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抗战前的长山中学

 

卢资平

 

       现在的长山中学

 

         一九三0年到一九三二年,我在长山中学师范部第三级学习。兹将当时该校的校貌、教学慨况及两件值得回忆的事简述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长山中学,据悉是一九一三年(民国二年)创建的,位于长山城东南角,紧挨长山书院的旧址,全部校舍大部是旧式建筑。这所学校当时是全省各县立中学中比较有名的一处,邹平县前往上学者不少,我班三十多人,邹平学生就有七、八名。

学校面貌

        整个学校呈西中东三排,南北长方形的建筑群。校门朝南是座一间砖瓦旧式建筑,在西排的中间,门口挂着“山东省长山县县立初级中学"的校牌。传达室设在校门的东间,门壁上除挂有“传达室"牌外,还有“来宾请勿迳入”一块横牌。正中后门上悬有“教育救国"四个大字的横匾,门西间是“招待室",作为接待来宾和学生家长之处所。

       进了校门有三间过厅,过厅门上有一“精诚团结”的横匾。过厅西间是训育处,东间是训育员室。再往后是一个大院,东西两侧相对四座教室。北屋五间,三间礼堂兼教室,东西两间是阅览室。礼堂后院的北屋是校长室,东屋是教师上课准备室,西屋是教导处和事务处。再后院东屋是教学仪器室,西屋是储藏室。北屋是二层楼房,楼上是教室,楼下是教师宿舍,楼的西头是大伙房。最北面是学生饭厅,饭厅西头有一高台,上放一桌,是校长、教育主任轮流陪学生共餐的地方。餐厅以南是三间音乐教室。从音乐教室往南隔一空院有东西七排学生自习室,每排七间,每排西头第一间是教师宿舍和备课室。这七排编为七个村,命名为民省村、民治村、民享村、自由村、平等村、博爱村、XX 村,每村西头墙壁上挂着村名牌。学校的东排,南截是体育场和澡堂,北截是厕所。后来又在校门东南隅修建了图书馆。

        当时,该校分初中部、师范部、小学部三部。师范部附属小学设在长中的西南隅。初中三个班,师范一个班, 小学一三年级、二四年级复式各一个班,五六年级单式各一个班,全校共八个班,学生三百余名。

教学概况

        我入学时,前任校长朱聿孝调任青州十中校长,新任校长左桢廷,是长山县焦家桥人。一九三一年左校长年老辞职回家,由训育主任王宗龙(字子强,荷泽人)继任。训育主任由训育员张耿明提任。教务主任张X X (长山西关人),事务主任 朱景仁(长山南关人)。全校教师大部是大专和后师毕业生。

        学校教学秩序正规,很少有缺课漏课现象。每天下午课外活动时间,图书馆、阅览室中阅览借阅图书者络绎不绝。尤其是自“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师生大都关心国家命运;阅览室中总感报少人多,往往三五人围阅一张报纸。校方对纪律抓得很紧,如学生因事出校,必须到训育处请假,准假后,要在学生名牌上将自己的名牌翻过来方能离校。事毕返校,再将名牌翻过来销假,给主任行礼后离开训育处。学生在校外遇见老师时,必须先靠一边站好,向老师行礼,待老师过后方能再行。这所学校由于在教学上抓得紧,纪律上抓得严,所以学生成绩比较好。一九三一年省教育厅省督学马汝梅曾来校视察,对全校师生加以表扬和鼓励。许多老师在师生中威信很高,如罗福堂(桓台人)、郑一青(济南人)、于萝桴(长山人)、边理廷(桓台人)、劳益斋(桓台人)、李寿岭(长山旧口村人,长中学生,毕业后留校任教)、邓甫臣(抗日时期遇难)等老师。由于学校领导和老师治校有方,学校中很少出现打骂偷盗现象。

        学校按期出刊《新长中》半月刊杂志,刊载学校大事和学生的文章。学生毕业时都发给同学录,备以后同学间相互联系。

两件值得回忆的事

第一件事:旧历大年初一学校正常上课。

       记得一九三O年春节前,学校为了提倡施用公历纪年,不放假过旧历年。正月初四是星期六,下午放学回家照常过星期天,意在说明新学校新青年新长中,应该废旧立新,让同学们转告家长,不要在家等盼。这年正月初一是星期三,除夕之夜,全城鞭炮齐鸣,初一锣鼓喧天,热热闹闹,校外儿童的嘻笑声和大人们的“见面发财”、“恭喜恭喜”之声不绝于耳,而学校中则按时起床,升旗,唱歌,上早操,早饭后按时打钟上课,校内校外两个天地。除夕晚,我班学生李 xx因家中有六、七十岁的老父,一阵思亲心切,竟私自翻墙回家,经校方查出,当即挂牌除名。年后他返校,向校长苦苦哀诉:全班同学又代为说情,校方令其写了检讨悔过书,方准许暂时随班上课,以观后效。此事对学校加强纪律性的教育影响很大。现在想来,在那具有浓厚的封建意识的社会中,长山中学敢于大胆革新,是有一定意义的。

第二件事:“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班同学为了抗日救国,停课通电,投笔从戎。

       “九• 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沸腾,国家存亡,迫在眉睫。全国各大城市学校首先罢课请愿,要求拯救国难。我校当局虽增加了军事训练班,向学生进行读书救国、枕戈待旦的爱国教育,但尚无其他积极表示。我班在班主任郑一青老师的鼓励下,决定立即通电全国,要求政府迅速出兵抗日,挽救祖国危亡;并组织了发动小组,以王爱丽(女,周村人)为主,李临华(字膺三,长山县李家套村人,解放战争时期任人民政府秘书)负责募集宣传经费,我和张统保(字介农,长山县苑城人,建国前后任邹平县文教科长),负责草拟快邮代电电文和宣传口号等。记得代电大意是:

        沈变发生,将近两月,敌进我退不加抵抗。志士仁人,决不能坐视东北同胞,让日寇铁蹄肆意蹂躏!我班同学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覆巢之下定无完卵,难道能忍日寇它为刀俎,我为鱼肉,使全国四万万同胞坐以待毙不成?! 为此,恳切敦请政府,立即出兵抗日,收复失地!我全班同学,均共同宣誓,决心走出教室,投笔从戎,不灭倭寇,决不罢休!国危矣,事急矣!临电不胜待命之至!

                        山东省长山县县立初级中学师范部第三级全体学生 印(寒日)

       宣传口号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抵制日货!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请求政府立即出兵收复失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誓死不当亡国奴!

        宣传讲演内容:我们选摘报纸和各地通电以及有关抗日内容的材料,用油印机印出快邮代电二百余份,除立即发往南京国民政府和全国大中城市学校外,全班同学又分成四个小组,利用星期天,分别携带快邮代电和标语口号,先在城内四关张贴,又分东西南北四路分头出发,东至桓台,西至邹平,北至焦桥,南到周村沿途各村庄学校张贴,并召集农民作简短宣传。其中南赴周村一路,是由王爱丽、李膺三两人带领,他们沿途各村宣传后,直抵周村街,行至周村东门时,见一日本人从西而来,他们化整为零,迂回到东门、北门宣传,然后返校。这样宣传共进行了三个星期天。

       长中三十多名学生,在国家危亡的恶劣环境中,敢于发出拯救国难的疾呼,精神是可贵的,是值得回忆堪以自慰的,同时也说明长山中学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点燃起抗日之火,后成为清河地区的抗日起源地之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