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丨外国学者调查点:这里是邹平,更是中国
来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
作为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典型个例,上榜“百强县”的山东邹平吸引着各方的关注。然而,在上世纪80年代,邹平有一个更为亮眼的标签——中国农村唯一一个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对于美国学者而言,当时的中国农村无疑是神秘且陌生的。从1987年开始,他们就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考察内容连续五年到邹平县调查点进行跟踪考察研究。截至目前,邹平先后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学者500余人次超过4300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
外国学者的学术研究不仅见证了邹平改革开放的进程,更是通过邹平这个中国农村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看到了当时中国的真实面貌。
如今,美国学者考察邹平时的住所依旧完好的保留着,经历三十多年的岁月洗礼,仍然见证着当年中美之间交流的深刻情谊。
从邹平“窗口”了解中国
据了解,邹平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是从接待美国学者到邹平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开始的。根据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对方达成的相关交流协议的总体安排,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跟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的项目。
从1980年开始,先后有以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奥克森伯格为首的四十多位美国学者和政要包括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也前来邹平实地考察。考察内容包括社会变迁组织建制、经济发展、民风民俗等,并对邹平县改革开放近三年的发展变化作了跟踪考查。
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提议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选择一个长期调查点,接待美国学者进行较长期连续性的社会调查研究。经国家多部门的考察遴选,最后确定了山东省邹平县以冯家村为基地的包括县城在内的9个村镇,作为中国农村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的社会研究项目得以顺利进行。
据邹平市政府办公室党组成员、三级主任科员杨学平介绍,第一阶段的集中考察活动从1987年4月到1991年9月,邹平县先后接待美国学者在县区域进行了87人次、1487天次的全方位跟踪式的社会多学科调查研究活动,美国学者考察范围涉及到邹平县的9个乡镇、16个村和69个县直部门,接触各级各类调查对象17500多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6岁。专家学者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并作了大量第一手的问卷调查工作。
美国前总统卡特访问邹平
从1987年开始,多位美国学者就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考察内容连续五年到邹平县调查点进行跟踪考察研究。
1997年7月25日到28日,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等一行专程到访邹平县,把美国学者在邹平县的考察活动推向高潮。在邹平的考察,卡特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生活的了解。他回美国后不久,于1997年8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文章,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据杨学平介绍,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美国学者在邹平近三十年的社会考察研究活动,2008年7月1日,卡特特意撰写了热情诚恳的祝贺信件,通过戴慕珍教授转交给邹平县外办。在来信中,卡特为能在其任期间使中美关系得以实现正常化而深感荣幸,他认为此后的中美两国关系“获得了全方位发展,带给两国人民相互的利益,并且恢复了他们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
此外,卡特还特别提到1997年7月他与奥克森伯格访问邹平亲身体验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双方不断深化的友好关系”。他发现改革开放政策给生活在邹平的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其深受感动。
实践表明,开放邹平考查点不仅对美国人民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起到积极作用,而且对邹平县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邹平由一个位居全省中游水平的县跃居全国百强县的前列。
美国学者研究成果展现中国面貌
从1987年到1991年这五年间,美国学者在每次从邹平考察回国后,都先后用听证会、演讲会、发表文章和演讲等形式,介绍考察研究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学者5年间在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专著4部,发表演讲20多次。
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奥克森伯格1988年为山东省《走向世界》杂志撰写了《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1989年4月在香港发表题为《是成功而不是失败带来的困难》的演讲。章以本的专著《中国的环境政策》,艾恺的专著《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罗斯的专著《从山东邹平县案例看改变中的中国农村纠纷排解工作》和戴慕珍的专著《现代中国的国家和农民》等,都是以邹平县的考察研究为基础撰写的。这些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增进了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了解,逐渐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看法。
在此期间,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委员会和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召集数十位研究中国的美国专家和学者,由奥克森伯格先生等执笔,撰写了一份题为《未来的中国》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否定了当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媒体坚持的悲观论调,否定了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和“中国分化论”。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成果,对于美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不少学者把邹平视为“第二故乡”
根据前五年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的实际情况,在美国学者的积极要求下,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又延长了5-15年。据滨州市外事部门统计,截止到目前,邹平县先后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学者500余人次超过4300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
如今,美国学者考察邹平时的住所依旧完好的保留着。这座小院经历三十多年的岁月洗礼,仍然见证着当年中美之间交流的深刻情谊。院内除了有两栋独立“别墅”、还配有单独的餐厅和警卫室。记者走进发现,里面的大部分格局和陈设依旧是原来的样子。
原冯家村村委主任张林告诉记者:“在上世纪80年代的农村,这些都很洋气和先进的,当时还安装了一台日本产的空调。美国学者的到来也让我们村民感到很新鲜,也愿意和他们了解,很多人还和美国学者成为好朋友。”
据了解, 2000年以来,部分美国学者依然与邹平有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种途径以个人或者研究团体的身份继续来邹平进行相关专题的社会考察和研究活动。由于考察时间过长,学者们对邹平无比熟悉,不少学者还称邹平为“第二故乡”。
外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成果,比较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地区四十年来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美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客观了解,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不良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信息来源:山东商报·速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