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成”温氏百年沧桑

 

 

       温孟村“复成”温氏是过去长山县有名的地主兼工商业主的大家族,号称长山县五大家族之一。清末至民国年间,是“复成”温氏家族的极盛时期。那时,温孟村是礼参镇大村之一,可以与千余人口的大村占地面积相比,然而就人口而言,却是一个不足400人的小村。原因是温孟村被豪华气派的“复成”温氏庄园占据了大半。而今物是人非,现存的温氏庄园成了礼参粮站和小学、幼儿园。

        当年,温家拥有良田1000余亩。村中的一条东西大街两侧,威严地耸立着一座座金碧辉煌的高台大门。府第内一个个套院相连,院内屋宇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庄园内马房、车房、仓房等应有尽有,周围高墙耸立,高墙上架有蛛网般的铁丝网,东西两端各有高大的寨门。温家男主人们大多在城市经营工商业,留在庄园内的多是女眷及未成年儿童,庄园事务主要由管家主持。家中拥有众多的长工、短工、男女佣人,几 十名家丁日夜守护着庄园。温氏家族兴旺发达的主要财源是工商业。据当地人说,温家开始时以山东青州府为基地,往返于临沂、沂蒙山区一带贩卖线和布,发迹是从“复成”商号开始。温氏“复成”商号总店设在周村于店街(现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经营商业,也发展工业,在本省的淄博、青岛、烟台、 济南、青州及省外的蚌埠、徐州、天津直至北京城,都有温氏的商号、布庄、银号和纺织厂。温氏家族经营有方,企业规模大, 影响广。当时的银号(钱庄)中最响名的有“永康钱庄”、“成康钱庄”、“恒康钱庄”等。财源茂盛的首数温凌云的“六吉堂”, 其次是“勤业堂”、“中和堂”、“爱珠堂”等。

        20世纪初,温氏“复成”的处境同全国的民族工商业一样, 在外国资本主义、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三重压迫和排挤下,举步维艰,历经兵、匪战乱之苦,处于风雨飘摇、动荡不定的困难局面,有着三起三落的痛苦经历。

        第一次大灾难是20世纪20年代初遭受的一次“绑票事件”。当时的中国处于军阀混乱时期,到处土匪横行,“复成”温氏家族无疑是当地土匪心目中抢掠的一块肥肉。但温氏家族有几十名荷枪实弹英勇剽悍的家丁护卫,硬打硬攻不是对手,他们就采取了土匪惯用的“绑票”伎俩。

        一天,几名土匪乘温家上私塾的小公子在村外同小伙伴玩耍之际,将其绑架到长山城东的小邓家村,传言要温家三天内用十万块大洋来“回票”,否则要“撕票”。当时,温家的老太爷“老温三”气得暴跳如雷,他向长山县衙求援剿匪。县太爷立即派兵,不料双方伤亡都很惨重,更可悲的是土匪气得“撕了票”,小少爷被土匪杀害。温家还得支付县衙剿匪费用几十万大洋,落了个人财两丢。经历了这场灾祸,温氏长时间一蹶不振。

        第二场灾难是民国十七年(1928年)农历六月二十日张宗昌部队的烧杀抢掠。当时,正值蒋介石率领国民革命军第二次“北伐”时期,被击溃的张宗昌部的一支败军,从长山沿邹长“官道”向邹平败退。途中,几名骑兵在前面做侦探。两名骑兵行至邢家铺(即现在礼参镇邢马村),在一家小饭铺饮茶用餐,把战马拴在路南的一片小树林里。一会儿,温家的几名家丁无事闲逛到此,不问青红皂白,牵走了林中的两匹战马。战马丢失怎么向官长交差?侦探打听到是温家的家丁牵走,但慑于温家的势力,不敢贸然行动,就吩咐礼参村一位姓马的老汉给温家报信,言称如果立即送回战马就两下相安无事,否则就要血洗温孟村。谁知这位马老汉胆小怕事,不愿介人是非,竟在途中跑到小邓家村躲避起来,信也没有送到。

        侦探等了很久没有回音,误以为温家仗势拒不还马。不久,部队到此,遂向部队官长谎报温孟村驻扎的土匪抢走了战马。散兵游勇犹如人祸,他们本无事生非,何况别人去惹事? 这伙张宗昌零散部队来到温孟村,大肆烧杀抢掠,村中十几人被杀,几十人受伤,几十间房屋被烧,抢走牲畜财物不计其数。 然而由于温氏庄园坚固,匪兵没有攻进园内,而温孟村西部的贫苦之家却损失惨重。迫于这场大血洗惨案是由家丁肇事所致,温氏家族不得不按百姓要求和官府的判决,安葬死者,治疗伤者,修复被烧的房舍,安抚死者家属。花去了大量钱财,精神上也受到了打击,又一次大伤了“复成”温氏家族的元气。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大举入侵中原,抗日战争爆发,温氏家族同全国人民一样陷入了深重的战争灾难。“复成”温氏家族不但在外地的商号、企业因战乱受到摧残,同时,也打破了在家乡大办工业企业的梦幻。原来,温氏家族试图通过“以多换少”、“以青苗换春田”的方式,把温孟村周围的土地全部换到手,建设一个以温孟村为中心的工业企业基地。七七事变之前,一个小型榨油厂和织布厂的设备和建筑材料已经备齐,即将投产,但随着邹平、长山、桓台的失陷,温氏家族不得不放弃了在家乡办厂的打算,纷纷逃往大城市躲避战乱。从此,温氏庄园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连年不断的战争,使温氏家族成员漂泊在各自所经营商号的城市。各支系之间被战争阻隔,彼此很少联系,甚至不知道一些亲属的下落。现在在温孟村居住的只有温玉禄一家,其余的人亦很少有人与家乡联系。50年代,温玉民先生于山东曲阜师范学院毕业后,分配到青岛某高校任助教,在1957 年整风“反右”运动中,因其为被打成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教授鸣不平而被定为“极右派”,遣返原籍劳动改造20多年。其间,他作为“被专政对象”,在繁重的体力劳动、艰苦的生活环境中坚持学习,不忘自己的专业。他关心国内外大事,没有条件订阅报纸,就经常大着胆子到村办公室借报纸看,或利用村里有线广播的大喇叭了解国内外大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他落实了知识分子政策,甄别平反,安排了工作,现在沈阳某高校任教。其堂兄温玉森先生现在北京某科研单位工作。温玉琪先生现任淄博市周村区政协副主席。

        土地改革时,温氏家族的千余亩土地由于家中久无成员,全部分给了当地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财产、农具和部分房屋也分给了农民。主要房舍留作公用,先后为荣军学校、孟家小学使用,从50年代至今,一直是孟家粮所和粮站的粮库。温氏庄园的房舍虽因需要作了大部分改建,大门拆毁,但整体不失原貌。现今断壁残垣的孟家粮站,记录着“复成”温氏家族百年兴衰的历史。

 

                                                                  (转载自邹平文史资料孟昭成口述  卢兴国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