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二集

立德立功

 

导视:

毛泽东在《讲堂录》中说:“中国历史上,不乏建功立业的人,也不乏以思想品德影响后世的人。但二者兼有,即办事兼传教之人,历史上只有两位,即宋代的范仲淹与清代的曾国藩。”

范仲淹,是东方人格形象的典范;他在邹平度过了自己的青少年时期,从这里开始走上历史舞台台吟诵出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长山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的形成地;因此,邹平是范仲淹真正的故乡。

鲁中职业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二集立德立功》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收看《邹平史话》,今天我们讲范仲淹初入仕途。

1015年,27岁的范仲淹考中了进士,考中进士之后,他被任命的第一个职务,是广德司理参军,这时候他还叫朱说。司理参军是个什么官呢,就是一个州或者府的判官,判官主要掌握狱讼,在宋朝初年的时候,这种官是由军人充当的,后来改为了文臣。范仲淹初入仕途,就表现了他刚正不阿、认真办事的那种风格,据说范仲淹在任广德司理参军的时候,他要审理好多案件,这些案件处理的时候,就常常跟上司发生一些争论,范仲淹为了说服上司,就经常跟上司抬杠,为了把这些东西都记下来,范仲淹每次回到家里,都把今天发生的案件,争论的焦点,其中一些环节,都记下来,记到自己家里的屏风上,他在这个地方待了一年多,临走的时候,整个屏风上都记满了。

1017年,29岁的朱说来到了亳州,担任了节度推官。节度推官是个什么官呢,也是掌握狱讼的,掌握一个州的司法,这时候范仲淹就上表请求恢复范姓,因为早在几年前,1011年,范仲淹23岁的时候,就知道了自己不是朱家人,虽然他以朱说的名义考中了进士,后来又当了几年官,但是他还是想着要认祖归宗,这样他就需要上表皇帝,获得批准。因为朝廷命官,要改名必须通过皇上批准,皇上批准要办好多手续。再说范仲淹的老家,江苏吴县,他还有好多族人,据说不大同意再恢复范姓,为什么呢?他们可能怕范仲淹,分他们的财产,因为范墉出身官吏,他的祖辈的家业应该不小,他怕范仲淹有别的想法。范仲淹就跟他的族人们表示,只求恢复范姓,其他的要求一律不提,这样他们才同意,这一年范仲淹终于恢复了范姓,不再叫朱说了,而叫范仲淹。

1021年,31岁的范仲淹,来到了泰州,来监督当时泰州西溪镇的一个盐仓,大家知道封建社会,盐和铁都是很重要的物资,都是由皇家和朝廷直接管理的。范仲淹来到这里之后,发现泰州这个地方,过去有阻挡海潮的那种大堤,多少年来没有修理,都坏了,海潮一涌上来,把大片的田地都给淹了,原来有人居住的村庄,也没有人了,人们都逃出去了,因为这些地都成了盐碱地了,范仲淹就建议修复捍海堰。他征得了当时这个地方州领导的同意,又上表给朝廷,终于修复了捍海堰。为了纪念范仲淹为民造福的这种举动,人们把这个捍海堰,叫做“范公堤”。就说范仲淹一开始进入仕途,就表现了范仲淹时时刻刻为人民谋福利的这种高尚品德。他在泰州是监盐仓的,这个捍海堰与他没有直接的关系,应该是他职务范围之外的事,但是范仲淹也尽心竭力的为老百姓把这件事办好了,办好之后得到老百姓的拥护和爱戴,当地的老百姓好多都返回了自己的家园,据说返回了三千多户。

1024年,范仲淹36岁,来到了京城做大理寺丞。大理寺是中央的司法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像司法部和最高人民法院这样的机关,就是掌管全国的司狱定刑,正职叫大理寺卿,副职就叫大理寺丞。范仲淹做的就是司法部的副部长。范仲淹初入仕途就有一个很重要的举动,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大事这个品质,人们把他这件事叫做“冒哀上书”。1026年,范仲淹38岁,母亲谢氏去世了,范仲淹就丁忧南京。“丁忧”是怎么回事呢?,所谓“丁忧”就是古代的一种制度,当官的如果父亲、母亲去世了,三年之内不能在任上继续做官,要回到家里给父母守丧,也叫守制,这三年之内就不问政事,所以范仲淹就住在南京没有什么事可做,这个时候晏殊正好在南京,他就请范仲淹到应天府去当了老师,教了好多学生。但是范仲淹他是始终把国家的大事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的人,这一年范仲淹40岁了,他处在服丧期间,他就冒哀上书,陈述国家大事,主要提了几个问题呢,主要提了六个问题,简单的概括就是: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听。这六件大事后来也成了他搞庆历新政的时候主要的一些方略。庆历新政有条陈十事书,他提了十条意见,其中这六条跟那些都是有关系的,

我们简单的给大家解释一下,所谓“固邦本”就是加强国家的实力。一个国家没有实力不行啊。“厚民力”就是要让老百姓也富裕起来;“重名器”就是要重视国家的栋梁之才,选择好的干部;“备戎狄”就是要加强边备,加强边防建设,防止北方那些少数民族的入侵;“杜奸雄”就是要杜绝朝廷里面的那些玩弄权术的大臣;“明国听”就是给君王与臣民有一个沟通的一个渠道。就是说皇上,或者是掌权者,跟下边有所交流,能够听到下边的意见。对于这件事啊,杭州的著名隐士,林逋,也就是林和靖,曾经给范仲淹写过一首诗,题目叫做《送希文寺丞》,其中有两句诗说,“马卿才大能为赋,梅福位卑数上书。”这个马卿指的是谁呢,指的是司马相如。这个人啊,有很大的才能。他能够做赋。在林逋看来,能做赋的这个司马相如,仅仅是个文学家,他还不如梅福。梅福虽然地位很卑贱,但是他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屡次上书皇帝。现在的范仲淹,在服丧期间,能够冒哀上书,就像当年的梅福一样,道德品质非常高尚。

 

解说二:十余年的仕途历程,范仲淹展现了他为官办事的才干,也显露了耿直倔强的性格特点,不过,接踵而至的打击也由此而来,因为他忤逆了整个天下最有权势的两个人

鲁中职业专修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二集 立德立功》,《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范仲淹因为屡次上书,给皇上,或者朝廷要臣提意见,都被贬官了。三次被贬出京城。

第一次是因为两谏太后。1026年,晏殊推荐范仲淹做了秘阁校理。秘阁校理是个什么官呢,就是在皇家的图书馆里边,整理宫廷藏书的这么一个小官。官职不是很高,但是,他毕竟是在皇上身边, 1027年,这一年呢,宋仁宗母亲过生日,他想率领百官,在会庆殿,也就是当时皇宫的正殿,为皇太后祝寿。为皇太后祝寿啊,在以前曾经有过了,没人敢说话。但是这一年,范仲淹来到了京城。他知道了这件事。他就给皇太后上书,谏止这件事。他说:“(皇帝)有事亲之道,无为臣之理有南面之位,无北面之仪若奉亲于内,行家人之礼,可也,今顾与百官同列,亏君体,损主威,不可为后世法。”后世不能这么做。宋仁宗要给母亲祝寿,还是在会庆殿里边,还要率领百官大臣,范仲淹提的这个反对意见,应该说很对,也很有道理。但是太后没加理睬。寿该怎么拜怎么拜。还是在这一年,范仲淹又因为仁宗皇帝啊,已经满20岁了,他就上书太后,要求她还政于仁宗。但是太后还是没有加理睬。这样呢,他两次给太后上书,两次,太后连理都没理。范仲淹觉得,太后专权很厉害,这两次肯定得罪了太后,在京城是呆不下去了。所以,他就请求外出做官。于是呢,就来到了河中府任通判。

第二次是因为“谏止废后”。1033年,这时候范仲淹回到了京城。做了个什么官呢,叫右司谏。到了这一年的12月,皇上要废掉郭皇后。为什么呢,因为郭皇后没儿子,仁宗想把她废掉,换一个皇后。范仲淹与许多大臣,都不同意这件事儿。认为这个皇后是母仪天下的。你随便换,对朝廷不利。争得很厉害。他本来想啊,第二天再继续跟皇上争辩,跟这个大臣们争辩。结果呢,第二天没上朝,就给他通知了,贬出京城,到睦州去做知州。睦州在现在的浙江省,在浙江省的西边。也就是富春江那个地方,现在那个地方叫桐庐。范仲淹这次被贬啊,心情很不愉快,很凄凉。范仲淹做了一首诗,叫《谪守睦州作》。其中有这样的诗句,说“重父必重母,正邦先正家。”就是在一个家里边啊,尊重父亲,也要尊重母亲。那么在国家里边呢,你要是治理好国家,要先把自己的家,小家治理好。可是自己现在呢,因为“一心回主意十口向天涯我一心一意的想挽回皇帝的错误主张,不但没有拉回来,他却把我贬了,贬出京城,一家十口啊,老老小小,向天涯走去,很凄凉也很悲壮。富春江畔,曾经是严光当年隐居垂钓的地方。严光,又叫严子陵,是历史上很有名的一个隐士。以前的节目里边,我也讲到过。严子陵帮助刘秀打下了江山,却隐居在富春江畔,在那里垂钓,不肯出来做官。是著名的隐士。这时候的范仲淹啊,被贬官了。他似乎在严光的身上,找到了共鸣。你想,严光是个隐士,范仲淹呢,是积极进取的,本来两个人呢,思想观点、价值追求不大一样。正因为这次贬官,使范仲淹对严光有了新的认识,产生了共鸣。范仲淹为严光在桐庐郡的一个祠堂做了篇记,题目就叫《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这个记的最后啊,四句非常有名,说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第三次是因为朋党之灾。1035年,范仲淹47岁。他又回到了京城,任了礼部员外郎。礼部员外郎是礼部里边级别比较低的官员。到了1036年,他上书论朝政,主要是批评当时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任人唯亲,他曾经绘一个《百官图》,揭露当时朝廷里官员之间的裙带关系,批评宰相吕夷简用人不当。这时候呢,吕夷简先下手为强,诬陷范仲淹是朋党。朋党就是你结党营私,在过去,是非常重的罪名。范仲淹呢,这时候就(被)指责为结为朋党,又一次遭贬。这一次呢,到饶州去做知州了。

这三次被贬,都是为了主持正义,所以呢,赢得了世人的尊重。第一次,人们为他送行的时候说,“此行极光”;第二次,人们也为他践行,说是“此行愈光”;就是啊,更加光荣。第三次,送行的人比较少了,因为吕夷简说范仲淹结为朋党了,谁愿意成为范仲淹的朋党啊,所以给他送行的人比较少。但是呢,还是有人给他送行,比方说,王智就出来给范仲淹送行,人们说,范仲淹被指为朋党了,你不怕惹祸吗?王智说啊,跟范仲淹这样的人,如果结为朋党的话,那是我的荣誉。所以说呢,他又给范仲淹来送行,这时候人们说啊,“此行尤光”。尤其光荣。这就是啊,所谓范仲淹的“三光”。此行极光,此行愈光,此行尤光。得到了后世的赞颂。也反映了范仲淹啊,不畏权势,主持正义的那种品质。这一次啊,范仲淹在外边呆了好几年,1037年,49岁的范仲淹又到了润州,就是现在江苏省的镇江市。50岁那年,又到了越州,就是现在的浙江省的绍兴市。我们看范仲淹这一段的历程。范仲淹的足迹。“三出专城”的足迹。他从东京,被贬到河中府,被贬到夔州,被贬到饶州,中间呢,去过越州,苏州,邓州,陈州,等等。

 

解说三:虽然屡遭贬谪,范仲淹的人品和能力却是不容否认的,随着时局的变化,已届知天命的他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这一次,他展示出了让世人震惊的军事才干。

鲁中职业专修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二集 立德立功》,《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范仲淹在延州戍边这一段经历,是范仲淹一生最辉煌的一段经历。1040年,范仲淹52岁了,他又来到了京城,做了天章阁待制。为什么把范仲淹又召回来了?因为这时候啊,北方的边境上出事儿了。这一年5月份,吕夷简又回到了朝廷。有一段时间啊,吕夷简曾经被罢黜了宰相职务。这一年呢,吕夷简又回来了。吕夷简知道啊,西夏那边出事儿了。范仲淹呢,也到了那个地方去了。就说呢,范仲淹只给他恢复这一个天章阁待制,恐怕不行吧。应该再提拔提拔。他就给了范仲淹一个新的职务,叫龙图阁直学士。这是官衔。另外呢,他的实际职务是什么呢,是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这个经略安抚使啊,是唐宋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职务。他是负责边疆,军政,民政的要员。统揽边疆的这个军政要务。它的正职呢,叫经略安抚使。它的副职,就叫经略安抚副使。这时候呢,范仲淹就做了安抚副使。

范仲淹上任不久,就到了延州,就是现在的延安。当时是府,延州府,去视察。发现那个地方啊,已经非常不像样了。因为西夏的侵略,导致这个地方的城池都残破了。那些军寨,也都被打破了。当时的军人呢,被消灭了很多,也被打败了。现有的一些军人呢,也缺乏训练。“承平废边事,备预久已亡万卒不知战,两城皆复荒。”上万的士兵都不懂得作战,不会打仗。城池呢,都荒凉了。你想这样的边防,这样的边疆,这样的军队,怎么能够打仗啊,怎么能够抵御西夏的侵略啊?

到1038年,元昊就称了皇帝。自称西夏皇帝。这期间呢,他是屡犯宋边,夺地掠城,给宋朝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范仲淹就是在这种形势下,开始了他的戍边工作。范仲淹做了哪些工作呢?首先,他是训练士卒,做到“兵知将,将知兵。”据说在范仲淹到这里之前,那些军队的将领和士兵们互相都不了解,而且一来了敌人的时候,都是先让那些低级的官员率领士兵往上冲。范仲淹把军队的编制规模改的比较小,灵活机动。有战事的时候,这个将领要亲自率领战士们往上冲,将军还要身先士卒。第二,修复城寨。当时驻兵的城寨有很多,都被破坏了。范仲淹就带领、督促当地的军队,和地方的一些百姓,修复了那些城寨。第三,筑造新城。青涧这个地方,过去没有城,范仲淹就重新修了一个城,是防御敌人的。第四,就是持久防御。范仲淹认为边防早就失修,军队训练不足,国家的财力也不足。所以说不要贸然出击跟西夏去作战,打不赢。所以他就提出了打持久战,打防御战,准备好实力再进攻。但是当时呢,许多边防的将领并不同意范仲淹的想法。有一次就贸然出击,在“好水川”这个地方,几乎全军覆没。那一次是韩琦和几个人指挥的,几乎全军覆没。“好水川之战”严重失利。这说明范仲淹持久防御的策略是对的。第五,联合熟羌,熟羌这个熟就是生熟的熟,当时啊,把羌人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熟羌,就是和汉人关系比较好的一些羌族人。也就是说,汉化程度比较高的一些羌人。另外呢,就是所谓生羌,跟汉人关系不好的。

范仲淹身处其境,非常同情那些将士们,在远离家乡的地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非常劳累。所以范仲淹呢,就把这些事儿,写在他的诗、词里边。最著名的这首《渔家傲》就是范仲淹在戍边的时候写的。上阙:“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这是写边境的荒凉。下阙:“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是一座山名。在现在的外蒙古,就是蒙古人民共和国那边。在汉朝的时候,曾经有一个叫窦宪的人,追击匈奴,追到燕然山,在那里刻上石头,记录了自己的战功。范仲淹就说啊,我还没有,立下战功,所以回家,就不能指望了。“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的头发都白了,那些戍卒们,那些征夫,那些战士们,天天流着思念家乡的泪,因为敌人没消灭,戍边的任务没完成,他们没法回家。范仲淹通过艰苦的努力,通过训练军队,通过联合羌人,在这个边疆建设上取得了很大成就。所以西夏人啊,也不敢轻举妄动了。据说,西夏人说啊,“小范老子腹中有数万甲兵,不比大范老子好欺。”就是说,这个小范老子,指的就是年龄比较小的范仲淹,大范老子指的是谁呢,就是指范仲淹之前的那个范雍。“老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西夏人称“知州”叫老子。就是说范仲淹啊,胸中自有数万甲兵,不能够像欺负范雍那样欺负他。边境上啊,也有民谣说,“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有一点宣传口号的意思,但是也可能表现一定的历史史实。就是军队当中,有一个韩琦,西夏人听说,心里就害怕。军队当中有一个范仲淹,就西夏那些贼人们,听见之后就吓破胆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图片,就是延安清凉山上的范公祠。因为范仲淹在当地戍边有功,给当地人民做了很多好事,人们为了纪念他,在那个地方也修了范公祠。这

 

解说四:西北边防日渐稳固,范仲淹却又一次被贬了,这次他究竟为何遭贬,又能否再次起来呢?鲁中职业专修学院高级讲师王忠修为您讲述《先忧后乐范仲淹第二集 立德立功》。《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1041年的时候,范仲淹啊,犯了一个小错误。这个错误叫什么呢,历史上说他是“擅焚国书”。就是擅自焚毁了西夏国的国书。怎么回事呢,就是通过范仲淹的这些边防改革的措施,边防强大起来了。西夏国这时候内部也出现了矛盾。他们觉得跟宋朝的关系应当有所缓和。他就派了一个使者来给范仲淹送信,他没上这个朝廷去,直接送给范仲淹了。范仲淹处理的也有点不大妥当,作为一个臣子,直接处理敌对国家皇帝的文书,那是不恰当的。他就把这个文书拆开看了。看了之后呢,还给西夏皇帝元昊写了回信。写了回信之后呢,元昊看了不服气。又给这个大宋皇帝写了一封信。里边措辞有些很不礼貌的地方。范仲淹认为这样给皇上送去,可能皇上看了会生气。就把元昊这个信重抄了一遍,把里边那些措辞不好的话给他删掉了。他把这个书信就送给了皇帝。自己呢,当着西夏使者的面,把元昊那封原信给烧了。

这事一到朝廷传出来之后啊,一片哗然。有些人甚至主张啊,范仲淹该当死罪,该杀。但是,有好多人保范仲淹。认为范仲淹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他这里边也确实有他不对的地方,不合适的地方。因为作为一个边防的大臣,对于皇帝之间来回交流的东西,你不能独自去处理。比方说,你给大宋皇帝送去的那个重抄的信,他看了,没有了原先那些话,但是呢,他得不到真实的信息了。没有了真实的信息,他就不能正确的处理一些事务。就因为这个事儿啊,范仲淹虽然没有被杀吧,可是呢,被贬官了,降为户部员外郎。到耀州去做了知州。到了五月,又到了庆州做了知州。在这期间呢,范仲淹筑造了大顺城。这在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一个事件。据说大顺城是昼夜施工,十天就把城给筑、筑好了。这时候啊,政局也有所变化。元昊呢,又出来求和。他要求啊,称子,不称臣。就是称啊,我是大宋朝的儿子,皇帝为父亲,自己呢,称儿子,但是呢,不称臣。自称什么东西呢,西夏国的“国主”,自称“夏国主”。这时候边防好像没有事儿了。因为范仲淹是边防大臣嘛。这时候啊,边疆缓和了,没有事儿了,所以就又把范仲淹召回了京城。这一段范仲淹的足迹主要在当时西北的边境,这期间呢,在这边做了好多事儿。安定了边防,加强了边备,也赢得了民心。也使大宋王朝获得了一个喘息的机会。好,今天这一集我们就讲到这儿。请看下集,庆历新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