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陵文化初探(二)
二、《於陵子》和隐士文化
研究《於陵子》十二篇,我们可以看出,陈仲子思想的核心是“廉”,所以自古人们就把陈仲子称为“廉士”;其行为的特征是“隐”,因此不少人把他列在“隐士”之列。
其实,做隐士和有隐士思想,并非陈仲子的发明。史书上记载的尧时洗耳的许由以及不食周粟、避居首阳山的伯夷、叔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隐士。而发展为隐士思想或隐逸思想,一般认为它有两个源头:一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一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说:“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终。”又云:“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牲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是早期道家的隐者形象。
即使以入世为主要行为特征的儒家,也没有像墨家那样奋不顾身,赴汤蹈火,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儒家从孔子开始,就特别讲究“出处有道”。《论语·微子》曰:“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述而》曰:“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论语·公冶长》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的这些思想,《孟子·尽心上》做了最好的概括:“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道家老庄的自然无为与儒家的出处有道相结合,奠定了中国文人隐逸思想的基础。儒家的隐逸理论,成了后世文人在世俗激流之中无所作为和极度困窘之下坚持操守的最终道德依据,也可以作为遭逢变故后全身而退的自我安慰。比如杜甫,年轻时曾经豪迈地说要“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作为中国古代文人,必然受到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深处一直潜藏着“江海志”和“沧州愿”。天宝十三年,杜甫未授官时,郁郁不得志,写过一首《渼陂西南台》,面对渼陂美景,顿生栖身物外之思:“劳生愧严郑,外物慕张邴。世复轻骅骝,吾甘杂蛙黾。知归俗所忌,取适世莫并。身退岂待官,老年苦便静。况资菱芡足,庶结茅茨迥。从此具扁舟,弥年逐清景。”大历五年,已是人生晚年的杜甫漂泊耒阳作《回棹》五言排律。诗中写作者因谋生之故频频作客远游,深愧自己不能安身立命。表示要托迹襄阳,像陈仲子那样隐居灌园,终此一生:“几杖将衰齿,茅茨寄短椽。灌园曾取适,游寺可终焉。遂性同渔父,成名异鲁连。篙师烦尔送,朱夏及寒泉。”
再如范仲淹,从小就以天下为己任,但他也没有一味地蛮干,更不作无谓的牺牲,经常表现出很有弹性的人生智慧和政治谋略。1044年,因为庆历新政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范仲淹遭到很多人的攻击。仁宗听信谗言,并以朋党责之。于是范仲淹避开锋芒,主动请罢参知政事,请求再度出守西北边关。皇帝也顺水推舟,让范仲淹宣抚陕西。其间范仲淹拜访了隐士魏疏,作诗曰:“我亦宠辱流,所幸无愠喜。进者道之行,退者道之止。”
在早年他也多次主动请求外任,表现了同样的人生智慧。因为范仲淹深知官场险恶,他时刻都有挂帆远去的思想准备。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的行止,与他的思想修养和处世观念有着很大的关系。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很容易看得出来,在他的思想深处,既有儒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处之道的影响,也有深深的隐士思想的影子。范仲淹早年被贬知睦州的时候,来到当年严光在富春江隐居垂钓的地方。这时候的范仲淹似乎在严光身上找到了共鸣。他为这个著名的隐士作《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最后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后来,人们经常用这些话赞颂范仲淹。对隐士能有这样的评价,如果不是从内心里仰慕,会有这样发于中怀的赞语吗?
1036年在饶州时,道士程用之为范仲淹画像,范仲淹题诗其上:“无功可上凌烟阁,留取云山静处看。”1043年知越州,那里的翠峰院相传是范蠡的故居,范仲淹题诗曰:“翠峰高与白云闲,吾祖曾居山水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这不明显地要学范蠡功成身退吗?1044年以参知政事宣抚陕西时,范仲淹与张焘同行,常常说到家乡江南的山水,曾作一绝句曰:“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南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这位“进亦忧,退亦忧”的志士,在历尽宦海风波之后,终于在地分胡汉之处,发出了对江南的思慕之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范仲淹虽然身居高位,但又随时准备望阙引退,寄身山水田园。
最能体现范仲淹有隐退思想的,是他的《剔银灯·与欧阳公席上分题》词:“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人世都无百岁。少痴騃、老成尪悴。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调子虽然低了点儿,但颇有些看破红尘的味道。范仲淹与常人一样,是个矛盾的统一体。他既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胸怀,这使他勇于出世,救民水火;同时他也有澹泊从容的一面,这使他在官场的沉浮中能够不计名利,进退自如。
因此,在人生没有更好选择的时候,做隐士是符合“圣人之训”的。《易经》说:“天地闭,贤人隐。”天下既已大乱,高士们只好“遁世无闷”,以便“高尚其事”,独善其身,洁身自好。孔子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道不同不与相谋”,都是这个意思。隐士文化的核心就是不求名利,不求显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处乱世能独善其身。陈仲子做得是极端了一些,因此惹来不少非议,但为了矫枉过正,即使有些警世骇俗,还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历史上有无数文人墨客写诗作文歌咏陈仲子,给予高度评价。陶渊明作《扇上画赞》歌颂陈仲子:“至矣於陵,养其浩然。蔑彼结驷,甘此灌园。”王维作《辋川闲居》,表示要学习陈仲子:“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寂寂於陵子,桔槔方灌园。”吴筠作《高士咏》,赞美仲子夫妻:“皎皎於陵子,己贤妻亦明。安兹道德重,顾彼浮华轻。琴书不为务,禄位不可荣。逃迹终灌园,谁能达世情。”最有趣的还是明代的陈继儒,他作《蓦山溪》词,可能因为自己姓陈,所以直接把自己想象成陈仲子,但比陈仲子潇洒多了:“背山临水,门在松荫里。草屋数间而已。土泥墙,窗户纸。方床曲几,四面拥书史。若问主人谁氏,灌园者陈仲子。/不衫不履,短发垂双耳。邻叟偶来尔汝。九寸鲈,一尺鲤。羹香酒美,醉倒芙蓉底。旁有儿童大笑,唤先生看月起。”
(转载自会仙老友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