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文昌
1、段文昌籍贯
关于段文昌的籍贯,争议颇多,主要有几种说法:
1、淄博说。新、旧唐书段志玄传均载:“段志玄,齐州淄博人。”《唐故左骁卫朔坡府折冲都尉段府君(会)墓誌铭》:“府君讳会,字志合,淄州邹平人也。”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方南生《段成式年谱》、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都取临淄说。清代邹平著名诗人张实居《长白竹枝词·十五》写道:“连年亢旱绿波消,一望平湖种麦苗。旧迹欲寻柯古里,居人遥指段家桥。”王渔洋在该词后注“段太常故里”。《玩湖顶》诗云:“更忆段桥柯古迹,夕阳一片远香红。”晚于张实居而同为张延登之孙的张尔奎,有《柯古堂诗文》四卷行于世。很显然,诗人张实居、张尔奎皆十分仰慕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同时也佐证了段成式祖籍确实是邹平县明集镇段桥村。相传成式为官期间,曾为故里修七孔拱桥,架通南北之路。乡人为记段氏功德,遂将相邻的段、加、马、乔四村改名为“段桥”,并刊石立碑。
2、西河说。《旧唐书·段文昌传》:“段文昌,字墨卿,西河人。”宋代《太平寰宇记》记载段文昌为汾州西河县人,今人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亦取此说。《太平寰宇记》撰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976~983),比《新唐书》早,编者乐史生活于宋初,他将段文昌列为汾州唯一的名人,说明当时朝野认同。按理,段文昌祖辈段志玄起家太原,所以段志玄子孙谋居太原汾州西河合乎情理。另《新唐书·段志玄传》,记志玄助唐高祖举义师“下霍邑、絳郡、攻永丰仓”,《段志玄碑》亦记有“从上破西河”。与志玄同征西河者,尚有长兄段志合。段志合曾镇守西河,并以军功封西河曲沃县开国男。段志玄的子孙为什么要定居汾州西河县?这或许与汾州存在段干木墓有关,唐代人定居点的选择多选择地望而居,因为汾州西河尊战国贤士段干木为三贤,所以段氏子孙择居汾州。有人推测,段志玄封樊国公,食实封九百户,也可能他的封邑选择了段干木墓所在的西河段家庄(今汾阳市段家庄)。段文昌很可能便在西河出生。
3、河南说。见《全唐诗》段成式小传,苏雪林《唐诗概论》亦本此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五下,记段氏世居武威,至偃师,徙居河南道。《金石萃编》卷四五,“以齐州、青州皆属河南道”,故谓段氏为河南人。此说所指地望过泛。
4、南郡说。南郡即荆州,《旧唐书•李商隐传》有“与太原温庭筠、南郡段成式齐名,时号‘三十六’之称”。《新唐书·段文昌传》记文昌“世客荆州”,《旧唐书·段文昌传》亦谓文昌“文昌家于荆州”、“先人坟墓在荆州”並“别营居第以置祖祢影堂”。《命定录》、《太平广记》亦记文昌父谔,曾在枝江、江陵一带为地方官,故谓段文昌“长自渚宫,客游成都”。“渚宫”即荆州,据考文昌父谔当于出任荣州、昌州刺史后或因事被贬于荆州为官,不久便客死荆州。《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文昌及锺家难,乃入为官。”《玉泉子》则记:“丞相鄒平公段文昌,负才傲俗,落泊荆楚间。”故有南郡之说。《北梦琐言》载:“唐相段文昌家江陵,少以贫窭修进,常患口食不给。每听曾口寺钟,辄诣谒食,为寺僧所厌,自此乃斋后扣钟,冀其晚届而不逮食。后入登台座,出连大镇,拜荆南节度使,诗《题曾口寺》云‘曾遇阇黎饭后钟’。”然《古今诗话》云此诗是唐相王播题扬州佛寺,有全篇云:“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三十年前尘土面,而今始得碧纱笼。”今言段文昌,乃江陵人所传误。
5、广都说。广都即今四川双流县。据《旧唐书》“文昌于荆、蜀皆有先祖故第”、“文昌少在西蜀”,《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父谔典荣、昌二部,文昌年才佩觿。”《华阳县志》段文昌传则记载:“段文昌,字墨卿,广都西河人。”《双流县志》引《鉴戒录》、《唐诗纪事》所言:“段文昌,广都县人,父以卖油为业。生而多智,长亦有文。常跨驴行,乡里笑之。三十年间,衣锦归蜀。蜀人赠诗曰:‘昔日骑驴学忍饥,今朝忽着锦衣归。等闲画虎驱红旆,可畏登龙入紫微!富贵不由公祖解,文章生得羽毛飞。广乡再去应惆怅,犹有江边旧钓矶。”《太平广记》:“文昌父锷,为支江宰,后任江陵令。文昌少好蜀文,长出渚宫(荆州),客游成都,谒韦南康皋。”说明段文昌当自小随父生活在四川,文昌父谔后来到江陵为官,文昌便随父离开了四川到荆州生活。至于“客游成都”,便是后来(795年)文昌入蜀拜见剑南节度使韦皋,皋表文昌为校书郎,从此入仕途,他出任过灵池(今成都龙泉)令,以后又几度镇蜀。据《双流县志》记载:治东南三十里龙华山,“唐段文昌筑别业於此,俗谓之段公读书堂。并述曰:按《唐诗纪事》,段文昌别业在广都县之南龙华山,曾杜门力学於此。文昌还别业,有《寻龙华山寺广宣上人诗》:“十里惟闻松桂风,江山忽转见龙宫,正与休师方话旧,风烟几度入楼中”。宋广都郭震《题龙华山诗》:“昔年曾到此山回,百鸟声中酒一杯,最好寺边开眼处,段文昌有读书台”。《方与胜览》:“文昌读书堂在广都县顺圣寺南”。
6、东牟说。本於段成式《酉阳杂俎》寺塔记小序自署为“东牟人段成式”,又段公路《北户录》称请其知友右拾遗内供奉陆希声作序,有“东牟段君公路”之说。《旧唐书·地理志》:“天宝元年,以登州为东牟郡。乾元元年,复为登州。”按段氏祖上,无居东牟郡的。此说有待进一步查考。李永先认为,段氏叔侄称东牟人,可能与古牟国有关,因而自称为东牟段成式。
确切地说,段文昌祖籍山东淄博,他出生于西河(山西汾阳),从小随父在四川生活,后又随父客居江陵。
2、段文昌家世
高祖:段志玄(段雄)。《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段文昌,字墨卿,西河人。高祖志玄,陪葬昭陵,图形凌烟阁。”《旧唐书》列传第一十八:“段志玄,齐州临淄人也。父偃师,隋末为太原郡司法书佐,从高祖起义,官至郢州刺史。……。贞观十六年,寝疾,太宗亲自临视,涕泣而别,顾谓曰:‘当与卿子五品’。志玄顿首固请回授母弟志感,太宗遂授志感左卫郎将。……。子瓒,袭爵褒国公,武太后时,官至左屯卫大将军。子怀简,袭爵,开元中官至太子詹事。”《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偃师生志玄,右骁卫大将军、褒国忠壮公。志玄生瓒、瓘、珪。瓒生怀简,坊州刺史。瓘生怀昶、怀皎。怀昶生谔,谔生文昌,文昌生成式。珪生怀本,礼部郎中。”据《劳考·一九》,怀本曾任鄜州刺史(《元微之集·五八》)。又《元龜·二四》:开元二十一年(733),怀本官渝州刺史。《元和姓纂四校记》:“珪生怀本,洛州太守(洛州乃洛交之讹)。礼部郎中、苏州刺史同泰(段同泰,开元3年官太常博士《会要·一九》),居荥阳中牟。”知其礼部郎中、苏州刺史系指段同泰,而非段怀本。《有唐武威段夫人墓志铭》:“唐少保赠仆射韦公幼子左千牛母曰段夫人,家本武威人也。其四代祖褒国公扬州都督增辅国大将军讳志玄,有战功在国史。大将军生曾祖宣州长史讳弘圭,弘圭生大父鄜州刺史讳怀本,怀本生王父衡州司田参军讳岌,夫人司田之第二女也。”《元和姓篡》:“瓒生怀古、怀艺、怀简。怀艺,坊州刺史、少詹事。”《唐故左骁卫朔坡府折冲都尉段府君(会)墓誌铭》:“府君讳会,字志合,淄州邹平人也。……祖琰,北齐平陵县令。父偃师,皇朝散骑常侍、郢州刺史、益都县开国公。”另一誌《唐右骁卫朔坡府故折冲都尉段公(会)墓誌铭》:“公讳会,字志合,淄州邹平人也。……祖瑗,齐任主簿。……父师,皇朝散骑常侍、光禄大夫,赠洪州都督、八州诸军事、益都县开国公,谥曰信公。……哀子弘竟……”《唐梓州盐亭县令霍府君墓志铭并序》:“恒农府折冲都尉志合”。《墓志》载段志合逝于永徽三年(652)七月十七日,春秋五十九。故乃段志玄(595-642)之兄。《唐故辅国大将军右卫大将军扬州都督褒忠壮公段公碑铭》:“公讳○(雄),字志元。○(齐)○(州)郡○(邹)○(平)人也。……祖琰,……考偃师,散骑常侍、益都县开国公,赠洪州都督、八州诸军事,谥信公。”岑仲勉《金石论丛》贞石证史“段志玄名雄”。《大唐上柱国段府君(亮)墓志铭并序》:“君讳亮……。曾祖志玄,皇银青光禄大夫、左卫大将军、上柱国、褒国公,食邑三千户,赠兵部尚书,荆州刺史。……。祖珲,游击将军,忻州秀容府折冲。……。皇考慎,苏州吴县尉,汴州尉氏丞。”知志玄有四子:瓒、珲、瓘、珪,以段亮(675-738)与段文昌(773-835)出生日期分析,珲当居其次。
曾祖:段瓘。《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谓瓘生怀昶、怀皎。《元和姓纂》:“瓘,符玺郎、朝邑令。生怀昶、怀晏、怀皎。”《段承宗墓志》:“皇鸾台符玺郎讳瓘府君之孙,皇梓州参军讳怀昶府君之元子。”梓州与德州小异,或曾官两任也。承宗绵州参军、官至晋陵郡长史,第二子钆,第三子铣,第四子全交,第五子镇。《唐故河南府汜水县丞齐郡段府君墓志铭并序》:“公讳涓字建,陈许节度副使、捡校太子宾客兼御史中丞讳全交之元嗣,常州长史讳承宗之孙,梓州录事参军讳怀昶之曾孙。”《大唐齐郡段府君(州元)墓志铭并序》:“曾祖怀昶,梓州录事参军。祖承宗,常州长史。父全交,陈许节度副使兼御史中丞。”
祖父:段怀皎。《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一十七:“段文昌,祖德皎,赠给事中。”《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怀昶生谔”《元龜》一三一:“元和十五年,赠文昌祖怀皎给事中。”《元和姓纂》:“怀昶,德州参军。生文昌,左补阙,长庆太和中书侍郎,西川、淮南、京东三节度。生成式。”其中当有脱文,缺一代。德皎疑怀皎之误。
父:段谔。《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谔生文昌。”《太平广记》卷一百五十五:“故西川节帅段文昌,字景初。父锷,为支江宰,后任江陵令。文昌少好蜀文,长自渚宫,困于尘土,客游成都。”《旧唐书》:“文昌父谔,循州刺史,赠左仆射。”《新唐书》:“段谔,荣州刺史。”《元龜》一三一:“元和十五年,赠文昌父谔,左仆射。”
妻:武新。《旧唐书》段文昌传:“文昌,武元衡之子婿也。”武新高祖武载德,是武则天的堂兄弟,官湖州刺史。曾祖武甄,又名武平一,文人学士,曾任考功员外郎。祖父武就,官殿中侍御史,以子贵追赠吏部侍郎。父武元衡,建中四年(783年)状元进士,宪宗朝宰相。弟武翊黄,元和元年(806年)状元及第,大和年间官至大理卿。一姊嫁孙简。《宝刻丛编》(陈思)卷七引《京兆金石石录》著录名《唐段文昌妻武氏墓志》:元和十四年(819年)立,段文昌撰,渠正书。原载《京兆金石石录》,现该书已佚。
子:成式、成伋。《酉阳杂俎》前集卷一七:“壬戌年……家弟恶而坏之。”续集卷四:“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均称为家弟或弟。按成式书中所举亲属甚多。称谓均一丝不苟,如三从兄段遘,至德坊三从伯父,姑婿裴元裕(《南诏野史》:“会昌六年九月,佑攻陷安南,经略使裴元裕败之。”),再从兄段鄩等等,从、再分明,绝不混淆。故信文昌有次子、成式有一弟,且仅有一弟也。谱载:成式有兄名伋(另谱载名“范”),当为成式弟也。另有谱载文昌公四子成伋、成式、胜添、胜云。唐光化二年(899年),胜云公长子安福由鄱阳县迁往泰和县清安乡铁冶场上村坡置产于石田庄。后梁开平二年戊辰(908年),胜添、胜云率安福在鄱阳共修族谱。后唐应顺元年(934年),胜添与弟胜云一起,率四子安达、安经、安礼、安寿男妇迁江西泰和县圳上。胜添公传九代而无后。胜云公子孙遍及江西、湖南。从时间上推算,文昌公逝于835年,如果胜添、胜云亦为文昌之子,则934年时胜添、胜云公都应100多岁了,据此,胜添、胜云应当不是文昌公之子。而成式母武新则逝于819年之前,从时间上分析,胜添、胜云更不可能为其所生。故胜添、胜云与成式断不可能是同父同母、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胞弟。故成式、成伋与胜添、胜云或当同族不同父,但辈次相同。
孙:安节、公路等。新、旧唐书均载段成式子安节,乾宁中官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今人亓娟莉《乐府杂录研究》云安节表字大仪。段成式《送穷文》有“家督被酒”句(即长子醉酒),既有其长,当有其次。清陆心源为《北户杂录》重刻本作序时谓公路为文昌孙、成式子、安节弟。段公路撰《北户杂录》,唐右拾遗内供奉陆希声为之序云:“予尝观图於书府,君狀貌一似鄒平公,而又能以文学世其家。於乎!鄒平公为有後矣。”其序屡记乃祖,而未及乃父,不知有何秘奥。若其父乃成式,当自提也。方南生编《段成式年谱》认为公路极可能是成式之侄。湖北江陵《段氏族谱》“段成式——柯幼——大徽”世系或许是“段成式字柯古,幼子大徽。”脱字之误。湖南南县《段氏族谱》“段成式——子安——大徽”世系或许是“段成式子安节、大徽”之脱误。 “大仪”即太极,借指形成开地万物的混沌之气;“大徽”即太徽,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徽、微、帝三垣。精通佛法的段成式为两个儿子取字号曰大仪、大徽当于情理之中。
段文昌派名十九郎,段成式排行十六,可见段氏家族当拥有庞大的族群。关于段文昌家族的情况史籍鲜有记载,仅段成式《酉阳杂俎》中有零星记述。“成式三从房伯父,太和三年庐州某官。”“成式三从房叔父某者,贞元末自信安至洛,暮达瓜州,宿于舟中。”“成式三从兄遘,贞元中,尝过黄坑。有从者拾髑颅骨数片,将为药,一片上有‘逃走奴’三字,痕如淡墨,方知黥踪入骨也。”“成式再从兄鄩尝观之。”“成式至德坊三从伯父,少时于阳羡家,乃亲故也,夜遇雷雨,每电起,光中见有人头数十,大如栲栳。”“成式姑婿裴元裕言,群从中有悦邻女者,梦女遗二樱桃,食之。”裴元裕曾任淮南节度使,《增订南诏野史》:“会昌六年(846年)九月,佑攻陷安南,经略使裴元裕败之。”另外段成式还提及侄女乳母阿史,表兄卢有则,旧家人永安、李士元,门下医人吴士皋等。
偃师 |
会(志合) |
子:弘竟。 |
||||||
雄(志玄) (唐开国二十四功臣之十,褒国忠壮公。) |
瓒 |
怀古 |
|
|||||
怀艺 |
|
|||||||
怀简 |
坊州刺史、太子詹事。 |
|
||||||
珲 |
慎 |
亮 |
|
|
|
|||
瓘(朝散大夫、符玺郎、朝邑令) |
怀昶 |
承宗(绵州参军) |
钆 |
|
||||
铣 |
|
|||||||
|
||||||||
全交 |
涓 |
|||||||
州元 |
||||||||
镇 |
|
|||||||
怀晏 |
袭父爵。 |
|
||||||
怀皎 |
谔(荣州刺史、昌州刺史、循州刺史,枝江宰、江陵令,赠左仆射。) |
文昌 (唐穆宗宰相) |
成式(吉州刺史、处州刺史、江州刺史、太常少卿) |
安节(字大仪,朝议大夫守国子司业、上柱国、赐紫金鱼袋。) |
||||
大徽 |
||||||||
|
公路[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县尉,咸通年间曾于广东岭南供职。] |
|||||||
珪 |
怀本 |
瑀 |
|
|
||||
岌 |
岌第二女(唐少保赠仆射韦公幼子左千牛佩之母) |
|||||||
×(志感) |
左卫郎将。 |
|||||||
3、段文昌年表
唐代宗大历8年(773年):
唐德宗建中初(约781年):
文昌约8岁。随父入川。《丞相邹平公新置资福院记》:“建中初,先仆射以柱下史参梓潼军计,典昌、荣二部。益部之内,有林居一廛。”《新表五下》:“谔,荣州刺史”。荣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治公井县(今四川自贡市西十里贡井)。六年(623年)移治大牢县(今四川荣县西)。昌州,唐乾元2年(758年)正月始设,下辖昌元(今荣昌县南部)、静南(今荣昌县北部)、大足三县,治昌元。
唐德宗贞元初(约785年):
唐德宗贞元初(约786年):
唐德宗贞元6年(约790年):
唐德宗贞元15年(799年):
文昌26岁。应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之邀,由荆州入蜀,初授校书郎,继而担任成都馆驿巡官,后来因与同僚刘辟不和,被其进谗言贬为灵池县尉(今成都龙泉)。大和7年正月5日,段文昌《修仙都观记》云:“贞元15年,余西游岷蜀,停舟江岸,振衣虔洁,诣诸洞所。……牵于形役,不得淹久,瞻眺惆怅,书名而去。尔来已三十四年。”《录异记》云:“又尝佐太尉南康王韦皋为成都馆驿巡官。忽失意,皋逐之,使摄灵池尉。”唐人《玉泉子》亦云:“文昌又尝佐太尉南康王韦皋,为成都馆驿巡官。忽失意,皋逐之,使作灵池尉。”段文昌子段成式亦云:“洎韦之暮年,为贼(刘)辟谗构,遂摄尉灵池县。”
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
文昌32岁。8月,“癸丑,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卒,行军司马刘辟自称留后”。段成式云:“先君(段文昌)旧与辟不合,闻之,连夜离县。”文昌此年自灵池去官。
唐顺宗元和元年(806年):
唐宪宗元和2年(807年):
文昌34岁。4月,离蜀入长安,借住长兴里,即朱雀门大街街东第二街第三坊(《酉阳杂俎》)。中书舍人李吉甫及相位,遂拜为登封尉、集贤校理。俄拜监察御史,迁左补阙,改祠部员外郎。
唐宪宗元和6年(811年):
唐宪宗元和8年(813年):
唐宪宗元和10年(815年):
唐宪宗元和11年(816年):
文昌43岁。8月,“贯之罢,引为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遂为承旨。”旧传云“元和11年,守本官,充翰林学士”。《翰林学士壁记》亦谓本年八月十五日,段文昌自祠部员外郎充翰林学士。
唐宪宗元和12年(817年):
唐宪宗元和13年(818年):
文昌45岁。《翰林学士壁记》云:“十三年正月十二日,加本司郎中。二月十八日,赐绯。”(宋)王溥《唐会要》卷五十七《翰林院》:“元和十三年二月,上御麟德殿,召对翰林学士张仲素、段文昌、沈传师、杜元颖,以仲素等自讨叛奉书诏之勤,赐仲素以紫,文昌等以绯”。
唐宪宗元和14年(819年):
文昌46岁。加知制诰,事见《翰林学士壁记》。宪宗诏翰林大学士文昌重撰《平淮西碑》,陆邳分书篆额,十二月重立。
唐宪宗元和15年(820年):
文昌47岁。正月庚子日,宪宗驾崩。六天以后,丙午日,穆宗即位。“是日,如翰林学士段文昌、杜元颖、沈传师、李肇、侍读、薛放、丁公著对于思政殿,并赐金紫”。又五天后,唐穆宗以“舍人、翰林学士、武骑尉、赐紫金鱼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二月,“监察御史杨虞卿以上频行幸盘游”上奏劝谏,奏章言辞恳切,段文昌认为“虞卿所上疏,切直可奖”,是后“宰臣令狐楚、萧俛、段文昌延英奏事,因以纳谏为贺”。《翰林学士壁记》记有段文昌于本年正月二十三日迁中书舍人。辛亥,以萧俛、段文昌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唐穆宗长庆元年(821年):
文昌48岁。“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段文昌请退”。二月初五,“以中书侍郎、平章事段文昌检校刑部尚书、同平章事、成都尹,充剑南西川节度等使”。“朝廷以文昌少在西蜀,诏授西川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唐穆宗长庆2年(822年):
文昌49岁。云南入寇,黔中观察使崔元略上言,朝廷忧之,乃诏文昌御备。文昌走一介之使以喻之,蛮寇即退。
唐穆宗长庆4年(824年):
文昌51岁。自蜀回长安,3月,“丁卯,以刑部尚书段文昌判左丞事。”《旧唐书·段文昌传》:“敬宗即位,徵拜刑部,转兵部,兼判左丞事。”可知段文昌于本年由蜀被徵入京,全家偕行。
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
文昌52岁。7月,“戊戌,以刑部尚书段文昌为兵部尚书,依前判左丞事”。
唐文宗大和元年(827年):
文昌54岁。正月初八,“以兵部尚书、权判左丞事段文昌为御史大夫”,进封邹平郡公。六月初三,寻检校尚书右仆射,扬州大都督府长史,同平章事,“以御史大夫段文昌代播为淮南节度使。”
唐文宗大和4年(830年):
文昌57岁。正月二十八日,“以淮南节度使段文昌检校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江陵尹,充荆南节度使”。南诏袭南安,帝以文昌得蛮夷心,诏使下檄尉让,即日解而去。段文昌《修仙都观记》云:“太和庚戌岁,自淮南移镇荆门。”
唐文宗大和6年(832年):
文昌59岁。11月19日,“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依前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 《旧唐书·段文昌传》:“太和六年,复为剑南西川节度。”《通鉴》谓:“六年冬十一月乙卯,以荆南节度使段文昌为西川节度使。”段文昌于太和七年正月五日所撰之《修仙都观记》云:“去年冬十一月,诏命换麾幢,再领全蜀。”本年西蜀名妓薛涛卒,刘禹锡、李德裕均有诗悼念。段文昌再镇西川,并为薛涛撰墓志。《笺纸谱》云:“涛出入幕府,自(韦)皋至李德裕,凡历事十一镇,……後段文昌再镇成都,太和岁,涛卒,年七十三,文昌为撰墓志。”可知薛涛卒于本年十一月前,当时李德裕尚在蜀,而段文昌乃在薛卒後再领西川。因前度在蜀时,与薛有旧,故为之作墓志。
唐文宗大和9年(835年):
2月30日,赐春衣中使至,受宣毕,“剑南西川节度使、检校左仆射、同平章事段文昌卒”,年六十三,赠太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