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学者邹平社会
调查点看邹平的改革开放四十年
杨学平
今年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四十周年重要节点,也是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全面进行新时代的开局之年。在这一重要时刻,我们再沿时光的轨迹回溯到数十年前国家和邹平改革开放之初,再度追想我们曾经参与并且积极推进过的改革开放的大潮,特别是曾经引起国际国内政界、学术界高度关注的美国学者邹平社会调查点建设情况,我个人作为调查点建设的参与者和研究者,感到更有责任和义务再度回望和分享美国学者邹平社会调查点的建设情况和政治历史意义,对我们在新时代重新吹响改革开放的号角,继续砥砺前行具有深远的促进作用。
对美开放调查点的缘起与设立
邹平,曾经是中国神州大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北方小县,在数千年的文明长河里,并没有多少时光可以踏上历史进程的舞台中央。但是,自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邹平却凭着她曾经深厚的历史蕴藏和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姿态,在迈入新时代的改革浪潮中展现出熠熠光辉,走在改革开放的最前沿,自信地站在世界关注的目光中央。
数十年来,做为中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典型个例,邹平吸引了各方的关注。其中,有一群身份特殊的人,从改革开放的初始,就开始关注着邹平,观察着邹平,三十多年来他们始终以一种连续不间断的方式研究着邹平改革开放以及经济社会变化的步伐,他们以相对客观、超然的学术研究态度在关注分析着邹平,他们见证了近四十年来邹平的戏剧般的变化,他们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天翻地覆的变革,他们见证着邹平的历史,他们也成为邹平绚烂的色彩中最为特殊的一笔。他们,就是以美国学者为主的各界外国学者,数以百计的各国学者通过数十年来在邹平进行的学术研究,见证了邹平改革开放的进程,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他们通过邹平这个中国农村地区对外开放的窗口,更生动、更具体、更真切地观察中国的史诗般的对外开放进程,同时也对中国的发展模式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邹平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开放是从接待美国学者到邹平进行学术考察和研究开始的。根据1979年邓小平访美与对方达成的相关交流协议的总体安排,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院每年派学者到中国农村进行跟踪式、连续性、蹲点式调查的项目。1984年10月,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主席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提议在中国的农村地区选择一个长期调查点,接待美国学者进行较长期连续性的社会调查研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指导帮助下,中国社会科学院向18个省市征询了选点事宜。经国家多部门的考察遴选,最后确定了山东省邹平县以冯家村为基地的包括县城在内的9个村镇,作为中国农村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调查点。
美国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作为该研究项目的具体执行方,对在邹平的社会研究项目非常重视,于1985年和1986年两年分别派出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伯恩斯坦、美国著名汉学研究专家艾恺等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到邹平进行试考察,在获得试考察的专家们高度认可的前提下,在美全国公开选拔来邹平考察的专家学者。经过严格遴选,最终确定12位学者、4名留学生助手作为“山东省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的成员,从1987年开始,他们就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环境等考察内容连续五年到邹平县调查点进行跟踪考察研究。
邹平县区域性研究项目的实施与成果
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的社会研究项目得以顺利进行。第一阶段的集中考察活动从1987年4月到1991年9月,邹平县先后接待美国学者在县区域进行了87人次、1487天次的全方位跟踪式的社会多学科调查研究活动,美国学者考察范围涉及到邹平县的9个乡镇、16个村和69个县直部门,接触各级各类调查对象17500多人次,其中年龄最大的70岁,最小的只有6岁。专家学者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并作了大量第一手的问卷调查工作。调查工作涉及范围之广,调查人数之多,延续时间之长,考察工作之细,是不多见的。考察项目专家组的成员中有历史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环境学家、农业学家等,大多数人都是“中国通”。尽管这些学者专家的专业不同,经历迥异,与当地人的政治立场、价值观念也不相同,但他们在邹平的调查研究都进行的非常顺利,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果。参与邹平项目的美国学者通过这五年的考察,比较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的真实情况,大多数人成为中国农村发生深刻变化的见证人,他们的研究成果对美国政府制定、调整对华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另一面讲,邹平调查点的设立,客观上也促进了山东邹平县这扇对外开放窗口的敞开,邹平也乘势成为中国农村地区对外开放的先导和典型。
从1987年到1991年这五年间,美国学者在邹平进行了许多重要课题的研究,其中有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教授托马斯·伯恩斯坦(Thomas Bernstein)的《中国农业改革对农村体制的影响》、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史泰丽(Terry Sicular)的《中国农村商业计划和市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Guy Alitto)的《邹平1911~1996: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教授冯姝娣(Judith Farquhar)的《中医与家庭卫生保健》、斯坦福大学政治系学者戴慕珍(Jean Oi)的《改革中的农村经济:中国农村的计划与市场》和《财政体制、地方官员在发展乡镇企业中的作用以及乡镇企业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密歇根大学大湖研究中心教授章以本(William Chang)的《农业发展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和《工业、农业的发展对土壤和水质的影响》、衣阿华州立大学人类学教授黄树民(Huang Shumin)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医疗》和《传统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健康与医疗》、哈佛大学法学院学者莱斯特·罗斯(Lester Ross)的《司法行政、公共设施需求和环境保护》与《中国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商品》、密执安州立大学学者彭恩霖(Lynn Paine)的《教育的分配及社会化过程》、北卡罗来纳大学医药学院助理教授亨德森(Gail Henderson)的《流行病学、医疗卫生服务组织和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的利用情况》与《邹平县居民的健康状况和健康设施的利用》等。
美国学者在每次从邹平考察回国后,都先后用听证会、演讲会、发表文章和演讲等形式,介绍考察研究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学者5年间在重要报刊杂志上发表文章20多篇,出版专著4部,发表演讲20多次。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副主席奥克森伯格1988年为山东省《走向世界》杂志撰写了挟《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1989年4月在香港发表题为《是成功而不是失败带来的困难》的演讲。章以本的专著《中国的环境政策》,艾恺的专著《中国最后一个儒家梁漱溟》、罗斯的专著《从山东邹平县案例看改变中的中国农村纠纷排解工作》和戴慕珍的专著《现代中国的国家和农民》等,都是以邹平县的考察研究为基础撰写的。奥克森伯格1991年4月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的《中国在外交上干得很漂亮》、亨德森同年4月11日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变得越发健康——中国保健制度是第三世界的典范》的文章,都对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对当前中国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作了客观的分析。这些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对于当时情况下增进美国人民对中国的全面了解,逐渐改变美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看法,都曾产生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邹平研究项目的延续与拓展
根据前五年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的实际情况,在美国学者的积极要求下,他们希望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研究活动能够再延长5-15年,而且许多曾经参与过前期考察活动以及部分新参与的学者纷纷提出个人新的考察计划。经山东省有关部门缜密研究并报国家允许,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活动进入项目的延续阶段。
1992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史泰丽带领助手再次到邹平县继续考察研究农村经济发展情况。她在一篇题为《对邹平县农村经济的一些看法》的文章中,客观真实地评价个邹平县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她认为邹平的农村经济改革产生的影响,让邹平农村家庭经济正在变成一种越来越复杂的商业活动,使现在邹平县的农民已不再是单纯的农民,也成为经济的管理者。这样的发展对家庭有好处,对中国宏观经济有好处。
1993年10月,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学系博士研究生傅静申请到邹平县西董镇北禾村,就《农村妇女孕期在家中的地位及社会关系》的课题,进行了为期18个月的连续考察。她吃住在北禾村,每天都到村民家里了解风土人情、家庭生活和民俗习惯等情况,长期的实地考察研究,她与当地村民建立了深厚友谊,她也自然成为北禾村的普通一员,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北禾村的洋村民”。
1996年5月到7月,奥克森伯格先后两次来到邹平,全面考察了邹平县5年间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并了解了人事管理、文化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情况,并专门了解了邹平县的“九五”计划的内容和农村选举情况。他认为邹平的进步是巨大而明显的,邹平人民无论是在生活水平、经济发展,还是在对外开放的观念上,都有了很大提高。
此外,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者戴慕珍、芝加哥大学历史教授艾恺、美国人类学研究学者任柯安等许多从事中国问题研究的专家学者都从自己研究的研究领域提出申请,继续在邹平的社会考察研究活动。
在此阶段,美国学者冯姝娣汇集几年来对邹平医疗事业发展的研究成果,撰写出版了《对症下药——中国医药学临床诊疗》一书;任柯安先后出版了《社会与历史比较研究》(1995年)、《当代中国》(1996年)、《关系的产生——中国北方农村的个人情绪、自身修养和文化发展》(1997年),阐述了多年来其对邹平县人际关系、民风民俗考察的情况和结论。1996年4月,奥克森伯格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题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中国?》一文,指出美中关系重点应放在两国的共同利益上。1998年3月30日,罗伯特·帕斯特先生在美国《时代》周刊上发表题为《看上去是合法的——对中国选举尝试表示赞许》的文章,对中国的村镇基层选举给予了肯定。美国太平洋国际政策委员会和兰德公司亚太政策中心召集数十位研究中国的美国专家和学者,由奥克森伯格先生等执笔,撰写了一份题为《未来的中国》的研究报告。该报告否定了当时美国政府和美国媒体坚持的悲观论调,否定了广为流传的“中国威胁论”、“中国称霸论”和“中国分化论”。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成果,对于美国人民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作用。
为充分总结和研究美国学者在邹平进行的社会考察成果,曾经到邹平进行过考察研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魏昂德和戴慕珍夫妇共同在美国编辑出版了的《转型中的邹平》一书,收集整理了前期多位学者的在邹平的考察报告,编纂整理后,由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客观地反应了邹平的改革开放的进程,为外边的世界了解邹平,了解中国农村地区改革开放的进程提供了翔实的材料。
1997年7月25日到28日,在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梅兆荣的陪同下,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等一行专程到访邹平县,把美国学者在邹平县的考察活动推向高潮。卡特在邹平期间,他先后参观考察了西董镇北禾村、韩店镇西王村、邹平第一中学、邹平福利公司、邹平热电厂等地,会见了部分村干部和县妇联、计划生育委员会等单位的负责人,就农村经济发展、水利灌溉、村委会选举、环境保护、人口控制、妇女权益保障、精神文明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座谈。卡特一行还多次在散步时和普通农民接触,并到当地的基督教堂作了礼拜。在邹平的考察,卡特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变化,加深了对中国农村生活的了解。他回美国后不久,于1997年8月10日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题为《将中国妖魔化是错误的》文章,主张美中两国应保持良好关系。
1993年,作为美国学者在邹平考察项目的总协调人,时任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的奥克森伯格认为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研究活动不仅要完成美方的考察研究目标,也应该通过合适的方式促进邹平的改革开放进程,特别是涉外人才的培养,为此,他积极促成美国相关机构与邹平方面达成文化教育交流协议,其中就有从邹平选拔两名熟悉英语语言的人员到美国进修,完成学业后继续回邹平为邹平的改革开放服务。笔者作为其中一名入选者,于1995年至1996年期间,受邀在美国夏威夷大学进修英语翻译课程,完成学业后返回邹平县外事部门,继续为家乡邹平的对外开放工作和对美学者开放调查点建设工作效力。
跨世纪的“邹平窗口”
当新千年的钟声敲响,整个世界迎来了新世纪的曙光。随着经济社会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发生着非常深刻的变革。经过二十多年的多领域综合性改革,中国的经济社会进入了欣欣向荣、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经济蓬勃发展,社会秩序稳定,整个中国正在逐渐成为东方举世瞩目的新兴的经济体,为国际社会所特别关注。而这个时期的美国,也正在经历着政治经济转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领头羊和发达国家的中心,中美两国关系的重要性日渐突出,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关注新世纪的中美关系的发展。
鉴于邹平考察点的特殊性和邹平区域研究项目的延续性,2000年以来,部分美国学者依然与邹平有关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通过各种途径以个人或者研究团体的身份继续来邹平进行相关专题的社会考察和研究活动。邹平县也本着对外开放、友好合作的基本原则,努力与美方相关单位机构以及学者个人合作,尽可能提供良好的考察环境和条件,为中美民间友好交流关系的发展提供平台和渠道。
2006年5月,在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戴慕珍积极策划和协调下,美国部分中国问题研究学者将以前期美国学者在邹平考察的材料为依托,利用5年的时间,再次在邹平进行新时期邹平发展的专题研究,考察研究的主旨为从基层层面研究中国改革发展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作用,考察内容主要涉及近年来邹平政治和经济情况的发展和变化,地方基层政府行政改革和调整情况,财政改革和地方经济的关系,农业税改革以及邹平对外经济贸易情况等内容。整个考察研究活动计划持续五年多些的时间,将采取学者按不同的研究题目分组多次的方式进行,每次考察研究活动时间约持续两周左右,最后将考察研究结果结集出版。从2006年到2013年间,为保持对邹平考察点研究的科学性和延续性,斯坦福大学戴慕珍教授继续组织美国相关大学及研究机构的部分学者和研究人员对邹平进行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的专题考察和研究。截止到2013年7月,戴慕珍教授先后组织五十余人次的美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在邹平县部分镇街、机构和企业进行考察,跟踪研究邹平政治经济社会改革进步的历程,其研究成果《重访邹平:一个中国县的应变治理之道》结集于2018年1月于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该研究文集的出版,与1998年出版的《转型中的邹平》一书遥相呼应,以第三方的视角,从不同的历史阶段阐释了改革开放中的邹平,对于海外更全面地了解邹平如何从一个普通的农业为主的小县发展成工业为主导产业的现代化规模城市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2008年,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已经进入第三十个年头,经历了近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风风雨雨的洗礼,邹平县与整个中国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历着极为深刻的社会变革。而经历了三十年跌宕起伏的中美两国关系,正像风雨后的彩虹一样,色彩纷呈,也更加成熟。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及美国学者在邹平近三十年的社会考察研究活动,2008年7月1日,卡特特意撰写了热情诚恳的祝贺信件,通过戴慕珍教授转交给邹平县外办。在来信中,卡特为能在其任期间使中美关系得以实现正常化而深感荣幸,他认为此后的中美两国关系“获得了全方位发展,带给两国人民相互的利益,并且恢复了他们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
他还特别提到1997年7月他与奥克森伯格访问邹平亲身体验了“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双方不断深化的友好关系”。他发现改革开放政策给生活在邹平的人民带来了巨大变化,使其深受感动。
他提到美国学者在邹平的考察活动,“罗莎林和我对邹平有着特殊的感情,不仅是因为我们在那里第一次看到由邓小平开启的经济改革带来的好处,以及人们为通过基层民主来实现持续经济发展而付出的努力,而且因为正是在此,迈克尔·奥克森伯格、戈迪温、戴慕珍等美国学者和其他人用很长时间记录并且与美国分享中国的变化。他们的工作将继续帮助美国人民更好地了解中国和她的人民。这种相互的理解对于两个国家之间保持一个富有成就的关系非常重要。”
从卡特先生的致辞中,可以深切感受到十多年前对邹平的访问给他留下的深刻印象,同时也可以从另一面解读出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考察在美国政府和社会层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从而也可以证明当年我们对美国打开的这扇窗口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为回应卡特对邹平县改革开放成绩的积极评价和祝贺, 8月,邹平县政府主要负责人立即回函卡特对他的良好祝愿表示感谢,并表示卡特的邹平之行不仅让他有机会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对农村地区的影响有了直接的感受,更让邹平有机会了解到美国人民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关注,他的到访以及多年来众多美国学者在邹平县的考察研究活动也推动和促进了邹平县对外开放的进程。后来,卡特以及受他影响的美国相关机构多次表示希望继续为邹平人民生活的改善和改革的深化作出贡献。
2010年9月6日上午,应美国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特别邀请,时任邹平县委主要负责人以及卡特访问邹平时曾拜访过的我县西王集团董事长王勇等一行在北京饭店拜会了途径北京的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及夫人罗莎琳.卡特一行。卡特先生首先向邹平一行代表以及邹平人民表示良好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一直对邹平留有美好印象。邹平代表团一行代表全县人民诚挚问候卡特先生,并祝愿他和夫人身体健康。然后,邹平代表团负责人简要介绍了自1997年卡特夫妇访问后邹平取得的全面进步,卡特对邹平在经济、社会以及民生方面实现的巨大跨越表示由衷地高兴和祝贺。卡特还饶有兴致地询问邹平农业发展情况,并表示邹平县就像他们的县(家乡)一样。邹平代表团负责人代表全县人民热情邀请卡特先生及夫人在合适的时间再次访问邹平,卡特先生非常愉快地表示在合适的时间很想再次访问邹平,并祝愿邹平取得更大的发展。
调查点设立的意义与影响
自1985年起至今的近三十余年中,邹平县作为中国唯一的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地区的调查点,国外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通过对邹平农村的持续性考察和跟踪式研究,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发生的历史巨变和取得的辉煌成就,起到了让世界更好地全面地了解中国、宣传邹平的重要作用,邹平也成为展示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窗口,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1986年,调查点初步确定时,美国国家科学院在给中国有关机构的来信中说:“贵国决定开放邹平县这一块地方,给美国学术界作为社会考察研究的地点,引起了美国学者的极大关注,大家将此项事业视为美中学术交流的又一里程碑”。在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邹平作为首批对美国学者开放的农村调查点正式启用,从此,“美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项目拉开序幕。截止到目前,邹平县先后接待了来自包括美国在内的1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专家学者500余人次超过4300天次的考察研究活动。外国学者在邹平的社会研究成果,比较客观地记录了中国农村地区四十年来发生的深刻的变化,对于美国以及世界很多国家人民对中国的客观了解,改变西方社会对中国的不良看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邹平作为全国唯一的对美学者开放调查点的设立和成功运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调查点的开放,可以让国外学者通过不间断的实地考察和跟踪式的项目研究,亲历了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城乡带来的深刻变化,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为外国学者特别是美国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农村搭建了很好的研究平台,成为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成功典范。对外开放调查点的设立,也让邹平县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对美国乃至世界更加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社科院曾这样高度评价这一考察活动:这一项目促进了中美两国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有力地宣传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同时,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增进了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
邹平对美国学者社会调查点的设立,对邹平县的对外开放工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深远的。通过美国学者在邹平的长期考察,不仅扩大了邹平在国际上知名度和影响力,而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邹平人的思想和观念,逐渐地塑造了全县上下一种积极向上的创新开拓的精神,海纳百川般的宽容包容的心态,勇立潮头放眼国际的宽阔视野,敢想敢干只争朝夕的时不我待的争先理念,这才是这近四十年来邹平县对外开放工作最大的收获和成果。通过几十年来接待美国等国家学者的考察研究,邹平的外事工作也成为邹平县对外开放工作和对外宣传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是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剂,促进了邹平县经济社会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促进了邹平县域新旧动能的转换,使邹平县经济社会素质的国际化竞争力明显提高。通过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邹平目前已经站立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也为进一步改革开放提供了全新的视野,作为承前启后的我们,只能以更高的眼光、更新的政策、更实的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打造“五大名城”为目标,突出抓好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调整、城乡融合发展、生态环境改善、民生事业保障等重点工作,为全面建设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小康邹平奠定坚实基础,为邹平走向世界提供了有利的国际“软环境”,积极充分地促进邹平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带动邹平经济迅速腾飞,与国际经济更加紧密地接轨,创造邹平奇迹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