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长山一带的传统节日文化(中)

 

导视:禁火食冷,扫墓祭祖,,郊游踏青,荡秋千,放纸鸢,寒食清明已成为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梁邹儿女凭吊先人的日子,请继续收看原职业中专副校长 高级讲师张同吉为您讲述清明节,《邹平史话》正在播出

清明节

清明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去年被国家正式列入了全民假期之中。

清明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我们今天一般都把寒食节、清明节合而为一了。寒食距离上一年的冬至,恰好是105天。所以我们这一带民间有一个说法,叫“一百五,燕子来到济南府”,也就说当寒食节、清明节到来的时候,我们这一带已经是春暖花开,莺歌燕舞的时候了。说到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介子推的。春秋时期的晋国,发生过一次内乱,晋国的公子重耳受迫害,不得不流亡到国外。当时跟随重耳流亡的有一个家臣,叫介子推,忠心耿耿。重耳在流亡途中,受尽了千辛万苦,那个时候吃不上粮食,只有靠介子推这一帮臣子给他挖野菜充饥,当重耳逃到魏国的时候,得了重病,野菜咽不下去,饿得昏了过去,介子推情急之下,忍痛从自己腿上割了一块肉,熬成肉汤,给重耳灌了下去,总算把重耳从死神手里夺了回来,挽救了重耳的性命。后来,重耳终于回国,当了国君,励精图治,使晋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这就是历史上口碑不错的晋文公。晋文公后来大加封赏当年跟随他流亡的大臣,但是很遗憾,他恰恰忘记了救了他性命的介子推,当他想起来的时候,介子推这个时候已经带着他的老母亲,回到他的家乡绵山隐居起来了。于是晋文公就派人到绵山去寻找介子推,结果找了好久也没有下落,晋文公亲自赶到绵山,寻找介子推,也没有找到。他手下有一个大臣,就给他出了一个点子,说我们在绵山的三面点起大火,留着一面,那么介子推就一定从这一面逃下山来,于是就在绵山的三面点起了大火。大火在绵山烧了三天三夜,也没有见介子推下来,晋文公就亲自到山上寻找,结果发现,介子推母子已经在一棵大柳树下被活活烧死了。晋文公非常的懊悔,也非常的羞愧,于是就派人厚葬了介子推母子,并且诏令全国,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全国禁烟火,吃冷食,这一天恰好是清明节的前一天,人民群众也很敬仰介子推,敬仰他淡泊名利,不慕富贵,所以人民群众也自发的响应国家的号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我们邹平这一带,在寒食节,主要就是祭祖上坟,搞一些祭祀活动。我小的时候曾经多次在寒食节上坟祭祖,一般的就是在寒食节前一天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出的时候,人们到坟地里,给祖先的坟墓添土,修理坟墓,第二天寒食中午以后,带着祭品前去扫墓,上坟,要焚香,要烧纸钱,要斟酒,要跪拜,是一个很隆重的悼念仪式。跪拜完了以后呢,还要把祭祖的祭品全部吃掉,表示一个吉利。关于寒食节,历代诗人墨客写了不少的诗歌,来吟咏这个寒食节,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寒食节清明节的一些习俗,比如唐朝诗人韩翃就写了一首绝句《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说的就是寒食节这一天不仅老百姓要吃冷食,皇宫里也不例外。宋朝的一个著名诗人,也写了一首过清明的诗,很有意思,“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这首诗就写出了寒食节、清明节,吃冷食的寒酸,甚至狼狈的那一种情景,这个诗写得很幽默,意思说清明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我看着邻居好像是取过火,原来是他的儿子夜里挑灯读书,是点灯用的,不是举火做饭。流传最广的写清明的诗,要算是唐朝杜牧的清明诗,这个大家都能够耳熟能详,“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开头一句,就点名了清明是一个佳节,是一个很美好的节日,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这个“欲断魂”是全诗的诗眼,可以说是点睛之笔,“欲断魂”三个字,就把清明时节那一种特殊的氛围,烘托出来了,过清明节少不了要扫墓,要上坟,所以说路上的行人就感觉情绪有一点压抑,显得有一点悲凉,但是过清明,又是一个很轻松,很欢快的日子,老百姓还要举行各种很欢乐的文体活动,所以说欲断魂这三个字,就很含蓄,恰如其分地把这一种复杂的感情,渲染出来了,因此这首诗历来是流传很广的。

我们邹平这一带,过清明主要是开展各种很有意思的文体活动,过去老百姓把清明叫“玩日子”,过清明节有一项活动是“踏青”,在封建时代,妇女们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本来很健康,很好的一双脚,非要被缠成三寸金莲,弄得是痛苦不堪。在清明这一天,家里的人就叫妇女们,大姑娘,小媳妇,三五成群,结成伴,穿得整整齐齐,打扮得花枝招展,穿上绣花鞋,到郊外,田野上去踏青,踏青就是一边踏着,一边说说笑笑,有的还要哼着小曲,叫“一踏青,二踏红,三踏小脚不受疼。”可以说这个踏青,是春天妇女们最快乐的一天。从此就留下了清明踏青这一个风俗,我们今天过清明节,大人小孩也喜欢到郊外去踏青,春天的时候,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莺飞草长,花红柳绿,到野外去踏青,去散步,确实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活动。

清明的另一项活动,就是打秋千。打秋千在我们这一带,一直很兴盛,我小的时候,记得每到清明的时候,村子里,场院里搭起好多秋千,大人小孩都愿意打,都是秋千迷,特别是一些年轻小伙子、大姑娘更是打秋千的健将,他们艺高胆大,打起秋千来,荡得很高很高,有的荡的几乎和秋千的横梁平起来,观赏的人看得惊心动魄,吓得要死;打秋千的人呢,却若无其事,谈笑风生,很潇洒。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老百姓的生活条件,保健条件都有了极大的改善,现在村村院院都建起了体育小广场,小广场里面有一项很好的健身器械,就是秋千架,老百姓都很喜欢去打,现在不光是过清明节要打秋千了,平常健身也可以随时去打秋千。

清明节还有一项大活动就是放风筝,放风筝这一个活动在我们这一带,也非常兴盛,我小的时候就放了好多的风筝,七八岁的时候放那种小蝌蚪,那个小风筝放起来很活泼,上下翻滚,既好放,也好糊,我小的时候可以说放得(音dei)了。大了以后就不过瘾了,放什么呢,放青蛙、蝴蝶、双鲤鱼、八卦、月亮、盖天等,盖天就相当于今天的飞碟,很好看,特别是双鲤鱼 蝴蝶还有青蛙,风筝做得很精巧,它们都有一双迷人的眼睛,放起来在天上眯眯得转,非常好看。现在这几年,好多人放那种巨龙风筝,放起来以后,十五六米长,在天上可以说是一条巨龙在腾飞,很有气势。所以说清明节放风筝,是我们邹平一道很亮丽的风景,可以说清明时节放纸鸢,人间最美四月天,给春天更加增加了勃勃生机。

咱们邹平长山一带,过清明节还有一个风俗,就是早晨的时候,大人给孩子们煮用红颜色染的那种红皮鸡蛋,我小的时候就吃了不少,据说吃这种红皮鸡蛋,可以使孩子们的眼睛更加明亮,脑子更加聪明。

建国以后,清明这一天,党政机关,厂矿学校,都要组织干部职工 学生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向烈士敬献花圈,追悼缅怀烈士先烈,开展各种形式的爱国教育活动,革命传统教育活动,这样就赋予了清明节这个古老的节日新的意义,新的价值,也使清明节成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

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邹平一带过去也有叫端阳节和重午节的,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最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的.有一首唐诗可以为证,它是这样说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屈原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个有着救国救民思想的政治家,但是,当时楚国的国王,是一个昏庸无能的家伙,他听信谗言,把他流放到湖南的汨罗江,屈原离开以后,楚国日渐衰落,后来秦国的大兵攻取了楚国的都城郢城的时候,屈原的救国理想,彻底破灭了,他满怀着悲愤自沉于汨罗江,这一天是农历的五月初五。人们非常敬仰屈原,于是就纷纷自发组织起来,沿着江边,驾着小船,向江中抛洒各种糯米做的小食品,也就是后来的粽子,意思就是让江中的鱼虾不要去吃屈原的尸体,并且把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后端午节就留下了赛龙舟、吃粽子等等一系列的风俗习惯,过去我们邹平这一带,过端午节有这么几个习俗。一是插艾叶,每到过端午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在门口插艾,艾是一种芬香味很浓的中药材,我们这一带地头田野里很多,过去我们这一带的群众,不仅在门口插艾,而且还要在窗户上,炕席底下都要放上艾,还有的用艾来洗手、洗脚、洗脸,据说能够驱虫、避瘟疫。过去端午老百姓还有喝雄黄酒的习惯,还有的在端午节这一天给孩子的脚上、手心上涂抹用雄黄、朱砂调的那些药膏,据说能够除虫治病,还有的在孩子手上缠五色的丝线,这个东西叫“长命缕”,也叫“长命索”,据说保佑孩子平安。

还有一个习俗,就是端午节这一天,姑娘们、妇女们还要用各色的彩布、彩绸缝制香荷包,这个香荷包形式多样,有粽子形的,有菱形的,有桃形的,还有如意形的。香荷包里面放上艾叶、菖蒲这些香味很浓的中草药,香荷包缝好以后,可以佩戴在身上,也可以放在蚊帐里,据说有驱虫、避瘟疫的作用。咱们过去老百姓生活条件比较差,一般都是住土坯房,睡土炕,所以说这个蝎子、蚰蜒、臭虫、跳蚤、蚊子很多,端午节这些习俗,插艾叶,缝香荷包,喝雄黄酒等等,就能够起到驱除这些毒虫,躲避瘟疫的保健作用,所以说也很有些科学道理,当然现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我们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住房条件都有了很大的改善,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大瓦房,甚至有的还建起了小别墅,但是我们这一带,在端午节的时候,仍然保留了门口插艾这一个习俗。

再一个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不仅端午节可以吃粽子,平常我们也可以吃,因为现在市场上卖得很多,粽子这一种食品味道鲜美。它是用糯米做的,外面还要用竹叶、苇叶、荷叶包扎起来,所以吃的时候不仅香甜可口,而且还有一种淡淡的竹香,可以说是一种色香味俱佳的民俗食品,大家都很喜欢吃。

关于端午节,这里我还要多说几句,端午节是一个很重要的传统节日,现在看有越来越兴盛的趋势,分析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端午节它有着很丰富,而且很有时代感的文化内涵,以上谈到的端午节一些习俗,而这些习俗的核心主题,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譬如说端午节插艾叶,戴香荷包 喝雄黄酒等等,这些习俗,大都有防疾病、除瘟疫、卫生保健的效果,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积极地、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追求与大自然共生共存的这么一种理念,所以现在也有人将端午节叫做“卫生节”,很有道理。又比如端午节在南方有一个很兴盛的风俗,就是端午节赛龙舟,这个龙舟很长,划的时候需要十几个人甚至二十几个人一起用力,他才能够飞速前进,所以说要求大家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勇往直前,它对于培养青少年拼搏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是很有积极意义的。再比如,我们都知道端午节的起源是来源于屈原,屈原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对人民群众,仍然有着很强的激励作用,所以说端午节也就成为激发我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载体。

谈到端午节,有一个情况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我们有一个邻国,他们在申报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可以说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甚至到了疯狂的地步,我们有一个端午节,它搞了一个端午祭,人家在那里积极的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搞申遗活动,搞得不亦乐乎,相比较我们以前在这方面,就来的比较慢,我们中华民族,泱泱大国,一向是宽厚,仁慈 含蓄,但是对于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当仁不让,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来传承、来弘扬,端午节就是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怎么能跑到三八线上去呢,我们的爱国诗人屈原能到三八线上去吟诵《离骚》、《九章》、《九歌》吗 ?那不成了国际大笑话了吗?所以这方面我们应不遗余力地去抢救、去整理、去发展我们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乞巧节

 

“乞巧节”就是农历的七月初七,我们这个地方也有叫“七七节”, 也有叫“女儿节”,也有直接就叫七月初七,最近几年还有一个很时髦的说法,叫“中国情人节”。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如果是个晴朗的晚上,我们就会看到天上繁星闪烁,有一条白茫茫的银河,横挂在天幕的南北,在这一条银河的东西两边,各有一颗很亮的星星,他们隔河相望,遥遥相对,这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由这一个天文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衍发出了一个很美丽的爱情故事,这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乞巧节就是由它衍发来的。传说天宫里有一个织女,不但人长的漂亮,而且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她很向往人间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于是就偷偷地下凡,与勤劳善良的牛郎,结为了夫妻,小两口生活得很美满,并且还有了一对非常可爱的小宝宝。后来,天宫里的王母娘娘,看到织女偷偷下凡,而且嫁了人,还生了小孩,她简直是气得要死,恨得要命,就跑到人间,硬硬地把织女拽到了天上。牛郎知道以后,就用箩筐挑上他的小儿女,急急忙忙地上天追赶,王母娘娘看到牛郎追得很急,就从头上拔下金簪,在身后用力一划,结果就出现了一条波浪翻滚的天河,挡住了牛郎的去路,从此织女和牛郎就天各一方,织女看到牛郎,看到她那一双可爱的小儿女,急得双泪直流。每年农历七月初七的时候,我们人间常:大雨滂沱、阴雨连绵,据说那就是织女的泪水。人间的喜鹊很有正义感,她们很同情女郎织女的遭遇,于是就集合起来,在七月初七这天,飞到天上,在天河上搭成桥,让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可以说牛郎织女,两个人忠贞不渝的爱情,最终算是获得了胜利,于是就有了后来的乞巧节。据说农历七月初七这天,我们人间是见不到喜鹊的,喜鹊跑到哪里去了?原来喜鹊助人为乐做好事,上天去给牛郎织女搭鹊桥去了。这个传说据说是来源于汉代,汉代的《古诗十九首》,有这么一首,叫“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默默不得语”,宋朝的文学家秦少游,也为这个故事专门填了一首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最后两句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这首词写的即婉约又浪漫,流传很广。

我们邹平这一带关于乞巧节的习俗主要有两个,一个就是在乞巧节的晚上,大人小孩都喜欢吃罢晚饭,搬着小马扎,拿着扇子,到场院里,一边乘凉,一边坐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据说这天夜晚,牵牛星和织女星特别明亮,因为这一天是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人们看星星会感到特别的舒畅,特别的温馨。唐朝诗人杜牧的《秋夕》,写的就是这一个习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写得很有意思。乞巧节的另一个习俗,就主要是姑娘、小媳妇的事情了,七月七日这一天夜晚,女孩子们往往要三五成群,穿上漂亮的衣服,在院子里摆上香案,焚上香,还要摆上瓜果梨桃。干什么呢?来这里比赛穿针引线,她们乘着微弱的星光和香头上那一点光亮,看谁穿针引线穿得快, 穿得多。这一个习俗叫比巧也叫乞巧,如果谁穿得快,谁穿得多,就说明这个姑娘一定向织女乞得巧了,也就说她的针线活得到了上天织女的赏识,那么这一个姑娘她做针线活就会做得更好,做得更加心灵手巧,将来一定会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好丈夫。传说乞巧节的晚上,到三更天的时候,姑娘们藏到葡萄架底下,就能够听到天上牛郎织女的悄悄话。谁如果能够听到女郎织女的悄悄话,谁将来就一定有一段美满的姻缘,也一定能够找一个好丈夫、好女婿。

总起来说,这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里面,是一个最浪漫最人性化的节日。在这一个节日文化中,有一个鲜明的主题,那就是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纯真、忠贞的爱情,并且鞭挞了封建礼教的不人道、不合理、不人权。所以说这一个古老的节日,在今天仍然有着很强的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欢迎。鉴于这一个情况,我建议有关的组织可以把我们这个乞巧节改名为“爱情节”,有人说不是有的人叫“中国情人节”吗,我觉得不太确切、不太合适,为什么?因为“情人”这个词,在我们传统文化里面,不阳光,可以说不能算是一个褒义词,充其量也只能算一个中性词。而爱情,充满着阳光,不但年轻人喜欢接受,老年人也很容易接受,是一个褒义词,因此叫“爱情节”比叫“情人节”要合适的多。当然这也是我的一个一家之言,不足为凭。

(转载自新浪博客:邹平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