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平长山一带的传统节日文化(上)

 

导视:当一个个传统节日来临的时候,被丰富的物质生活包围的现代人失落了什么?

当一个个传统节日淡出我们记忆的时候,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又何处寻觅?

讲述邹平历史,延续梁邹文脉。原邹平县成人中专副校长、高级讲师张同吉,为您讲述邹平、长山一带的传统节日民俗,带您去寻找一段已经似曾相识的记忆。《邹平史话》,即将播出。

 

中国的传统节日,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形成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而传统节日文化,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最近新华社评出了去年“国内十大新闻”,其中一条说的就是改革全民放假办法,这个新的全民放假办法,里面有一个突出的看点,第一次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列入到全民假期之中。这充分说明了国家对我们传统的节日文化的重视。我们邹平是齐鲁文明之乡,是孔孟礼仪之邦的发祥地之一,我们的邹平城、长山城都是千年文化古城,历史传统文化悠久,积淀深厚,千百年来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形成了种类繁多,异彩纷呈的传统节日文化。以下我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把几个主要的传统节日的民俗,向大家介绍一下。

春节

春节也叫过大年,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春节是我们全年的一个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我现在回忆起来,感到最幸福、最快乐、最温馨的就是过大年,那个时候邹平、长山《乡村教材》里面有一首儿歌,是这么唱的:“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吃饺子、放鞭炮。”感到过大年确实快乐,确实幸福。

(一)办年货

过去一进入腊月,也就是农历的12月份,农村老百姓就要千方百计的筹措钱财,置办年货。那个时候家里的男人们,主要的工作就是赶集上店,采购年货。妇女们就要全力以赴,夜以继日地给全家男女老少缝制新衣服、新鞋帽,为的是年前忙完了,年后就可以轻轻松松的玩一玩了。当然我们现在没有那个情形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老百姓腰包里的钱都多起来了,经济发展了,物资丰富了,商店里面,超市里面,各种各样的商品可以说琳琅满目,各种各样的新衣服,新鞋帽,应有尽有,根本不需要像过去那样,还要赶年集,这里跑那里颠,白天黑夜的忙。春节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一般到腊月中旬以后,忙年的气氛就很浓厚了,一家老老小小,都要忙着磨面粉,碾黄米,还要出豆腐,杀猪宰羊,买鸡买鸭等等。再往后就要蒸馍馍,蒸年糕,摊煎饼,还要灌制香肠,做腊肉,还要采购一些年货:春联,鞭炮,焰花,纸,纸钱,香等等各种祭祀用品,种类繁多。咱们邹平最后一个年集,是腊月二十八,长山的最后一个年集是腊月二十七,每到年集的时候,赶集的人都要从早忙到晚。一般赶集中午就结束了,年集不行,年集从凌晨开始,要赶到繁星满天,集市上两边的店铺,都支上灯笼,赶集的人依然是摩肩接踵,还在那里忙忙碌碌的采购年货,所以当时一个说法,就是“不到除夕夜,年是置办不完的”。

(二)小年

农历的腊月二十三,叫小年。这一天有一个重要的意思,就是辞灶君,辞灶王爷爷,过去农村厨房里,都供奉着灶君像,到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就要把灶君像揭下来,烧掉送到玉皇大帝那里去。

灶王爷这个神,虽然官不大,但是他的权限不小,就相当于我们人间的钦差大臣,他受玉皇大帝的委托,负责监督家家户户的一举一动,一家大小搞什么活动,都有严格的禁忌,比如说什么时候耕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动土,包括婚丧嫁娶,还有打扫卫生,都不能乱来,否则一旦灶王爷向玉皇大帝一汇报,这一家就要遭到惩罚。但是过了小年,把灶王爷送走了,老百姓就解放了,就可以放开手脚,进行卫生大扫除,迎接新年。早先有一个说法,就是“过了腊月二十三,天天都是好日子”。说到年前打扫卫生,有一个说法,这个卫生扫除叫除尘,这个除尘的“尘”,与陈旧的“陈”谐音,这里“除尘”也就是“除旧布新”的意思,或者说“推陈出新”的意思,也就说通过卫生大扫除,把那些穷气、晦气,脏气一扫而光,干干净净的来迎接新年,因此春节前卫生扫除,是非常彻底的。再往后就到了腊月二十五六了,离年关越来越近了,人们就更忙碌了,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倒计时,这个时候家家户户就开始过油,炸菜,做酥锅,烹饪各种新年食品,这个时候你如果到哪一个村子里走一走,都会被浓浓的香味,也就是被浓浓的年味所包围。

(三)除夕

过春节最忙得一天,是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除夕下午有两项重要的活动,一项就是贴春联,邹平长山一带,春联文化向来非常的兴盛,因为邹平、长山,都是千年文化古城,特别是书法艺术很繁荣,水平很高,多年来涌现出了一批很有名的书法家,所以我们的春联就搞得艺术性、思想性非常高,像长山已故老书法家宋勉之先生,现在邹平的郭连贻先生,当年他们都是写春联的高手,在他们的带领下,一大批书法家写出了若干出色的春联。因此邹平长山的春联文化,是春节期间一道靓丽的风景。春联种类很多,有门联,有中堂联,还有一字联,大门联,比较多的,有“风调雨顺,人寿年丰”,还有“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正门的春联,比较多的有“江山千古秀,祖国万年春”,中堂里面的春联,往往要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厨房里面的春联,是给灶王爷写的,千篇一律都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还有值得一提的,我们这个地方还有一字联,就是在大门的迎面墙上,要写一个大大的“福”字,这个福字一般还要倒过来贴,表示“福到了”,这个“福到了”的一字联,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春节文化的幽默和智慧。

除夕下午的第二项活动,是在庭院里面,供奉各路神灵、祖先。这个活动我小的时候参加过多次,那个时候院子里东西南北中都摆得满满的,到傍晚的时候就要把新的灶君像请回来,把红蜡烛点上,把香点上,整个庭院里,红烛高照,紫烟缭绕,很有一番肃穆神秘的气氛。而除夕的傍晚,也就是大年三十,这可以说是春节活动的一个高潮了,傍晚我们这一带有一个仪式就是请已故祖先的灵魂,回家过年,老百姓叫“请老的(音di)”,这个活动程序很复杂,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男长辈点上香,带着子孙后代跑到大门外面,到大街上,拜请祖先回家过年,再带着子孙回家,回来的路上,经过每一扇门前,都要插上两柱香,这个意思是表示给祖先的灵魂开了一路绿灯,你可以回来过年了。请回来以后,长辈就把香供奉在供桌前的香炉里,然后跪拜,先长辈拜,再晚辈拜,这一个仪式完了以后,就是祭祀庭院里面的神灵,先烧香,然后点纸钱,最后放鞭炮、放焰火,然后再把“老的”送走,这一系列的仪式结束以后,整个春节,大年三十的气氛,就有了彻底的变化,原来那种肃穆、神秘的气氛就一扫而光了,而代之以欢乐,祥和喜庆的气氛。

(四)守岁

邹平长山春节过年除夕还有一个习俗叫“守岁”,所谓守岁,就是一家人家围在一块,陪伴着这一年中最后一段时光,等待着新的一年更美好时光的到来,也就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过去守岁比较单调,不外乎一家人坐在那里说说话,喝喝水,嗑嗑瓜子。现在不得了了,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央电视台向全国人民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这个春节联欢晚会实际上是中央台给全国人民奉送的一份精神大餐,内容非常丰富,节目非常精彩,所以老百姓都喜欢看,守岁的时候就在那围着,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通过春节联欢晚会,就让千家万户,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连在了一起,深刻地体会出了中华村、地球村这种新概念。所以这个节目办得非常好,很受老百姓欢迎,进一步为大年夜,除夕夜增添了喜庆气氛。

春节最热闹、最火爆的时刻是大年三十除夕夜快到半夜的时候,是家家户户鞭炮齐鸣,都争先恐后大规模的放鞭炮,这个时候的鞭炮可以说是此起彼伏,震耳欲聋,谁家的鞭炮放得响,这一家明年一定大发其财,人丁兴旺,所以说都争先恐后的放。一家人坐在一起,炉子烧的旺旺的,表示温暖如春,兴旺发达;灯烛点的亮亮的,表示一家人的前景光明,前程似锦;包水饺的时候不能乱包,水饺一定要包成元宝型,而且要包得多,要包得有余,下水饺的时候,如果把水饺给煮破了,不能叫“破”,要叫“挣”,有的人就故意把水饺一搅和,都下烂了,家人问下得怎么样,全“挣”了,“挣”了什么?大元宝!年的气氛就推到一个新的高潮。春节吃水饺,一般要一个人盛一碗,你家里有多少人就要盛多少碗。如果有个别的因为工作忙,大年三十赶不回来,家人也要给他摆上一双筷子,盛一碗水饺,仍然表示是全家大团圆。春节水饺的馅子一般都是用素馅,表示“素静”的意思,大年三十吃了素馅水饺,一年素静,一年平安无事。还有的从水饺里面别出心裁的包上铜钱,糖果、花生米,大枣等等,那么谁要是吃到这些水饺,就表示新的一年大吉大利,走好运。当然那个时候一般吃水饺得都能够吃到这些水饺,我小的时候就曾经多次吃过。大年三十除去吃水饺,还有丰盛的年夜饭,有酒菜,年夜饭一般少不了有鸡、鱼、豆腐、芹菜等等,“鸡”就是表示大吉大利,吉祥如意这个意思,“鱼”就是表示吉庆有余,年年有余,“豆腐”表示一家人家都有福,“芹菜”就表示长辈希望年轻一代要在新的一年里面更加勤奋,要勤劳致富,总之全都盼的是大吉大利,一年更比一年好。

(五)拜年

过去吃年夜饭,喝年酒往往都吃到五更,这个时候天刚蒙,新的一个活动就开始了,什么活动呢?拜年。邹平长山一带,拜年的习俗很隆重,讲究也很多。一般是先“家拜”,就是本家晚辈给长辈拜,晚辈之间相互拜,长辈要给小孩子压岁钱,“岁”同那个鬼鬼祟祟的“祟”谐音,“压岁”表示什么呢,表示“镇邪”,小孩子得到了大人的压岁钱,就可以保佑一年平安。本家拜完了以后就是“族拜”,族拜一般就是先是给五服之内的本族长辈拜年,拜完了以后再给五服之外的长辈拜年,本族拜完以后,这个族的人再成群结队的给外族的长辈拜年,也就是“村拜”。建国以后又增加了给烈属、军属,荣残军人,五保户拜年,增加了一个拥军优属,尊重弱势群体,这么一个新的意思。每年我都去积极地参加拜年,拜年这个活动是个苦差事,一般的要从凌晨拜到中午,大约得八九个小时,要不停地跑,不停地说,还要不停的活动,很累,但是很高兴,很愿意去拜,为什么呢?拜年这个风俗,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一种好传统。另外邻里之间,同事之间,同志之间,通过拜年可以进一步增加友谊,消除隔阂,也可以调节人际关系,所以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种好习俗,因此几十年来,我是乐此不疲。

说到拜年,过去有一种老风俗,就是要磕头,磕头一般要到家里,到正屋的堂前,朝着正面磕头。不能朝着人磕头,这是一个讲究。磕头这个风俗,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改成向老人行鞠躬礼。改革开放以后,拜年习俗也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初一早晨,男女老少纷纷走上街头,挂彩门糊灯笼扭秧歌,敲锣打鼓甚至还要演一些文艺节目,有的村子集体团拜,村民之间互相恭贺。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又有了新花样,比如说,有好多人通过电话拜年,还有的通过手机发短信拜年,还有的在网上发电子邮件也就是发E-mail拜年,这说明随着高科技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水平不但大大的提高,而且也给春节这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元素,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是我们社会的一个大进步,过去的一些迷信、陋俗都改掉了,例如以前的那个“请老的”,现在就没有那么搞的了,很明显这里面有一些迷信色彩,所以就被革除了,代之以更加健康、更加向上,更加积极的一些风俗。

初一过完了以后,还有初二和初三,初二我们这个地方有一个重要的风俗,就是结了婚的女同志,要带着丈夫和儿子、姑娘回娘家拜年,老百姓叫“走丈人家”,这个习俗可以说雷打不动。初三叫圆年,圆在这个地方就是圆满结束的意思,依然要把天地鬼神,祭祀一番,然后把他们送走,表示我们的年过完了,诸位请回吧!圆年结束以后,就标志着大年过完了,但是乡亲之间,邻里之间,走亲串友,请年酒这个习俗还有,这些活动一般要延续到正月十五以后。

元宵节

元宵节是正月十五,也是我们这一带的一个重要节日。邹平长山一带,元宵节活动历来十分隆重,元宵节活动一般从正月初十以后就开始准备,我记得那个时候乡亲们年酒喝得差不多,就开始积极的筹备元宵节活动,各个镇村纷纷组织起来,扎龙灯,糊灯笼,做高跷,制花棍,扎花鼓等等,忙忙碌碌,不可开交,元宵节活动主要有两项,一项就是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再一项就是各个村镇的组织民间文艺表演,老百姓叫“办玩艺儿”,所以老百姓就叫“闹元宵”。这个“闹”字在这里用得非常传神,有一句诗叫“红杏枝头春意闹”,历来为文人所推崇,这个“闹元宵”之“闹”,就非常生动地把元宵节那种热烈,喜庆、火爆的场面反映出来了。

首先来说一说元宵节挂灯,要说到挂灯,过去长山县周村镇的最好,一般从正月十三以后,周村镇的灯就挂出来了。周村这个地方过去商业非常发达,交通很方便,商家云集,店铺林立,过去有一种说法叫“金周村”、“旱码头”,所以说周村的商业活动非同一般,挂灯是它的一大亮点。我小的时候曾多次到周村去观过灯,街上的灯灿若群星,花样众多,美不胜收。我现在记忆比较深的灯,有龙灯,凤灯,蝴蝶灯,荷花灯,西瓜灯,金鱼灯另外还有十二生肖灯,年年有余灯,还有什么唐僧取经灯,木兰从军灯,哪吒闹海灯,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灯等等,可以说不一而足,各有千秋,每盏灯都形态各异,真是巧夺天工。每到晚上的时候,可以说整个周村街,是火树银花,流光溢彩,观灯是人山人海,流连忘返。那个时候周村周围几十里地的人们,都成群结队,可以说万人空巷,去看周村挂灯。过去有一个说法,全国灯展最好的地方有两处,一个是周村,一个是四川省的自贡市,自贡的灯我没有见过,但是周村的灯我是见过,的的确确名不虚传。

闹元宵

咱们邹平城的绝活是焰火,邹平杨堤的烟花可以说是远近闻名。从清朝的时候就打得很响,元宵节的时候每年都要在黄山脚下,放烟花,放焰火,建国以后,咱们县里每年在元宵节都要举办大型的烟花晚会,规模很大,场面很盛,杨堤的烟花,特别是那个大花筒,一放能放到二三十米高,五彩斑斓,光辉耀眼,放的时候不但能够把半边天照的通亮,而且把广场上的人山人海,映照的五颜六色,把周围的黄山和黛溪河也照的一片通亮,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吉祥如意满人间”,到处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元宵节,除去县城里大放焰火,大放花灯以外,家家户户也是张灯结彩。老百姓搞不了大的,可以小打小闹,一般家家户户都会挂上几盏甚至十几盏小灯笼,村子里也是灯火通明,那个时候孩子们也是非常高兴,我小的时候除去白天跟着大人们去玩玩艺,还和小伙伴们一块放“起花”,晚上放“小滴滴锦”。小起花大小就和小爆竹差不多,把它捆到麦秸莛子上,用火一点,嗖的一声,象火箭一样窜到半空中。这个东西,我们的祖先在千年以前就发明了,后来科学家们就依据这一个思路,发明了火箭,可以说我们的小起花,就是现代宇宙飞船的先驱,元宵节孩子们放起花,竟放出了航天飞机,放出了神舟飞船。因此说我们的元宵节文化,也含着高科技成分。

闹元宵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办玩艺儿”。“办玩艺儿”的样式很多,比较著名的有玩龙灯,舞狮子,耍狗熊,踩高跷、扮芯子,玩旱船,赶毛驴,打花鼓,扎花杆,好多好多,还有的地方唱京剧,唱吕剧,唱五音戏,五音戏就是“妯姑子”。 “妯姑子”在我们邹长一带很兴盛,我小的时候看得不少,小吕剧、“妯姑子”还有一个外号叫“栓老婆桩子”,妇女们,大姑娘小媳妇们看起吕剧、“妯姑子”来以后,如醉如痴,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小吕剧、五音戏是非看不可,那个时候比较著名的剧目有《小借年》、《王小赶脚》、《小姑贤》,还有《王定宝借当》、《姊妹易嫁》等等不一而足,人们都喜欢看。

元宵节办玩艺最值得一提的有这几个方面,一个是甘家埠芯子,一个是长山东关的耍狗熊,再一个是马家庄的玩龙灯,还有塘坞的舞狮子,都很有名,其中最出彩的就是甘家埠芯子,甘家埠是一个大村庄,那个时候每一条街它都能够出一两台芯子,全庄最多的时候可以出到近二十台芯子,而每一台芯子都可以扮一出好戏,其中有白蛇和青蛇,红娘和莺莺,还有天仙配,牛郎织女,贵妃醉酒,牡丹亭,唐僧取经,哪吒闹海等等,建国以后还编了一些新的剧目和人物,如雷锋、杨子荣和红灯记等等,都很脍炙人口。芯子这个艺术,弄起来很复杂,首先演员就要精心挑选,那个时候这个芯子演员都要在村里反复的挑选,挑选扮相漂亮、心灵手巧的小女孩小男孩来扮演,挑选的那个仔细劲,不亚于我们今天选超男超女,谁要是能选上芯子演员,那不得了,全家人都感到是一种荣耀。芯子这种艺术,它是舞台戏剧艺术和舞台杂技艺术相结合的一个产物,它既有戏剧艺术,也有杂技艺术,还要在五、六米高的芯子顶上,表演出各种复杂的动作,有相当的难度。所以,芯子艺术是我们这一带劳动人民的一种创造,我们应该很好的整理总结这一份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它总结出来,传承下去。

最后再说一下吃元宵,讲元宵节离不开吃元宵,我们邹平长山一带也有过元宵节,吃元宵这种风俗,但是过去因为我们老百姓,经济不富裕,元宵吃得还真是不多,我记得我小的时候,就很少吃过元宵。真正过元宵节,吃上元宵,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生活富裕了,物质条件有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元宵这种象征着团圆、吉祥、平安、美好的食品,才最终堂而皇之地摆到了普通老百姓的饭桌上,过元宵节人们可以放开肚皮饱餐一下。现在不仅是过元宵节,就在平时你要吃元宵,也是小菜一碟,因为现在超市里面各种各样的元宵,应有尽有,腰包里有的是钱,你愿意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很平常了。但是我要说一句,元宵这种食品,虽然好吃,但是它高糖,高脂肪,不好消化,吃多了对健康不利,吃的时候应该适可而止。

(转载自新浪博客:邹平史话)