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宗道先生传
许宗道,字贯一,出自《论语》“吾道一以贯之”,生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孙镇周家村清末秀才许青云先生第三子。许老先生原配张氏,继配刘氏。宗道与四弟宗蔚乃刘氏夫人所生。他自幼聪颖,由父亲启蒙,旧学颇有根柢。
1931年初至1937年秋,著名学者梁漱溟先生在邹平县开展乡村建设运动。年轻的许宗道就曾在邹平县乡村建设研究院工作,并师事教育家、书法家张宗麟、梁漱溟二先生,因而学问、书法和修养皆大有长进。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许宗道于1938年2月毅然参加了抗日队伍,曾任山东人民抗日救国第五军第三支队(相当于营)第十中队排长。同年7月,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时,第五军第三支队长高竹君(一作“高竹筠”,今孙镇高新村人)拒绝改编。在这关键时刻,许宗道与夏俊峰(第十一中队长,今韩店镇肖镇村人)分别率领第十、十一中队,坚定不移地跟随徐方蒲(孙镇王伍庄人)和张伯韬(孙镇信家村人)至邹平县城,接受改编。当时,徐、张二人都担任第五军第三支队副队长。两个中队被改编为九团一营,徐方蒲任营长,张伯韬任政治教导员,许宗道任一连连长。10月,九团一营的编制取消,该团一、二两连合并为一个连,番号为七团一营三连。许宗道任连长,林青任连指导员。
许宗道与十八岁担任独立营营长的石宝林(孙镇霍坡村人)是战友,一起追随杨国夫司令员抗日救国,转战于小清河与胶济铁路之间。除杨、石两人之外,著名的“一马三司令”——马耀南、马晓云和马天民,也都与许宗道非常熟悉。1939年6月6日,许宗道参加了著名的刘家井战役。此时,他担任连指导员,连长是霍永安(今孙镇霍坡村人)。痛击日伪军后,部队分散突围。于是,他单枪匹马转移到了焦桥村,恰与霍永安相遇。两人商量后,鉴于当前情况不明,各自回家蛰伏待机。十几天后,杨国夫司令员在孙镇辉里村召集旧部。他就又马上赶去报到。
是年10月,在焦桥史家道口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转移,许宗道不畏强敌,灵活指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可惜,他不幸被两颗子弹击中,右腿负了重伤。鉴于部队缺医少药,经济困难,又加之斗争环境恶劣,他接受组织安排返家疗养。经家人多方求医问药,两年后,他方始能拄着双拐艰难行走。直到日本侵略者无条件投降时,他的腿伤才基本痊愈,不过也只是将双拐换成了单拐。他的右腿落下了终身残疾。
虽然身体状况不太好,许宗道先生还是坚持做了不少有益于百姓和革命的事。从1943年一月起,那时他还只能拄双拐,就开始在本村担任小学教员,一干就是七年。起初,学生们没有教材。于是,他就亲自编写教材,还给学生们抄写课本;后来,他又为革命军属写光荣牌、光荣证,工作认真,一丝不苟。
当初,许宗道先生负伤返乡时,部队曾派连里的通讯员扬德贵跟随照料。后来,他伤势好转,能勉强拄双拐后,便命令通讯员归了队。开始一段时间,部队还接连不断地派人前来秘密探望,并送来款项及其他所需物品。后来,斗争环境变得极度恶劣,部队便和他失去了联系。
抗日战争时期,孙镇一带盘踞着国民党的地方部队——“山东保安独立第六团”。虽然后来它升编为“山东保安独立第十一旅”,但是当地老百姓自始至终都管它叫“六团”。1945年8月31日,六团设在孙镇冯家村的老巢便被八路军摧毁。孙镇一带随即建立了民主政权。但是,由于不了解许宗道先生的具体情况,地方上未能马上承认他的荣军身份。所谓“荣军”,是对革命伤残军人的称呼。
据老战友林青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回忆,1945年11月,他欲往邹平县政府公干,途经王伍庄一带时,便顺路到周家村看望了许宗道先生,从而得知其数年来的疗养情况,以及当前处境。到达县政府后,他将许宗道先生的革命经历和负伤经过,详细告知了县长陈继明。春节过后,第六区(今孙镇)区长甘序东奉命陪同许宗道先生到县城落实了荣军身份问题。可惜,当时并没有办理荣军证书。林青还回忆说,陈县长对许宗道先生关怀备至,还曾打算在王伍庄设立一所完小,并请他负责。此事因故未果。后来,陈县长与甘区长相继调往他处任职。而当地政府重新确认荣军人员时,周家村所属高家乡某干部,对许宗道先生的荣军身份提出异议。自此,他的荣军身份问题,便成了一桩悬案。他曾通过多种渠道尝试恢复荣军身份,结果都未能如愿。
1970年四月,许宗道先生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三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宁波军分区副政委的徐刚(王伍庄人),当年曾追随许宗道先生抗日杀敌。在得知老连长去世后,他写下了一首《先锋官》诗,深切缅怀昔日的老首长。其诗曰:
许青云老先生能书善画。在父亲的影响和教导下,许宗道先生也擅长书法。据他的孙子许立远回忆说,有一年,霍坡村南的杏花河上落成了一座石桥。邹平县政府一连请来二十多个擅长书法的人题写桥名。最终,经过反复比较,数许宗道先生的字好。于是,他的题字就被刻在了桥上。另一个孙子许立辽,也听父亲许学云说过,祖父许宗道先生确曾为霍坡村南的杏花河桥题过名。多年之前,霍坡村尚保留着一块石板,上面刻有“双盛桥”三个字。笔者曾前往霍坡村,向通晓当地历史的霍永吉老先生(84岁)咨询此事,得知附近杏花河上被题过名的桥,只此“双盛桥”一座。由此推测,“双盛桥”三字很可能出自许宗道先生的手笔。
另外,因为既有学问,又善书法,在1957年二月,许宗道先生就曾应外祖家张德佐村(今隶属九户镇)张氏之请,帮他们续修家谱,并撰写了《五支堂继修谱序》。1962年冬,他又主持续修了《周家村许氏家谱》,并撰写了一篇序文。
许宗道先生所撰《周家村许氏家谱序》
许宗道先生娶孙镇杨家庄杨氏之女为妻。婚后,夫妻二人育有三子:长子学甲,次子学耕,幼子学耘。学耕不幸早夭。学甲也曾担任过教师,后因家庭贫困,离职务农。学耘即学云,毕业于中专学校,后在淄博市周村区担任教师。在父亲的影响下,他也擅长书法,并成为闻名周村的书法家。
据说,有一年,许宗道先生到周村去看望小儿子,恰好赶上不少人正围着小儿子求墨宝。他一时兴起,说道:“看见别人家写字,也教我手痒痒,让我也来写上几笔。”说着,他分开众人来到桌前,从小儿子手中接过了毛笔。大家一看,说话的是个其貌不扬而且不良于行的小老头,都不免心中诧异。只见他笔走龙蛇,字竟比许学云的还要好。学云连忙给众人做了介绍。于是,众人啧啧称赞一番之后,便转而纷纷向许宗道先生求墨宝。然而,他却怅然若失地说道:“唉,我的这个字呀,比起先父来,还差得远呢!”
许学云生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于2017年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2018年8月中旬初稿
2022年3月22日增订
参考书目:
许宗道:《张德佐村张氏家谱》 1957年
许宗道:《周家村许氏家谱》 1962年
曲延庆:《邹平通史》 中华书局 1999年
张传勇:《邹平县霍坡村志》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7年5月
参考文章:
许学云:《三代临池翰墨香》 2002年7月29日发表于《书法报》
霍永吉:《霍永安事略》
林青:《关于许贯一同志的简历、负伤及荣军问题处理情况证明》 一九八一年十月二十日
徐刚:《回忆老连长许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