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跨越世纪与国界的交流之窗
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邹平这片东方土地,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典型个例,吸引了各方的关注。以美国学者为主的各界外国学者,从改革开放的初始,就开始观察着邹平,三十多年来他们始终以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方式研究着邹平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变化的步伐,见证了近四十年来邹平质的飞跃和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这群美国学者在时代长河中也成为邹平绚烂的色彩中最为特殊的一笔。
根据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对方达成的相关交流协议的总体安排,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跟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的项目。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提议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选择一个长期调查点,接待美国学者进行较长期连续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帮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向18个省市征询了选点事宜。经国家多部门的考察遴选,最后确定了山东省邹平县以冯家村为基地的包括县城在内的9个村镇,作为中国农村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作为该研究项目的具体执行方,对在邹平的社会研究项目非常重视,于1985年和1986年两年分别派出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伯恩斯坦、美国著名汉学研究专家艾恺等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到邹平进行试考察,在获得试考察的专家们高度认可的前提下,美国公开选拔来邹平考察的专家学者。经过严格遴选,最终确定12位学者、4名留学生助手作为“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的成员,从1987年开始,他们就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考察内容连续五年到邹平县调查点进行跟踪考察研究。
据邹平市外办负责人杨学平介绍,从1987年到1991年这五年间,美国学者在邹平进行了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其中有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托马斯·伯恩斯坦(Thomas Bernstein)的《中国农业改革对农村体制的影响》、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史泰丽(Terry Sicular)的《中国农村商业计划和市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Alitto)的《邹平1911~1996: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等一些重要研究课题。
根据前五年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的实际情况,在美国学者的积极要求下,他们希望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能够再延长5-15年,而且许多曾经参与过前期考察活动以及部分新参与的学者纷纷提出个人新的考察计划。经山东省有关部门缜密研究并报国家允许,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活动进入项目的延续阶段。
鉴于邹平考察点的特殊性和邹平区域研究项目的延续性,2000年以来,部分美国学者依然与邹平有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种途径以个人或者研究团体的身份继续来邹平进行相关专题的社会考察和研究活动。邹平县也本着对外开放、友好合作的基本原则,努力与美方相关单位机构以及学者个人合作,尽可能提供良好的考察环境和条件,为中美民间友好交流关系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渠道。
2008年,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已经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经历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的洗礼,邹平县与整个中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美国学者在邹平近三十年的社会考察研究活动,2008年7月1日,美国前任总统卡特特意撰写了热情诚恳的祝贺信件,通过戴慕珍教授转交给邹平县外办。在来信中,卡特为能在其任期间使中美关系得以实现正常化而深感荣幸,他认为此后的中美两国关系“获得了全方位发展,带给两国人民相互的利益,并且恢复了他们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从卡特先生的致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十多年前对邹平的访问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可以从另一面解读出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考察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也可以证明当年对美国打开这扇窗口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2010年9月6日上午,应美国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特别邀请,时任邹平县委主要负责人以及卡特访问邹平时曾拜访过的邹平县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等一行在北京饭店拜会了途径北京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罗莎琳·卡特一行。卡特先生首先向邹平一行代表以及邹平人民表示良好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一直对邹平留有美好印象。邹平代表团一行代表全县人民诚挚问候卡特先生,并送去美好祝福。
自1985年起至今的近三十余年中,邹平县作为中国唯一的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地区的调查点,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通过对邹平农村的持续性考察和跟踪式研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历史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起到了让世界更好地全面地了解中国、宣传邹平的重要作用,邹平也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截止到目前,邹平县依旧保留着当年美国学者居住所用的公寓与餐厅。据统计,邹平县先后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学者500余人次超过4300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外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成果,比较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地区四十年来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美国以及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客观了解产生了重要影响。(杨君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