,反正是以身殉主了。管仲则来到齐国当了国相。於陵人知道死者是召忽,就把他葬在了城南,这就是后来的召忽墓。召忽为主死节的一身正气,得到了於陵人的尊重。
於陵城旧有三义殿,又称三义庵。三义庵为综合性庙宇,既供奉佛教菩萨,又供奉道教神仙,也有神化的英雄,还有当地的神灵,因而在历史上香火特别繁盛。正殿为“三义殿”,正中供奉刘备、关羽、张飞塑像。三义殿后是“玉皇殿”,供奉玉皇大帝。上世纪初皮徐庙毁坏后,特在玉皇殿右侧设一偏殿,供奉皮徐塑像及牌位。解放初期,三义庵毁于大火。其遗址于2008年辟为公园。三义庵供奉的这些神灵和英雄,集中突出了一个“义”字。
“桃园三结义”的刘、关、张早已是家喻户晓“义”的代名词,在此就不用多说了。这里只说说“义官”皮徐。传说皮徐为於陵县令。於陵城东北淦河(俗称涿河)流经处,有一个自然形成的大水潭。潭中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水怪,凶狠残暴,不管是人还是其他动物,只要一入水就会受到它的猛烈攻击。皮徐接报后,多次组织斩捕水怪,未获成功。为避免百姓再受其伤害,遂持短剑跃入水潭,与水怪展开激烈搏斗。由于水怪身躯庞大,且皮鳞滑而坚硬,根本无法将其制服。最后皮徐乘隙钻入水怪腹中,以短剑斩其内脏,与之同归于尽。为纪念为民除害的皮徐,於陵人在其斩杀水怪的潭边,建起了“感应公庙”,供奉皮徐,故亦称“皮徐庙”。皮徐庙后来损毁,人们就在三义庵继续设殿供奉。
孝文化也是於陵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尊君为忠,尊友为义,尊亲为孝,它们是互相联系的。於陵旧有董永墓祠,是为感天动地的孝子董永而建。清嘉庆《长山县志·卷二·建置·冢墓》载:“孝子董永墓,在城南三十里东师阜。董永墓有四,一在鱼台,一在博兴,一在孝感。其在本县者,墓方十余里,秋晚无霜,此迹之异者。”嘉庆《长山县志·卷九·人物志三·孝友》载:“董永,张家庄人,典身葬父。相传上帝嘉其孝,赐织女为妻。”董永到底是哪里人,自古就是一个说不清的问题。今有为董永名望之争打圆场的人说,董永卖身葬父之后,流落各地,到处都有董永的纪念物也就很正常了。嘉庆《长山县志·孝友》就指出:“孝,百行之首也,孝者必友,今厘为孝友。”人们纪念董永,是为了敦化风俗,突出其一个“孝”字。
於陵孝文化的另一载体是高大姑。於陵城南,凤山东北麓,有一组历史悠久的古建筑庙群,乡人称为红庙。庙里供奉一位女神,人称高大姑,是当地传说中的著名孝女。据碑记所载,该庙明代就已经重修多次,至今香火旺盛。今立有雍正十二年七月二十日、乾隆四十四年六月十二日、嘉庆十八年六月上浣重修庙宇的碑刻。
传说高大姑的父亲不小心溺死海中,她日夜哭喊,感动了上天。上天派一神仙交给她一把勺子,嘱咐她舀干海水以后就会寻到父亲的尸体。高大姑手持勺子,一勺一勺地舀,夜以继日。后来惊动海神,浮其父尸。高大姑收起父亲的尸体,背回家乡安葬,自己也殉父而卒。乡亲们把她葬于其父墓侧。于是高大姑成为四方称颂的孝女。后来乡亲们为了纪念“至亲至孝”的高大姑,在其家乡建庙纪念。每年农历六月初六为红庙庙会。每至庙会,男女香客,络绎不绝,人山人海,盛况巍然。
高大姑是何时何地何人,其父又是何人,历来说法不一。其实古人早就知道这一点,并没有人去深究。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达的是民众心中的一种祈求,并不一定要求它是史实。所以嘉庆十八年碑记说:“凤山之阴有古红庙,跨沟为阁。阁则以关圣帝君为正殿,其东房旧有高姑遗像。高姑,孝女也。里巷传闻有刮海寻父一事,文献无徵,遽难考信。然每逢旱魃为虐,都人士祷于其庙,雨辄滂沱降。盖自作庙以来,声灵濯濯也。”高姑庙“极庙貌之尊严,洁春秋之享祀。用酬宏恩,兼彰孝德。祈谷于斯,报功于斯,振起人心亦于斯。行一物而三善皆备,窃愿后世仁人君子共明此意焉。”高大姑就是这样为人们景仰着。信徒们为她四季更衣,日日香火。庙会时不仅庙堂享祀,人们还抬着高姑鸾驾至其父墓处上坟。千百年来,人们景仰她“孝可感天”的“至亲至孝”,且以此“振起人心”,并一直景仰下去。
(转载自会仙老友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