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贤之相景范

 

景范(903-955),字万卿,邹平景家庄(今邹平县东景村)人。曾祖父景闰、祖父景宾、父亲景初,皆贞晦不仕,介享天爵,有巢许之风。

景范出生的时候,李唐王朝正走到了风雨飘摇的末路。公元907年唐朝灭亡,从此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分裂割据时期。从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到公元960年北宋王朝建立的53年间,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等五代王朝,中原以外存在过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南平、北汉等十个小国,周边地区还有契丹、吐蕃、渤海、党项、南诏、于阗、东丹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习惯上称之为“五代十国”。景范的一生正是在这段混乱不堪、战事频仍的历史时期中度过, 他出生四年后唐朝灭亡,在他死后五年宋朝建立,中国才又进入了一段较为稳定统一的历史阶段。

在这一分裂割据时期,中原地区仍是全国政治权力的中心,是各路人马争战不休的主战场,很多年轻人选择投军从戎来谋求前途。景范没有走这条路,而是听从父亲的教导,选择了读书。此时从隋开始的科举仍能进行, 五代时期延续唐朝的科举制度,常科的科目虽然很多,但以“明经”“进士”两科为主要科目。景范以明经及第,但什么时候及第已无从查考。到后唐末年(936年),景范已33周岁,此前的这段时间应为读书求仕阶段。之后历经后晋、后汉,共14年(936年至950年),这段时间应是景范从政阶段,从最低的贝州清阳郡主簿开始,做至河南范县令。关于此段历史,《景范神道碑铭》 有言:“公以明经擢第于春官,氐则贤哲之。为吏于清阳……掾于高密郡,秩满而□授范县令……公之佐县政也,人谓其勤且洁矣;典刑书也,人谓其 □ □口□(严且明矣)……使□政□而从八者,则人谓其贤且能矣。”宋人王钦若等编修的《册府元龟》卷七百二《令长部•能政》中记载:“景范,初以明经擢第,历贝州清阳簿、濃州范县令,皆以强著名。”

到后周建国时,景范以其为人厚重刚正、为政勤洁,获周太祖(郭威)赏识,于广顺初年(951年),以秋曹郎进阶至朝散大夫,后任刑部侍郎。郭威可谓一代明君,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国家日益强大。景范“惟圣人执左契,临万邦经久制,大命日政之机,国之大柄,总于枢务……而公……忠而贤…… 公为左司郎中充枢密直学士,寻转谏议大夫充职”(《景范神道碑铭》)。只是时日方短,三年后周太祖驾崩。

显德元年(954年)柴荣继郭威为帝,对军事、政治、经济继续进行整顿。 他严明军纪,赏罚分明,严禁贪污,惩治失职官吏,停废敕额外的寺院,开垦荒田,颁《均田图》,恢复漕运,兴修水利,修订刑律和历法,纠正科举弊端。 是年,北汉刘崇勾结契丹人南犯,世宗亲征,分命大臣保釐,景范以太袓旧臣仍拜二卿,做东京副留守。世宗初战获胜,趁胜整饬军纪。樊爱能、何徽等70多名将士因临阵脱逃悉数斩杀,同时对作战有功的李重进、赵匡胤等将士给予重赏。班师后,因景范留守治饷有成,又封赏景范,以功加晋阳县开国伯食邑七百户,以枢密院学士、工部侍郎擢升为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 在《授景范中书侍郎平章事制》命相制词中,赞誉景范:“密院直学士、中大夫、尚书、工部侍郎、上柱国、晋阳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赐紫金鱼袋景范,昔佐先帝,每磬嘉谟,逮事眇躬,愈倾忠节,奉上得大臣之体,检身为君子儒。 一昨戎辂亲征,皇都是守,赞勋贤于留府,副征发于行营,军政所资,国用无阙。今则灵台偃革,宣室图功,思先朝欲用之言,成圣考得贤之美,俾参大政,仍掌利权……勉思倜傥以致君,勿效因循而保位。伫闻成积,用副虚怀。 可正议大夫中书侍郎平章事判三司。”以明经出身曾任吏掾的景范被任命为宰相且判三司。而纵观五代史,以枢密直学士直接转迁至宰相的只有景范一人,累迁至相位的也不过李愚、李崧、李谷、王溥四人,大多只做到了尚书、侍郎、监卿一类的官职。以上命相制词中还透露出景范在充任枢密直学士期间,参与甚至主持了“军政”“国用”的“谋议”,并且成绩显著,因而是被破格提升为宰相的。扈载所撰《景范神道碑铭》虽不乏溢美之词,但细究起来还是公允的。其言:“夫公(景范)之行事,则其道也纯而粹,克克焉无能称; 其言也直而肆,謇謇焉无所忌。耿介以自立,强干以自口,故其仕也。”应为事实,可见景范之为人处事,识大体,顾大局,勤奋廉洁,政能卓著。

显德二年,时年52岁的景范疾病缠身,渐感身体不适。因年事已高,精力大不如从前,虽悉心尽瘁,面对繁剧的国事,犹力不从心。而三司之职,是个既累人又得罪人的差事。景范又加“为人厚重刚正,无所屈挠”(《旧五代史•景范列传》),可能得罪了不少阿谀奉承、争官夺利之流。乃上书请求致仕,“世宗知之,因其有疾,乃罢司计”。显德二年八月丁未,景范罢判三司。 除免去其“判三司”之外,其余皆予保留,并赠侍中奉、赐加“银青光禄大夫”。 不久,从老家传来父亲景初去世的消息,遂再次上书请求归乡葬父,“寻以父丧罢相东归”(《旧五代史•景范列传》)。

一路舟车劳顿,身心疲惫的景范在埋葬了父亲之后,也一病不起,“泣血以居,晨浆屡绝,哀与性尽,卧疾而终”(《景范神道碑铭》),于显德二年十一月卒于乡梓。从离开京师到回到家乡邹平,仅仅三个月的时间,一代贤相竟溘然而逝。

景范去世后,“制赠侍中,遣使昌奠”(《景范神道碑铭》),葬于今邹平老县城西南五里相公山左侧,子午山向。相公山也因此得名。墓前有翁仲羊马之属,南去半里许有神道碑。其碑螭首龟趺,大逾常格。神道碑立于显德三年(956年)岁次丙辰十二月。碑文由翰林学士、朝议郎、尚书、水部员外郎、知制诰柱国大臣扈载奉敕撰写,翰林待诏、朝议郎、守司农寺丞孙崇望奉敕书写了碑文。景范祠建在景家庄(今东景村)。

新中国成立初,景范墓、碑、祠俱存。1955年农田基本建设时,墓被挖掘,封土铲平,后被毁。1980年,景范墓被定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广海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