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是历代称谓省一级行政区域的地方志书。《山东通志》是专门记载山东省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气候等的官修志书。明朝嘉靖年间,陆釴奉命首创《山东通志》,四十卷,为今之通行本。清朝时对此书进行过重修。
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山东通志》
陆釴像
孙葆田像
山东为古齐鲁文献之邦,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历来有定期修志的传统,宋元以前,有晋伏琛《齐记》等十三种(《中国古方志考》),均已失传。元延祐、至顺年间于钦修《齐乘》(6卷),《四库全书》评价其“叙述简核而淹贯,在元代地志之中最有古法……援据经史,考证见闻,较他地志之但据舆图、凭空言以论断者,所得究多,故向推为善本。”《齐记》《齐乘》已具《山东通志》之雏形,为以后历代编修《山东通志》提供了典范。《山东通志》首刊于明嘉靖十二年(1533),至新中国成立,又多次重修,完备地保存了齐鲁文化,学术价值极高。
依纂修时间,《山东通志》版本分别是嘉靖《山东通志》、康熙《山东通志》、雍正《山东通志》、同治《山东通志》、光绪《山东通志》。
嘉靖《山东通志》,四十卷,袁宗儒修,陆釴纂。明正德间,山东巡抚黄瓒(字公献,仪真人)曾“举六郡志事”,后因调职而终止。嘉靖初年,山东学宪余锓(字子华)接修通志,成志稿十二卷而未刻。嘉靖十一年,时任按察司副使陆釴十分关心修志事,寻访余锓家得其志稿,呈报巡抚袁宗儒(字醇夫,雄县人),袁遂命陆主纂《山东通志》,是为官修之始。陆釴字举之,号小石子,浙江鄞县人。他召集高唐张宣等十多人,于同年6月16日开局于济南贡院,因原志稿有一定基础,他们仅做些订补、编辑工作。如人物志主要参考黄瓒志稿,而其他则采用余子华稿,再加以考证讹谬、搜罗遗篇,于第二年3月完成,前后用时9个月。
该志体例与内容已臻完善,全书四十卷,目三十六,附目十,约100万言,除列有沿革、疆域、山川、人物、艺文等外,还设户口(附民役)、桥梁、宫室、学校、漕运、公署等专目。内容丰富,体例新颖,考核精详。如陆釴序所言“故是志也,稽往质诸训,纪事核其实,纂言会其精,据简册者多于耳目,搜遐逖者详于辩证。是故以体国经野则矩协,以考俗准治则政达,以彰淑惩慝则昭以正名,辩证则典究纲陈目举灿然。”王世禛称赞其“精审不苟”(《 居宜录》)。《四库全书总目》评价其“是编在地志之中,号为佳本,体例不务新奇,而详核有法”。该志今存明嘉靖十二年刻本(山东省图书馆等五处)、明万历四十五年补刻本(南京图书馆等三处)和南京大学收藏的明末刻本。
康熙《山东通志》,六十四卷,赵祥星修,钱江等纂。康熙十一年,清圣祖玄烨采纳大学士卫周祚的建议,下令全国各省普修通志。山东巡抚遵命从事但不久去职,此时修志工作还未正式开始,后由继任巡抚赵祥星主持修志。赵氏号松石,汉军正白旗人。他首先建立庞大的修志机构,内设总裁、提调、协理、编辑、评论、采辑、校正、督梓等40多人,又“行檄六郡百四城,汇集旧志,藩司为之,早夜参考,博采往闻,踵增新志。”从康熙十一年底开局,到十三年完稿,于十七年刻成。该志分六十四卷,有目三十七,体例纲目仿陕西、河南通志,共约80万言。此志属粗劣之作,王世禛评价说“新通志修于癸丑,当事既视为具文秉笔者,又卤莽灭裂,不谙掌故,如人物一门,竟将曹县李襄敏公秉、单县秦襄毅公紘、沂州王泰简公景三巨公姓名事实削去,不存一字,其余概可见矣!”《四库全书》未收该志。今山东省图书馆、山东博物馆等处藏有康熙十七年刻本。
雍正《山东通志》,岳浚、法敏修,杜诏等纂。雍正七年,山东巡抚岳浚(字厚川,四川成都人)召集布政使郑禅宝、按察使黄叔琳等官吏商讨修志事宜,并成立了以岳浚为总裁的66人修志机构,从雍正七年开局,历经7年,四易其稿,到十三年完成。通志修好后,岳浚调任江西,法敏继任山东巡抚,他完成志书的收尾和刻印,至乾隆元年刻成问世。
全书200余万言,分三十六卷,有目三十六,附目八,卷与目分条晰理,每目一卷,内容篇幅多者,则在同一卷下分册。如人物志分为卷二十八,下分一至四册,艺文志、选举志等亦此。该志体例严谨、考核精当,“于旧志多有改革”(《四库全书》),其新增“驿递”、“海疆”等为我们保留下交通、海洋、海运的珍贵资料。今山东省图书馆等处存乾隆元年刻本、道光十七年刻本,北京图书馆藏有乾隆《四库全书》本。
同治《山东通志》,稿本,不分卷,张昭潜撰。据《山东方志汇要》著录略云:《(同治)山东通志》(资料稿本)不分卷。“张昭潜撰。拟于清同治年间重修《山东通志》,曾聘张昭潜主持筹备,曾本着‘删、补、校、改’搜集资料。撰有3册,仅为修志资料,现藏于山东省图书馆。志前凡例六则。第一册典谟志、人物志;第二、三两册,为山东沿革,列有山东郡县沿革志、济南府、泰安府、武定府、兖州府、济宁州、沂州府、曹州府、东昌府、临清州、青州府、登州府、莱州府、胶州府。是书约为七万字。”此稿本当为《山东郡县沿革表》的初稿,乃为部分《山东通志》稿本,故少提之。山东省图书馆有藏。
光绪《山东通志》,张曜等修,孙葆田等纂,二百卷。光绪十六年(1890),山东巡抚张曜奏请设局纂修通志。张曜字朗斋,浙江上虞人,行伍出身,在任河南布政使时因目不识丁被弹劾,后改官总兵,随左宗棠镇压陕甘回民起义,擢山东巡抚。自被弹劾后,其一志向学,淹通经史诗文,常以“目不识丁”四字镌印佩之以自警。修志议决后,聘著名学者孙葆田为总纂,但不久张曜死于任上,继任巡抚不以局事为急,孙葆田不得不去职,志局几同虚设。20年后,杨士骧任山东巡抚,开始重新整顿志局,仍以孙葆田任主纂,又聘武定府教授法伟堂相与商订义例。志局甫开,而杨士骧调任直隶总督,法伟堂又不幸去世,孙葆田独自肩负起了修志的重任。经过6年的艰辛努力,书稿完成大半,而孙葆田也离开了人世。此时,在籍候选道历城人毛承霖提调局事,督率编辑诸人继承孙葆田未竟之业,又历半年时间而稿本初就,未及剞劂,清朝便灭亡了,此事遂无人过问。
民国三年(1914)前都察院都御史历城人张英麟等,又集资开局,聘福山于宗潼主笔,就原书加以校补定稿,翌年(1915)才开始交付山东通志刊印局铅印出版,又经历3年而最终蒇事。该志卷帙浩繁,600余万言,分为舆图(二卷)、通纪(九卷)、疆域志(三十卷)、职官志(三十六卷)、田赋志(十卷)、学校志(二十二卷)、典礼志(四卷)、兵防志(四卷)、河防志(九卷)、艺文志(二十六卷)、人物志(四十六卷)、杂志(二卷)等十二类目,叙事以宣统辛亥年为止,是历代山东规模最大、内容最详实、体例最完备的一部通志。《中国地方志总目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清代山东地方之巨帙佳乘,保存齐鲁文献最为完备,学术价值非常高。该志于民国四年(1915)铅印500套,屡经丧乱,现存无几。民国二十三年(1934)上海商务印书馆据此改为缩印本,并附有四角号码检索一册,遂广为流布。今山东省图书馆等处藏有民国四年山东通志局铅印本和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