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秋岩其人其诗之二

 

秋岩诗是其生命纪实

 

 

《秋岩诗集》共三卷,《碧梧轩吟稿》是其闺中之作,98首;《蕴香阁诗草》是出嫁后的作品,正编70首,补遗5首;《恤帏吟》则是夫亡子丧后的作品,40首;总计213首。

秋岩诗中最多的篇什是写日常生活的,写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读这些诗,我们就似乎跟着秋岩女士在她那个时代生活了一次,而且非常感性,非常生动。秋岩诗简直就可以看作是她的个人生活史。

如读《秋夜》,我们就似乎看到一位少女秋夜无法入眠,在皎洁的月光下,散步闲阶,欣赏菊花的情景。读《六月六日游北园(三首)》,可以看到一位少女夏日在自家花园里游玩的悠然自得的情景,充满了青春少女的情趣。“众人怪我罗衫湿,才向清波盥手来”,不禁使人想起李清照“眼波才动被人猜”那著名的词句,同样写少女的娇憨,而情致不同。《新栽牡丹》则是作者新栽牡丹的记录,表现了作者对刚刚移栽的牡丹的爱怜之情:一簇带着雨露的牡丹,连同泥土被移栽到堂屋之前,柔嫩的枝条虽然还没到浓艳美丽的时节,但其娇柔秀美的样子已经很叫人喜欢了。《买得泥美人以菊花置其裙下戏成(二首)》,更透着天真少女的情趣。作者买了泥塑的美人,又把菊花放在她的裙下。诗用拟人的手法,对着泥美人说话,妙趣天成。

《雪夜》写作者雪夜读书的情景:“积雪满中庭,寒光冷画屏。拨灰添兽炭,欹枕阅茶经。人似梅花瘦,灯如豆子青。夜深斜月霁,竹影上窗棂。”我们从诗中可以看出秋岩从小就是喜欢读书的。《供菊》写作者在月光下采来菊花,“斜插瓷瓶供清赏”,与自己相比,作者觉得“淡妆瘦影两相宜”,表现了作者清雅高格的生活情趣。《夏日》则写夏天的生活情景。斜风细雨送来了微微清凉,可以帮人度过帘幕中的这漫长的夏日。“棋本怡情输亦喜,诗惟写意拙何妨”,没有价值计较,潇洒自如;“翠篁声里琴三叠,红芰香中酒一觞”,有琴酒相伴,闲淡飘逸。

《赠醒堂》是作者结婚后的第一首诗,是写给丈夫张醒堂的。“一结同牢义,相期百岁欢。葑菲君不弃,藜藿妾能安。”这是表达自己美好的希望:既然结为夫妻,就希望能百年和好,并能安于艰苦的生活。“奉侍惭身薄,优怜托母宽。膝前双弱女,共作掌珠看。”这是对婆母和醒堂前妻两个女儿的态度和决心。诗写得情真意切,表明秋岩能深明大义,又宽厚仁慈,真所谓可以“宜室宜家”的。读《奉和醒堂春日闲居》,叫人感到温馨和美。从题目可以看出,结婚后的最初几年秋岩与丈夫曾有一段诗词唱和的美好时光,这也是作者一生中最惬意的日子。“五纹刺绣怜娇女,七字吟诗教幼男”,看女儿刺绣,教儿子读书,其乐融融。“烈士襟怀君自许,贫家风味我能甘。无须怅望貂裘敝,十亩农桑亦足耽,”鼓励和宽慰丈夫,心怀坦荡。看看这时的夫妇唱和之乐,想想《恤纬吟》中的断肠之吟,真叫人感叹不已。

《送醒堂之杭州》,则是作者对丈夫的谆谆叮咛。“检点衣衾夜束装,送君不禁有离伤。悠悠远道风尘苦,寂寂深闺日月长”,送别,是免不了有些忧伤的。“旧业应思经史贵,闲情休赋绮罗香,”是对丈夫的勉励;“武林风景虽云乐,未必他乡胜故乡”,是对丈夫的规劝。正是一位贤妻深情的嘱托。从《醒堂录余诗成帙口占二首》可以看出,醒堂对妻子的诗作是很喜欢的,还亲自把它们抄录、校对,装订成册。但作者却不愿意把它们公之于众:“珍重藏巾笥,播扬非所宜。”

对子女的教育关怀,秋岩也把它写在诗里。《课子》,生动地记录了作者教育儿子读书的情况。丈夫已届不惑之年,只有这么一个儿子。虽然“虎狗未可知”,教育还是要经心的。作者劝戒儿子:“愿儿戒嬉游,力学自兹始。”对儿子的殷切期盼之情溢于言表。《可观归自师所,索糕饵,且诉夜寒,恻然抚之,因戏示以诗》,也是描写作者课子生活的诗,题目虽说是“戏示”,其实诗写得很严肃,甚至有些沉重。因为丈夫的科举功名一直没有指望,自己虽然胸怀大志,可惜是个女儿身。作者只有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了。作者教导儿子不要贪图享受,要向古代贤士那样“怀璧茹藜藿”,要做到“裋褐苟蔽形,无羡狐与貉”,因为“体肤炼以坚,学识积而博”,希望儿子“进能济苍生,退足乐丘壑”。《送女》写女儿出嫁的情况。出嫁的尽管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但仁爱慈祥的秋岩曾经说过“膝前双弱女,共作掌珠看”,一直是“抚他孤如己出”的,所以诗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既有女儿出嫁时的情景和自己的感受,也有对女儿的嘱咐。

作为女子,总要出嫁,总要离开自己从小在一起的亲人。作者在《自祝阿返固均漫成》中写道:“受形为女子,谁能守故处?如何结缡久,转恨违亲遽。”结婚已经很久了,却又更恋家,应该是很矛盾的。身为女子的苦楚和不能侍奉亲人的痛苦,跃然纸上。即使能回家探亲,也是匆匆忙忙。所以作者写道:“昨朝赋归宁,兹日复当去。”对母亲恋恋不舍,却又不敢说:“迟回怜所生,含哀不敢诉。”《归宁》诗对回家写得特别生动:“女行远慈帏,一岁一归宁。”一年才回来一次啊!一到家里,“兄弟喜相问,姊妹欢逢迎。相将入旧室,环坐话离情。”母亲过来关心女儿的身体,“阿母把手问,缘何太瘦生。”作者很激动,也有很多委屈,但“忆昨去膝下,母疾体未平”,所以即使“瘦生动母怜”,也还是“欲泣还复停”。怎能当着年迈的母亲诉苦呢?在作者的心目中,“母安儿自安,母宁儿自宁”,所以“区区饥与寒,那敢陈母听”?母女之间的相互关怀,生动感人。

同时,对家乡对母亲的思念也是无时不在的。《岁暮书怀》,诗题虽叫“书怀”,其实是一首怀念母亲的诗。作者七岁丧父,是母亲把作者兄弟姊妹抚养成人,应当是非常艰辛的。但当时他们不知道体贴母亲,现在都已经成年了,才理解了母亲当年的辛苦。“风雪凄凄逼岁阑,尺书缄泪劝加餐”,在临近过年的时候给母亲写信,要母亲好好吃饭。“当年惟恨诸孤幼,此日悬知絮被寒”,这就有点悔恨的意思了,当初大家都年幼无知,现在才知道了母亲的难处。“鸿鹄已成千里翮,鹪鹩各寄一枝安”,在母亲的养育下,兄妹们都已成人,各有归宿。“北堂日暮愁何许,寸草春辉欲报难”,母亲的养育之恩是永远报答不完的。

到《恤纬吟》,作者诗风大变,经历了夫亡子夭的生活大变故,秋岩诗风从少女时代的质朴清丽和于归后的温馨从容,变得哀婉苍凉。《女萝》是作者在丈夫去世后写的第一首诗。作者以叙事的方式来抒怀,全诗没有一个“悲”字,也没有一个“愁”字,但作者的悲愁之情却可以透过纸背直达读者心中。作者本来是希望像“女萝附乔松”一样,尽管粗茶淡饭,也赖家族的余辉,与丈夫白头到老的。没想到丈夫突然去世,只有“藐孤相伴”,生活无着,以致有柴米之忧。自己没有像庄子那样的达观,也不能像孔子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现在已经是形骸枯槁,意续痴颠。只觉得天高难问,海阔难填。只有那彻通天地的忧愁,伴随作者度过一个个风雨漫漫的长夜。这应该是作者当时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陌上花(四首)》写丈夫去世三年后上坟的情景,《晓枕》则是悼念丈夫的诗。

《天道》是作者在儿子可观夭折之后,痛定思痛,长歌当哭之作。可以想象,作者不知流了多少泪,才能写出这样一首七律。儿子可观读书时表现得那么聪明,作者对他寄托了全部的希望,而这一切却又突然幻灭了,所以作者几乎是恨恨地说,“早是童年随幻化,何须七月识之无”!难怪作者要愤愤地去质问苍天。《不忘》是作者在夫亡子丧之后的一首抒怀诗,题以“不忘”,是说忘不了丈夫的托孤之嘱,但苦命的秋岩还是免不了“雏夭凤陨”的悲剧,以致于“画荻恩勤全是妄”。因为婆母健在,自己不敢作崩城之哭,更不敢作殉死之想。秋岩命运之悲苦,情怀之博大,跃然纸间;但那种彻入骨髓的痛苦,更叫人肝肠寸断。其弟餐霞在《命薄·和诗序》中说,对于秋岩的不幸遭际,“亲族闻而兴哀,途人知亦感泣”,绝对是实情。不用说当时之人,就是今天我们读来,还依然能感到彻骨的心痛,不免一洒同情之泪。《反游仙》写作者在丈夫和儿子相继去世后,秋岩在以泪洗面的状态中捱着日子:“捣就元霜难续命,种来紫玉又成烟。月娥怀袖鲛珠溢,不似天池水易干。”直到儿子去世十年之后,作者内心的痛苦依然不能削减:“十载周旋迹已陈,百年惭愧焚中身。”(《春日口占》)即使学仙学佛,也不能使自己了然忘情。

秋岩以她超凡的才华,用她那支有时清丽有时苦涩的笔记录着她的生活。春夏秋冬,风霜雪雨,日夜晨夕,花前月下,悲欢离合,酸甜苦辣,一一都写进她的诗,给我们展示了她那个时代独特的生活。

 (转载自会仙老友的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