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翱与范仲淹
石广东
范仲淹出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四岁时随母亲来到山东省长山县城南侧孝妇河边的河南村,先后在长山(今邹平县)生活了18年;于北宋时期官至参政知事(副宰相),为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闻名于世。
李士翱于弘治元年(1488年)出生在长山县城北侧的北关村,于明朝嘉靖年间官至工、刑、户部尚书,从政二十七年,一文不私,以廉政大臣著称。
两人虽跨越两个朝代,时间相隔500年,其居住的村庄却都紧靠长山城。两人的经历和影响亦有许多共同之处,成为从长山走出的两个重要的历史名人。
范仲淹,以其勤奋、正直垂名于史,以“先忧后乐”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国人。
而李士翱则默默无闻,鲜为人知,其实当年也是“受百姓称赞,得皇上恩宠,令敌匪丧胆”的风云人物,只是悠久的岁月湮没了这位历史名臣的英名。
虽相隔500年,李士翱与范仲淹却有着不解之缘。无论从政地方,还是京城为官,都时刻以范仲淹为榜样,勤勉为政,廉洁奉公,从政二十七年,一钱不私,一事不苟;被民众称为:“贤太守,真父母”,皇帝因其“有才望,以能理繁”而多次嘉奖、擢升;屡被颁赐奖赏,是忠诚实践“先忧后乐”的典范和楷模。
在长山范公祠内的“历代长山名人介绍”中、在《明史》中、在《四库全书》中、在明《世宗实录》中、在《长山县志》中、在《孝妇河畔明清名人传》中、在《邹平名门望族》中、在《邹平历史人物》中;在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通志》中,安徽潜山、江西婺源、湖北荆州、钟祥等地的府志和许多文史资料中,都有着对这位明朝“廉政大臣”的详细记载。
凡有关“明朝首辅”张居正的作品中,都有对“李士翱是张居正恩师”的详细记载和描写,如《张居正大传》、《张居正全传》、《风雨张居正》、《宰相之杰张居正》、《明朝那些事儿》、《张居正与万历皇帝》、《亦壮亦悲张居正》、《朱家天下》等等。
嘉靖二年五月,李士翱中进士后在刑部观政,正值长山范公祠修建,遂篆写了由长山知县黄昭道撰稿的碑文:
重修范文正公祠记
嘉靖二年五月
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山东巡察司副史奉敕巡察海道岳阳本县知县黄昭道撰
赐同进士出身刑部观政邑人李士翱篆
长山县城之南之有范公祠者,吾长民所系范公思也。祠故有记于公,制行之俊伟,功业之峥嵘,亦谓详且悉矣。顾祠殊隘甚,嗣改为祠之二门,犹惧弗称,则祠之弗称可知矣。弘治辛酉之春,予试令兹士,谒公之祠,愀然动于色,若弗堪乎情者。无何,大中丞长洲徐公源以巡抚至,慨所以弗称者有大予。予曰:“祠惧弗称不敢不同乎心,而祠欲求称焉者实难致乎力。”公曰:“盖疏之,疏之而偶弗以报,予以调故不可徒惧乎弗称也。”由是乎蒸我耆德如潘惠、高本、吕山、王顺、李良、李环、张胜数子二亟谕之,佥曰:“义举也,可以动吾民之义矣。”故倡之者。无逾月,而凡一木一瓦之欲虔报者殆将溢乎。工之肆,而祠之旧为祠之二门,而所谓庑堂庖斋库之制悉从新美。他如公之像、庑之图,绘亦无乎不备,而公之庙貌巍乎焕若矣。稽其财与力,大半出于众,誓不容一人私。故鼎焕丰于前,费惟止于百缗余耳。是固潘惠等之义心可尚,而区区督划之力,亦尝有与斯。是举也,于弘治甲于八月,明年六月事告竣。予且图以报徐公,公重其事,偕少参毛公呈至,而落成之,且有诗以遗予。时予辱召,将有行,潘惠有记请,弗可,寻予补南台,以言售逆,瑾祸家食者十余祠,无复有今日梦矣。正德癸酉,予复起,戊寅冬,再金东皋,得再公祠亦幸也。询惠者物故者亦已多矣,而碑石枵然尚存,似有所待,而竟以史冗夺。嘉靖二年四月,予复有南滇参辖之命,濒行,长令徐君宪继,尝有修聋之功,因以此石请,且谓予时修学宫,亦不在此下,盖并记之,子曰:“夫学之修求。惟尽吾心而已耳。”记,固非子之所急,若公祠之成,集众人之义,非此无以劝后来,予且不拒,宪曰:“唯”。故记之。
该文章载于嘉庆版《长山县志》卷十三.艺文志和朱鸿林著《范仲淹在邹平》等,其纪念碑现被复制于长山范公祠院内东侧碑廊的首位;李士翱篆写手稿拓片遗有照片留世。
李士翱后来又多次到长山、苏州等地拜谒范公祠、墓,并赋诗多首,以激励自己效仿先贤,报国为民,足见范仲淹思想对李士翱行为的影响重大。
谒范公祠
丞相骑箕天上去,巍巍遗庙枕河阴。
阶前草木空荣悴,门外溪山自古今。
十事规模宗社计,一生忠孝圣贤心。
人才百代真殊绝,仰止高风为正襟。
又
先忧后乐是平生,不独胸中十万兵。
风采曾倾天下望,文章高播百年名。
当时自谓超平仲,今日人称逾孔明。
欲挽唐虞还宋室,可堪天际掩长庚。
又
胸藏兵甲老儒臣,宋代英豪得几人。
忧乐自期周召志,箪瓢何愧孔颜贫。
宣威西夏雷霆令,助麦东吴桥梓仁。
瞻拜祠前芳草绿,清辉常照万年青。
又
将相从来多,如公世鲜有。
忧乐方寸中,道与天地久。
义田赡孤贫,百世联疏亲。
耻彼身谋者,殊为公罪人。
孝水何其洁,白山何其岜。
水清照公心,山高见公节。
时来叩公祠,永起乡人思。
束刍一展拜,临风聊赋诗。
又用范公韵
高名仰大儒,画锦自三馀。
事业光仁里,旌旄拥帅车。
风生新幕府,云锁旧精庐。
长白从公后,人家尽读书。
又
天兴大宋降名儒,长白藏修数载馀。
补衮丹哀掳魏阙,平戎胜算寓征车。
义田燮燮泽来裔,相业巍巍照故庐。
万古勋名垂不朽,只因读尽五车书。
和九日登长白韵
重阳即兴漫然秋,纵步南山崒律头。
好鸟隔林声不断,塞花满涧意相投。
烟清洞口乾坤阔,景贮壶中日月悠。
还向醴泉寻老纳,希文遗事话卷休。
万笏山过范公祠墓
丞相祠前地暂平,墓门迎处气峥嵘。
参差石笏朝天立,弯转溪桥跨水横。
仪范千秋推父子,蒸尝万古祀公卿。
肃衣瞻拜勤立止,不愧当年文正名。
李士翱这些纪念范仲淹的文稿均被收录其著作《长白集》留传于世,他的丰功伟绩也被载入史册,被人们传颂。
更令人称奇的是,李士翱与范仲淹虽分别生活服务于相距500年的两个朝代和社会,其经历与作为却惊人的相似。
治堰修堤兴学教
天圣二年(1024年)秋,身为兴化县令的范仲淹奉命全面负责通州、泰州、楚州、海州沿海的治堰工程。他率领数万民夫,奔赴海滨。但工程刚开始,便遇上夹雪的暴风,接着又是一场大海潮,吞噬了一百多民工。而范仲淹则临危不惧,坚守护堰之役。
大风卷着浪涛冲到他腿上,兵民们纷纷惊避,官吏也惊慌失措,范仲淹却没有动,他有意看看身旁的同年好友滕宗谅。大家发现他两人泰然自若,情绪也安稳下来。经过范仲淹等人的努力坚持,捍海治堰又全面复工。不久,绵延数百里的悠远长堤,便凝然横亘在黄海滩头。人们感激兴化县令范仲淹的功绩,都把海堰叫做“范公堤”。 至今兴化仍有范公祠遗址,为父老怀念。
从海陵到高邮,从苏州到邠州(今陕西彬县),范仲淹每到一处,总是首先兴学聘师,关心教育。后来做到宰相时,更下令所有的州县一律办学。而经他指教和影响过的很多人,往往都各有所成。
1536年,李士翱由山西巡抚调至湖广荆州担任知府。荆州地处长江中游,属惊险地段,一到汛期,水灾为患,民众深受其害。荆州城不断被淹,公安、监利等县的江岸更是经常决口,庄稼无收成,农田民宅被冲毁,且灾异不断,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此情此景,李士翱不断巡视在江堤上察勘险情,经常走访在群众中寻方问法,也时常为除水患米水不沾,彻夜难眠,终致积劳成疾。他依法清理沙市的税收,募得银两80多万,按照旧例这些钱他可以自由支配,但李士翱却分文不入私囊。他又举全府之力,修筑公安、监利段长江大堤100多里,以御水患。民众称颂他为“贤太守、真父母”,并编有歌谣称赞相传。
李士翱在潜山,在婺源、在荆州、在钟祥,都以兴学育才、维新庙庑著称;这在当地的史书府志中都有大量记载。而且在他所任职的府州,所有的乡试、府试李士翱都是亲自主考。著名的荆州神童、明朝首辅张居正,就是在12岁时由李士翱为其主考、阅卷,录取的,并当场为张白圭改名为张居正,并鼓励他勤奋读书,秉公居正,做一个治国平天下的清廉大臣。此后李士翱又把他推荐给湖广学政田顼与湖广巡抚顾璘,为张居正创造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次重要机会。
忠正清廉反被贬
在京城为官,正直的范仲淹对朝中的腐败行为尖锐批评、坚决斗争,终受宰相吕夷简所陷害,屡次被贬,后来几乎贬死岭南。
李士翱从地方到朝中,忠正清廉本色不改,对严嵩及其恶子严世蕃恃宠专政、横行霸道、残害忠良的行为,极为不满,敢于抵制。终被奸相严嵩算计,先是由山西监察御史被贬为荆州知府,后又借“庚戌之变”被诬陷其“忤旨”被革职闲住。
西陲守土建军功
从宝元元年(1038年)起,党项族首领元昊,突然另建西夏国,自称皇帝,并调集十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洗劫或夺去。
五十二岁的范仲淹奉命挂帅赶赴延州。他初至延州,便全面检阅军旅,并实行了认真的裁汰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低高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在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构成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在战斗中,范仲淹以身作则,将士没喝上水他从不说渴,将士没吃上饭他从不叫饿,朝廷赏赐给他的金帛都分发给将士。范仲淹赏罚分明,奖励勇猛杀敌的士兵,提拔重用立功的将领,对克扣军饷的贪污分子则当众斩首,毫不留情。在范仲淹的率领下,西北军中涌现出许多有勇有谋的将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嘉靖二十二年,李士翱升都察院右副都御使,巡抚宁夏。这年七月,套寇猖獗,屡屡进犯,扰民掠财。精通兵法的李士翱多次向皇帝奏疏,谏言献策,终获圣旨:“这预陈御边事宜,具见用心区处,都依拟行”。李士翱率兵马三万,汇集压境,分布防守,预备粮刍充足,缮完墙堡坚固,增置墩台铺舍,锋利火药器械,金鼓、旗帜森列,军士川涌林立,将令刑严赏重,而又上下亲睦,日相警戒。还借鉴范仲淹“经略西夏,筑一城堡,设两指挥防守,以拒元昊”之智,精密部署御敌之道,出战告捷,边疆太平,三年无烽火之警。
鞠躬尽瘁被追封
1052年,范仲淹被调往颍州,他扶疾上任。但只赶到徐州,便在五月二十日溘然长逝,享年六十四岁。范仲淹死讯传开,朝野上下一致哀痛。包括西夏甘、凉等地的各少数民族人民,都成百成千地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纷纷为他建祠画像,数百族人来到祠堂,痛泣哀悼。
北宋皇帝闻讯后难过万分,赠范公为兵部尚书,并亲书褒贤之碑。纪念范公的碑文由曾支持他变法的文学泰斗欧阳修撰写。两年方成,热情饱满,词语生动。
北宋治平二年(1065年),人们在范公的第二故乡长山孝妇河南岸修建了范文正公祠,所在的河南村也改为范公村,以表示对范公的永久纪念。
范公忧国为民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国人。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格也成为中华民族品德的代表。
嘉靖十七年(1538年)冬十月,李士翱患病请辞,皇上批复曰“本官才识素著,政绩有闻,况当未艾之年,正宜勉修职业以安地方,不允。”翌年又被升任承天知府,享受参政俸禄。时嘉靖帝驾幸郢地,秋季皇太后梓宫南运与孝宗帝合葬因而有修建显陵的工程,李士翱殚精竭虑,安排妥当,井然有序,受到褒奖;嘉靖十九年春,当地暴发疫疠,民多饥死;官军蜗集,供亿旁午,呼吸而身危,掉运而肘挚,有的一家几口病死甚至绝户。李士翱采取多种措施,募储筹粮,赈恤灾民,还捐出自己的俸禄为他们购买莹地,造墓葬之。
由于李士翱勤勉清介,成绩卓著,又被升调为湖广右参政,分守湖南道。离开承天时,行李非常简单,官兵民众无不感动敬仰,皇上也宠锡频加。后又升任山西按察使、山西乡试监考官、陕西右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使。从嘉靖二十八年开始,李士翱连续被擢升为工部、刑部、户部尚书,成为管理国家建设、司法和财政经济的最高长官。
在“庚戌事变”中,李士翱遭严嵩陷害,褫官回乡,却“居处无台榭之饰,服御无侍妾之奉,淡然犹寒士风也。”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正月二十三日,七十五岁的李士翱病逝于家中。长山县和山东省及朝中众多官员纷纷上疏,为其喊冤鸣不平。山东巡抚姜廷颐、礼部尚书高仪、吏部尚书杨博等也向皇帝奏疏请旨:称原任户部尚书李士翱,才识高明,操履廉洁,爱民体国,而中外有声,清德令名而始终无玷,居官有裨朝政,归田克重乡评,应得祭葬典恤。
当朝首辅张居正更是努力为自己的恩师请命,亲自领导并参与了为那些在严嵩手下以及在嘉靖朝蒙冤受屈的官员平反昭雪。
终于,隆庆帝颁旨诰命,为李士翱平反昭雪,赠资善大夫,太子少保;同年,皇帝又降旨谕祭,赐谕葬,诰封其妻曲氏为淑人;并遣礼部官员为其重新造墓,谕祭二坛,赐全葬,历时两年完成。
当时,在长山还建有3座纪念李士翱的进士坊、绣衣坊、三执法坊及河西阁与长白李先生祠。
范仲淹、李士翱,都是先忧后乐,勤奋正直的廉政大臣,都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都是家乡人民的骄傲,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永远值得我们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