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翱与张居正
石广东
几年前,根据美国名人出版社安排,为出版《廉政大臣李士翱》,笔者与天津电视台高级编辑李式法,同去湖北荆州寻访明朝知府李士翱的政绩史料。来到“张居正故居”,门楼镶有李瑞环题写的烫金楹联“上相太师一德辅三朝,状元榜眼二难登两第”。南门厅正面悬挂着中国明史专家、中国明史学会顾问韦庆远题写的“千古一相”匾额。钟波主任热情地把我们领到办公室,连声说道:“欢迎,欢迎,李士翱大名鼎鼎,是明朝首辅张居正的第一恩师,你们是李士翱的老乡,更是我们的贵客”。他拿出自己刚出版的新作《宰相之杰》相赠,还亲自引领我们参观了张居正纪念馆,并留影纪念。
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荆州府江陵县人,又称张江陵,1525年生于荆州,1582年卒于北京,享年58岁。明朝文臣,内阁首辅,一生经历了嘉靖、隆庆、万历三个朝代。因其辅佐皇帝治理有效, 具有重大历史功绩。
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赞誉之为“宰相之杰”。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断言:“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著名历史学家黎东方这样评价:“以施政的成绩而论,张居正不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汉朝以来少有的,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强可与之相比”。《明史》盛赞张居正为政期间“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明代清官海瑞评价张“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明代国子监博士、著名思想家、史学家、人称一代宗师的李贽(卓吾)称:“江陵( 指张居正)宰相之杰也,故有身死之辱。
作家当年明月称:“在国家陷入深重危急、财政入不敷出、流民四处闹事、政治腐败不堪的情况下,张居正以他深不可测的心计、阴险无比的手段,夺取了最高领导权,并发挥其不世出之奇才,创造性地进行了伟大的政治运动,为明朝迎来了新的生机,无愧于最杰出的政治家称号,堪称国家之栋梁,民族之骄傲。”
张居正是一个传奇人物,少年时代被誉为荆州神童,主政时声威显赫。被称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内阁首辅,明朝最伟大的改革家、政治家。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家产被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子孙,惨不忍睹。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著作有《张太岳集》、《张文忠公全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凡是有关张居正的作品中,都有“李士翱是张居正第一恩师”的详细记载和描写。张居正对于有起名之恩和知遇之恩的李士翱知府,更是念念不忘,感恩戴德。他在《张太岳集》卷三十五《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中说:“前有冒渎:李长白公讳士翱者,昔守荆南,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历中外,咸著嘉声。清德令名,终身无玷。独以后裔式微,人鲜知者,恤典缺焉。今该科有再录之议,倘荷垂恩,特加表荐,不惟李公结效于冥壤,而区区亦得借饱于乞邻矣。”另有居正之子小字有注:李公即初守荆试先父为神童者,后至户部尚书。
李士翱(1488年-1562年)字如翰,号长白。生于山东长山县城北关。嘉靖二年(1523年)中癸未科进士。刑部观政后初授潜山知县、又改婺源知县。后任山西道御史,兼巡两淮盐政;再任荆州知府、承天府知府;湖广右参政,分守湖南道;又升山西按察使、陕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巡抚宁夏;入为大理寺卿、户部右侍郎、户部左侍郎,仓场总督。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开始,连续擢升为工部、刑部、户部尚书,成为当时真正管理国家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后因忤权相严嵩,被落职闲住。明穆宗登基后,恢复原官致仕,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
嘉靖十三年,李士翱由山西道御史转任荆州知府。虽是因得罪严嵩受贬,但仍服从分配勤奋工作。 他一上任,就依照法律清理沙市的税收,得到几十万两的“羡余”。按照旧例,这些银两他完全可以自由支配,然而他一钱不入私囊,全部用来“补充宗室官吏的俸给和修筑公安、监利两县的百里长江大堤,以御水患。”继而,除恶安良,大办学堂,把整个荆州治理得政通人和,一派繁荣景象。老百姓鱼米富足,安居乐业,他们以“贤太守,真父母”等民谣来歌颂李士翱。首辅张居正称:“甚有政绩,至今荆人俎豆之。”
在荆州,还有李士翱“救狐得梦”的传说:李士翱坐着轿子下乡巡视,远远看见两个人抬着一个什么东西走过来,轿子与那二人相遇时,他传令落轿,让那二人抬过来一看,原来是一只黑色的狐狸,四脚朝天缚于担子上,头又弯着朝向官轿,眼里闪出乞求的目光。李士翱当时动了恻隐之情,便问这物从何而来。那二人说:“小人刚刚打围回来,猎得此物,要去市上卖出。”李士翱便问明价银,买了下来,让轿夫放于轿底,继续行路。到了一座山林旁边,就让轿夫给那狐狸解开绳索,放归山林中去。那狐狸深情地望着李士翱,摇摇尾巴钻入了树林。数日之后李士翱忽得一梦,梦见一位胡姓老者向他叩头,千恩万谢,谢他救命之恩,并说恩公十五年后将有大难,只有一个叫张居正的人能够救难,第二天,李士翱半信半疑,便将梦境说与师爷听,那师爷听了,当即建议赶快寻找叫张居正的人。于是,衙役通知各县,各县吩 咐地保,悄悄地寻找张居正。几个月下来,荆州府八县像篦头似地寻访了几遍,竟没有一个叫张居正的,李士翱心中好生纳闷。
据《张太岳集》卷四十七记载:荆州学府开考,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应试。新任荆州知府李士翱在考前晚上曾作一梦:玉帝交给他一方玉印,让他转交给一个眉清目秀的童子,这孩子名叫张居正。李士翱醒来后,认为这无非是玉帝让自己在本次考试里留心选拔人才的意思。或许这是玉帝所托,或是自个殚精竭虑为国家筛选贤才引起的连锁反映。直到遇上张白圭与他对对联并为之改名,李士翱的南柯一梦才得以解谜,这个精彩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
嘉靖十五年(1536年),荆州府举行童子生考试,考场设在城南的文庙里,这里是荆州的最高学府。院里院外古木参天,石路光滑可鉴。考生们一个个身着长袍,头缠红头绳,提着竹篮,三五成群的走向文庙。忽然三声锣响,衙役长喝开道,大家回头看时,却是知府大人的官轿来了,考生们慌忙避向路边,停足伫望。且见有一个十来岁的小孩,神色自若,跟在几位白胡子老童生后面,不慌不忙继续前行。李士翱在轿中觉得惊奇,这孩子好像在哪里见过,仿佛有点眼熟,便喝令落轿。他走出轿子喊住了那个小孩说:
“你也是来考试的?”
“回禀大人,是的!”
“你念了几年书了?”
“七年了。”
“我出个对子你对的上么?”
“大人,请出上联。”
这地方离文庙大门口不远,文庙大门口左右各有一株古槐,李士翱随口说道:“大文庙,两棵树,顶天立地”;那小孩举举手中的竹篮,随口而答:“小学生,一支笔,治国安邦。”这幅对联既工仗工整,器量宏大,又不是小孩子的天真雅气,当时便博得围观者的一片喝彩声。李士翱扫了周围众人一眼,大家顿时安静下来,不敢吱声,再低头一看,张白圭仍然神态安详,平静如常,故意沉声喝道:
“小娃娃妄言治国安邦,好大口气!须知天下事难为,你凭什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张白圭并不畏葸,有板有眼地说:“一等人,治家报国,两件事,读书耕田。”李士翱见他风姿奇瑰,气度不凡,心中暗暗称奇便说:“小童生出言不凡,且在考场上大展身手吧。”说着便走进文庙,心中还在琢磨,我在哪里见过这个孩子呢?觉得似乎有些眼熟。原来这孩子姓张,名白圭,荆州府沙市张家庄人,今年十二岁,家中小康。他出生的前一夜,祖父梦见一轮明月照得地上如同白昼。忽然,那月光缓慢落下,不偏不斜,正好落在他家的水瓮中,照得满瓮发亮,随后月亮变成了一只大龟浮了上来。因此,下孩子后就取名白圭。小白圭两岁的时候,就显示出聪明绝顶。一天,叔叔把他抱在膝上玩,一边读《孟子》,指着书上读“王日……”过来几天,叔叔又在读书,小白圭蹒跚着走过来,伸出小手翻书,找到了“王日”二字,指着书呀呀地读出“王日”,叔叔十分惊奇。后来他五岁入学读书,十岁通六经大义,在当地早有神童的声名。
这次考试后,李士翱把考官们选出的前十名考卷读一遍,尤其是第一名,他觉得虽是字有些稚气,却析义论理,鞭辟入里,条理清晰,文气贯通,于是他就让人查出卷号,把那考生叫来,不想来到时一看,竟然是那天门口对对联的那个小孩,他细细端详这孩子,眉清目秀,额广鼻隆,小小年纪却气宇轩昂,透出一股英气。他猛然想起,这不就是那天在梦中玉帝指示的那个孩子吗?当时就问家乡何处,姓字 名谁,家中状况,小白圭不卑不亢,一一回答。
惊奇之下,李士翱反复看着张白圭的卷子,越看越爱不释手,连声赞叹:“国器,实在是国器啊!”
于是,李士翱约见了十二岁的张白圭和他父亲张文明,一番深切交谈之后,李士翱更加确信了自己的判断:眼前这个仪容非凡的小孩子,有着超越凡人的才华和潜力,假以时日,必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再三思索之后,李士翱对这位神童少年说:“你的前途不可限量。不过,今后不要用“张白圭”这个名了,不太妥。一个人的出名,靠的是个人才识的卓越超群,处事的秉公居正。你年少才高,前程远大,不如趁这次进学之机,更名叫张居正吧。并嘱咐他,千万不要为名所累,只要勤奋读书,留意民生疾苦,一生一世秉公居正,不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李士翱谆谆告诫少年张白圭的这一席话,说得情意深重,令在座的人无不动容。张文明听了,连忙下座拉起儿子作揖道谢,谢知府大人的更名之恩。从此,张居正伴随着李士翱给他取的这个名字威震天下,并在以后的 数百年间光耀青史。
我们看到:在张居正故居的《太岳堂》(张居正生平事迹展览室),第一幅展板就是“荆州神童”---李士翱为少年张居正面试并改名的图文介绍。
当第一伯乐李士翱为张居正改名后,就把这位天才少年推荐给湖广学政田顼(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李士翱心怀发现栋梁之才的激动,言辞之间,自然把张居正一通夸奖。田顼把张居正叫来,当面布置了一道面试题目,让他写一篇《南郡奇童赋》。
于是,张居正对这题目略微思索片刻,随即下笔,龙飞凤舞,一挥而就。这篇赋文写出后让李士翱和田顼都拍案叫绝。李士翱和田顼,都是张居正的入门老师,正是他们的识才、爱才,把张居正带上了一 条大展宏图,报效国家的光辉道路。正是由于李士翱和田顼的赏识赞誉,更让他成为在整个湖广地区尽人皆知的人物。从此,张居正这个名字,就伴随着一位伟人在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步步高升,由秀才、举人,而至进士、翰林、大学士,隆庆年间与高拱并为宰辅,万历初年任首辅,推行新政,施行“一条鞭法”,终成一代名相,写下了一段辉煌的篇章。
《张太岳集》卷四十七载:新任荆州知府李士翱也非泛泛之辈。此人在嘉靖九年(1530年)时任两淮巡盐御史,曾上《盐法疏》,力陈盐民的疾苦。嘉靖十五年调任荆州知府(正四品)。湖广督学田顼来荆州巡视。李士翱并对他说:“荆州府出一神童,能即席赋诗。”田大为惊讶,想一见这位神童。于是召见张居正,并出题《南郡神童赋》。居正“提笔就,无所点窜”。李田二人认为张居正的文采超过汉朝的贾谊、唐朝的李沁,毫不犹豫把张居正列为高等。
李士翱离开荆州后,嘉靖二十八年十二月升任工部尚书。嘉靖二十九年刑部尚书,七月改为户部尚书,八月与权相严嵩不和而被罢免官职。(《明史》卷一百一十二,表十三,七卿年表二)
数年后,李士翱从湖北调任到了山西,后来又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宁夏巡抚,负贵保卫西北边境,因为战功卓著,又升任大理寺卿,历任户部侍郎、仓场总督,升至工部尚书、刑部尚书,到了嘉靖 二十九年秋天,改任户部尚书。这时,张居正己经二十六岁,三年前中了进士,入翰林院担任编修,经常参与起草诏书、制诰之类的要事,深得内阁大臣的器 重。
就在李士翱改任户部尚书的这一年,发生了历史上有名的“庚戌之变”。蒙古族首领俺答汗因为“贡市”不遂发动战争,率兵攻打大同,明朝将领张达、林椿战死,宣化府总兵仇鸾是权奸严嵩的干儿子,他不敢对敌作战,拿出重金贿赂俺答,让敌人不攻大同转而进攻其他边塞。八月十四日,俺答率兵东进古北口,进入怀柔、顺义杀掠,明军一触即溃,蒙古兵逼近京城。严嵩下令坚壁不出,任凭蒙古兵在城外掳掠,德胜门、安定门外的民居被烧毁了,昌平县境内的皇陵被毁掠了,万历皇帝从外地调来的援军都远远观望,怯不敢战。蒙古军在掳掠大批妇女、粮食后,击溃仇鸾的部队撤退了。仇鸾却沿途杀了七八十个老百姓,谎说是俺答士兵首级,骗取了皇帝的奖赏。
这一件事使嘉靖皇帝大为震怒,下令追究责任。这时候首辅严嵩却诿过于人,推说作战失利是兵部尚书丁汝夔失职,粮秣供应不上是户部尚书李士翱的责任,建议皇帝对二人处以重刑。在参劾李士翱的奏折中,有“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话。朝野上下都看得很清楚,这是严嵩要嫁祸于人,拿丁李二人当替罪羊。有一天,张居正当值,在书房中看到严嵩送上的奏折,愤愤不平,深感情况危急,便灵机一动,写了:“战地在北京,兵马未动,粮草何处行?”的小纸条,巧妙地贴在了奏折的底面。升堂时,嘉靖在严嵩的奏折上看到:“北京一战,李士翱无动于衷,没有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一段,怒火又燃,把奏折狠狠一摔,却意外发现了那张小纸条。信奉道教的皇帝大惊失色,仰头叹道“天意啊,天意难违也!” 他仔细思忖,大有道理。因为第一,打仗之事,朝廷确未知会户部;第二,鞑靼兵在京城德胜门外烧杀,官兵在城内应战,粮草送往何处?莫非是严嵩做了手 脚?但是,皇帝过于袒护首辅严嵩,又念及李士翱清正廉洁,屡立战功,且年事已高,便以忤权为名,御批李士翱“褫职还乡闲住”。于是,兵部尚书丁汝夔当即被斩首,他户部尚书的山东老乡李士翱却回长山 “闲住”去了。张居正一张小纸条,救了恩师李士翱一条性命,被传为佳话。
离开荆州前夕,我们慕名前往沙市太岳北路的 “张居正墓园”拜谒,籍以感谢这位历史名相对我们这位长山老乡的救命之恩。
李士翱为政27年,操持清慎,一文不私。他居官有裨朝政,归田克重乡评,虽贵为二品,但其居处无台榭之饰,服御无侍妾之奉,澹然尤寒士风。无论地方为官,还是朝中尚书,都忠正清廉,本色不改,对严嵩及其恶子严世蕃侍宠专政、横行霸道、残害忠良的行为,极为不满,敢于抵制。张居正赞其:“中外有声,清德令名而终始无玷。”
而权高位重的张居正升任首辅后,也不负恩师厚望,大展政治才华,进行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特别是实行“考成法”,从内阁到各级衙门,层层考核,以决定干部的去留、升降和罢免。他主张:贪官不能用,渎职官员不能用,庸官也不能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也是坏官。他整顿吏治,精简裁员,甚至明确规定:各级官员除非因公出差,一律不准使用公家的马匹、民夫。车辆和食宿供应,严格限制公费开支,还下令丈量土地,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废除了几千年的人头税法,全面实现赋税货币化。实现了明代最深刻、最成功的改革,享有“晚明理财大家之称”。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月二十三,李士翱病逝,终年七十五岁。长山县和山东省及朝中许多官员纷纷上书,为其喊冤鸣不平;当朝首辅张居正也十分悲痛,更是为自己的恩师奏折请命,亲自领导并参与了为那些在严嵩手下以及在嘉靖朝蒙冤受屈的官员平反昭雪。终于,隆庆帝颁旨诰命,为李士翱平反,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同年,皇帝又降旨谕祭,赐御葬。
李士翱为明世宗之名臣,风节著于当朝,声誉流 芳后世。
李士翱为官27载,不仅是一个历史上唯一连任工、刑、户三部尚书的高官,而且是“忠臣、爱民”两袖清风的廉洁大臣,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多美好的文章和动人的诗歌,留给后人最著名的著作是由明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刘鸿训作序 的《长白集》等。
(作者系长山镇人,本文转载自《梁邹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