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墨王亭
最早见到“墨王亭”这个词,非常偶然。当年因为注释张实居诗,经常翻检王渔洋的诗文选集。张实居是王渔洋的内兄,年龄又差不多,且多有诗文唱和,要理解他们的诗,其作品是可以互相参证的。王渔洋几首写浒山泺(pō)①的诗,就多次提到墨王亭:
王渔洋《浒山铺》诗:“山市依湖岸,烟光画杳冥。竹栏看鸭斗,茅屋带龙腥。一水兼天白,群峰挟雨青。渔舟与沙鸟,来去墨王亭。”
又《浒山竹枝词》之二:“湖中晴日好扬舲,欵乃声中解醉醒。莲唱渔歌晚归去,水禽飞上墨王亭。”
又《浒山道中》诗:“断霭望沉沉,关河岁暮心。苍山连冻浦,雪屋入寒林。凫雁荒陂晚,鸡豚古社深。墨王亭畔路,载酒忆登临。”
原来浒山泺中有个“墨王亭”!何人所建?位置何在?查了很多资料,没有什么结果,于是就放下了,因为当时毕竟是在注释张诗而不是王诗。
后来有机会读到道光版《邹平县志》,在《古迹考》中见到“墨王亭”一条:“墨王亭,新城王象咸构,在浒山泺中。王工草书,故以名,即渔洋《浒山道中》诗所谓‘墨王亭畔路,载酒忆登临’者也。”原来墨王亭是王象咸建造的。
王象咸,号洞庭。明末清初新城(今桓台县)人,乃王渔洋从叔祖。出身国子监生,初官光禄寺署丞。性豪放,嗜酒。工怀素书法。崇祯十四年(1641年),奉诏书写御屏,受崇祯皇帝赏识,升乌撒军民府(今属贵州)通判,虽因时局动荡未能赴任,但因此名振京城,遂有“墨王”之誉。崇祯十五年(1642年)“壬午之难”,清兵血洗新城,王氏一门四十余人罹难,王象咸与家人避兵于邹平,在长白山下建别业,于浒山泺中建“墨王亭”。但什么是“墨王”,为什么叫“墨王亭”呢?一时不得其解。
后检道光《邹平县志》引王渔洋《长白山录》的一段文字,终于知道“墨王”原来是“法书”②:“浒山泺在九龙山西,醴泉寺北,中多芙蕖、菱芡、茭芦、鱼蚌之产,渔舟虎落,交于山麓,周回三十里,盖漯(Tà)③水之委也。泺中有墨王亭,乃从族祖洞庭别业。按:米芾称法书曰‘墨王’。见陆友仁《研北杂志》。”后来又见到王渔洋《居易录》中类似的说法,才终于明白王象咸为什么把他的亭子称为“墨王亭”:“长白山会峰之北浒山泺中有墨王亭,从叔祖洞庭之别业也。米元章之法书曰‘墨王’,米友仁谓非钟王不能当,亭名意取诸此。别业为邹平张氏所有,亭犹在,予少时题句云:‘墨王亭子水中央,四面菰蒲作夏凉’。”
但墨王亭究竟在哪儿,还不知道,只能凭王渔洋的诗猜测,墨王亭一定在浒山泺的中央,具体位置不甚了解。
2010年10月,明集镇孙凡汝先生从《梁邹文化》上看到一篇题为《芽庄湖今昔》的文章,对其中提到的“墨王亭”很感兴趣。因为他要在原浒山泺一带建设高效农业生态园,如果能有一个有分量的人文景观,复其旧制,或在原址重建,将成为很好的旅游景点,大大增加其开发价值。于是他委托张延龙先生找到我,让我给他提供关于墨王亭的详实资料。
回来后先查文字资料。道光《邹平县志》曰:“浒山泺,城西十五里,九龙山西,周回三十余里,诸山涧水汇而为泽,獭水复自万家口注之,鱼鸟宅焉,萑蒲生焉。每夏秋之间,荷香出水,渔棹舣林,南望长白诸峰,涌螺点黛,醴泉古刹,隐现于参差烟树中,俨成粉本。”只说浒山泺,没有提到墨王亭。继续翻检,也没有找到有关墨王亭具体位置的资料。
后来我们找到县旅管委主任王沛发先生,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线索,西窝陀村的王允浩先生近年致力于当地文史研究,或许知道墨王亭的信息。我手头正好有允浩老先生的资料,查了一下,没有涉及墨王亭。打电话咨询,老人猜测:墨王亭会不会在浒台那里?我问,浒台是什么?老人说,浒台也叫浒心台,就在浒山泺中间。接着又咨询县文联主席王奎强先生,因为他是从小在芽庄湖附近长大的。王主席说浒台就在他的家乡道口村南边,至今那里还有地名叫浒台。但墨王亭是否建在浒台上,还是不知道。
查道光县志,仅有一点相关的记载:“浒心台,浒山泺中,一台岿然,虽湖水涨发,台基不没。”有点神乎,可还是没有墨王亭的信息。
这时我想到了当年主编《邹平水利志》的胡瑞亭先生。胡先生是高青县人,早年就在邹平工作,在县水利局退休,对邹平水利史非常熟悉,我与他也早就相识。于是我和孙总(凡汝)到水利局住宅区找到胡老。说明来意,胡老稍加思索,便非常肯定地说:墨王亭在哑妇口西三里,不在浒心台上,因为浒心台还要靠西。但问他依据,他却一时想不起来。胡老擅长书法,我们向他求字,他非常爽快地答应,并当场挥墨,为我们写了三首古人吟咏墨王亭的诗。
墨王亭在哑妇口西三里!虽然还不能肯定,但毕竟有了一点眉目。
回来继续查资料,没有找到关于墨王亭的具体资料,却得到不少描写浒山泺和墨王亭的诗歌。略选几首,与大家一起分享:
高珩《浒山泊》诗:“水铺万顷琉璃地,云衬千层翡翠天。已觉途移存老树,乍疑山出是朝烟。”《过浒山泊》诗:“千寻斜日下,百尺板桥浮。历落龟凫影,苍茫江海流。长滩奔渴马,倦客羡闲鸥。欲买扁舟去,乘风问十洲。”
张实居《长白竹枝词》之十三 :“浒山淼淼尽菰芦,湖上人家似画图。渔唱菱歌三十里,吾乡也自有西湖。”之十四:“西采漯水入湖流,湖入清河汇锦秋。两岸渔村烟水里,芦花枫叶映扁舟。”
张实居《浒山泺》之一 :“春水溶溶没钓台,杨花未落桃花开。闲骑瘦马湖堤上,坐弄潺湲细雨来。”之二:“随意秋波舴艋船,蓬窗夜坐对茶烟。高风我爱玄真子,欲买樵青未有钱。”之三:“漠漠渔村雪压扉,湖波不动钓船稀。畏人水鸟时惊去,直向寒山影里飞。”
张玺《浒泺薰莲》诗:“一围清泺净融波,遥映青山拥髻螺。但有胜情移艇至,可无好句泛觞过。满堤芳草连裙带,尽日香风薰芰荷。渔唱往来相互答,西湖莫问旧笙歌。”
周亮工《再渡浒山泊》诗:“敝东羸马任教忙,野草全枯路倍长。惟有墨王亭畔水,空明与客忆王郎”。
张吟修《浒泺秋泛》诗:“湖光潋滟入新秋,芦荻萧萧倚断洲。凉雨新添烟外水,游人争放柳边舟。风寒鸭嘴苹花老,浪蹴鱼鳞荷芰收。欸乃一声渔唱晚,墨王亭畔几回头。”
那时的浒山泺,湖光潋滟,遥映青山,香风薰荷,渔歌应答,真似一派西湖风光。
这样又过去了好几天。正踌躇彷徨时,手机里传来孙总兴奋的声音:“我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材料,上面有关于墨王亭的具体资料。我马上让司机给你送过去。”
不一会儿,司机就把书送到我手上。我拿过来一看,书名是《西闸史话》。书的第三部分《古迹及遗址》有这样的记载:“杏花河上有座西闸大桥,桥正南八百米偏东有一土台子,西闸人都叫它庵屋台子。据考,它就是传说中的墨王亭遗址。墨王亭为明代新城(今桓台)人王象咸所建。当时,浒山泺终年积水,夏日泺水碧波荡漾,水草墨绿,荷花红艳,鸟浮水面,鱼翔泺底,夕阳斜照,渔歌唱晚;冬日蓼红芦白,一望无垠,雁鸭栖息,鸣声不绝,别有一番情趣。王爱其景,建亭为墅。因王工草书,故取亭名为‘墨王’。”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该书主编为西闸村孙宝南先生,孙总也是西闸村人。费尽周折,转了一个大圈,居然又回到了问题提出的原点。从“墨王亭在哑妇口西三里”,到“西闸大桥正南八百米偏东”,非常吻合,也正好在待开发的生态园中心位置。依其原址,复其旧制,合情合理,也恰逢其时。
据说浒山泺-芽庄湖湿地恢复计划已在设计中,墨王亭相关景观的恢复与建设业已开始筹划。我们期待着泺水淼淼,湖光山色的浒山泺风景再现,我们期待着再看到“水禽飞上墨王亭”的那一天。
注释:
①浒山泺:原湖泊名。明初大洼名,在邹平旧县城西十五里,九节青龙山西,南接黉堂岭,西濒芽庄,北邻杏花河。清顺治间为潴水,遇旱则涸,可以种麦。后漯水流经其中,汪洋千顷。后经多次疏浚,今已退缩至芽庄湖一带。泺,音pō, 同“泊”,即湖泊。《玉篇·水部》:“泺,陂泺也。”《正字通·水部》:“泺,俗作‘泊’。陂泽。山东名泺,幽州名淀。”“泺”与“泊”通,为古今字,如梁山泊也作梁山泺,邹平的“浒山泺”也有写作“浒山泊”的,见本文所选高珩的两首诗。按:“泺”又读Luò,是专名。古水名。《说文解字》:“泺,泺水,齐鲁间水也。从水,乐声。”源出今山东济南市西南,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今济南有济泺路、泺源大街等地名。
②法书:书法术语。指有较高艺术水平的书法作品。古代将书写于缣楮纸帛而有法度的书法作品称“法书”,或称“书”。《书法三昧》:“作字之要,下笔须沉着,虽一点一画之间,皆须三过其笔,方为法书。”北宋王安石有“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诗句。今通称书法作品为法书,含有尊重作者之意。法书不同于书法。法书是对名家墨迹的尊称,包含着书法作品之楷模的意思。
③漯:音Tà,水名,漯河,又叫“獭河”,古称“杨绪沟水”。《水经注》:“杨绪沟水出於陵故城(今临池古城村)西南,西北经土鼓城东,又西北经章丘城东,又北经宁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齐乘》云:“獭水出长白山之王村谷,今章丘城东六里山溪是也。”清顺治四年(1647年),獭水决,从章丘万家口入浒山泺,出环河沟,至柴家桥西,流入小清河。按:漯,又读Luò,城市名,漯河,在河南省中部偏南、京广铁路线上,滨临沙、澧两河。
(转载自会仙老友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